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在新冠肺炎还未消退的时候,非洲蝗虫又来了。据悉有大约4000亿只蝗虫已经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已经离我们国家仅有一步之遥,虽然这一步之遥可能隔着喜马拉雅山脉,但也不确定这条世界屋脊能否完全阻隔这浩浩荡荡的"蝗军",反观国内的网民饕客们已经摩拳擦掌,好像来的不是4000多亿只蝗虫,而是几百亿根串串。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我们之所以有这样乐观的心态,主要是因为自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科学家们致力于治蝗灭蝗事业,此后几十年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蝗灾,以至于如今还有专门的养殖户饲养蝗虫以供市场需求。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纵观我国历史,蝗灾不断,对于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而言,蝗灾的出现甚至能够带来覆国的危机,几千年来与蝗虫斗争的经历亦给我们现代治蝗灭蝗留下的宝贵的经验,有道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所以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古人是怎么与蝗虫做斗争的。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先秦时期——深耕细作,顺应天时

夏商时期,从发掘的甲骨中就有大量的"螽"(zhōng)字,说明早在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意识蝗虫的危害了,因此通过占卜来祈求神灵消灭蝗灾。此外甲骨卜辞中也有"蝗"字,如"癸未卜,蝗"。此外《春秋》记载还有:"蝝(yuán)、螣(téng)、蝮蜪(fù táo)等" 说的也是蝗虫。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因为蝗虫一生之中需要经历不同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不同时期的形态也不同,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名字。由于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天地自然充满了敬畏,把万物都神秘化,包括蝗虫。于是先民们按照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则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都定好,甚至还有专门维护

"时禁"的官职,通过约束人类的行为与行动与时令一致,也能有助害虫的发生。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而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深耕对于防害虫的重要性,《管子》对耕耘技术说"行其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以知也。其耕之不深,耘之不谨,地宜不任,草田多秽,……饥国之野也"。并且开始了用火来治虫,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zhì)。田租有神,秉畀炎火"。然而在当时最主要的防治最主要的防治手段还是深耕和根据农时耕作。

秦汉时期——人工捕捉,开沟灭蝗

到了秦汉时期,即使人们对于蝗虫的了解变得更深,知道蝗虫爱吃啥以及蝗虫的生长阶段都有了新的认识,《后汉书·安帝纪》记载"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至少知道麦是蝗虫喜欢吃的东西。但是对于蝗灾的出现,董仲舒认为是因为人的过失引起了上天的反应因而降下灾害,但是王充却认为天是无意识的存在,各种灾害亦是客观的存在而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观点。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而关于防治蝗虫的手段,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大规模的人工捕捉蝗虫的行为,《汉书·平帝纪》记载"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斗受钱"。并且在种植前会对种子进行妥善的保存,并且对种子进行防虫处理。《氾胜之书》记载"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神农、后稷藏种之方,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开始创作开沟灭蝗蝻技术,王充《论衡·顺鼓篇》介绍:"蝗虫时至,或飞或集。所集之地,谷草枯索。吏卒部民,堑道作坎,榜驱内于堑坎,把蝗积聚以千斛数。正攻蝗之身,蝗犹不止。"

魏晋南北朝——生物防治,轮作及培育抗虫品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旧收到秦汉时期天人感应的影响,也认为害虫是人事过失造成的,当时的人们认为昆虫包括世间万物都是自然自身自化的结果,因此主张人类活动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所以当时禁止放火烧田防虫,以免人为杀戮过多造成天道不满。


而为了顺应自然万物的相互克制,在晋代出现了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这应该就是最初的生物防治。"故诸物相贼相利,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咦食者,皆五行气使之然也。"《南史·列传第四十二》:"忽有飞鸟千群蔽日而至,瞬息之间,食虫遂尽而去,莫知何鸟"。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此外还提出轮作以及培育抗虫的品种防治虫害。《齐民要术》说"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


隋唐五代——且焚且瘗,掘卵食蝗

到了隋唐五代,盛行"德化"之说。也就是说蝗灾的出现是人君失德所致,只要皇帝勤政爱民,修德改过,虫灾自会消失,而不能以人力捕杀。这无疑是扯淡,因此姚崇反对这个说法,并且他亲自证明蝗灾可以人为治理。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于是姚崇结合以前的火烧和坑埋,并且取得成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坑埋的方式,但是由于蝗虫能够破土而出,因此效果不太好,而姚崇结合火烧,结果十分奏效。而对于生物防治方面,朝廷禁止捕捉和杀害益鸟,即"赦禁罗弋瞿噡鹆,以其有吞蝗之异也"


并且通过挖掘蝗虫卵减少蝗灾出现的几率,即"去年有蝗虫下子处,盖前冬无雪,今春亢阳,致为灾沙,实伤陇亩。必虑今秋重困稼稽,自知多在荒坡棒芜之内,所在长吏各须分配地界,精加翦扑,以绝根本",而这也是这是历史上首次诏令除灭蝗卵的记载。在唐代也有灾民食用蝗虫的记载,而且都是在唐太宗亲自试吃蝗虫之后开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去飏(yáng)足翅而食之。";"贞元元年夏四月,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

宋元时期——气候的影响,技术的改进

宋元时期人们对于害虫相当重视,除了象征性的祭祀活动外,各个朝廷对于捕蝗政策都制定的十分严格,对于虫灾的管理更加制度化,较之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对深耕细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发现气候对虫害的影响。


陈旉(fū)发现"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其或气至而时未至,或时至而气未至。……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灾妖之生,不虚其应者,气类召之也。"因此,他强调农业生产要按照客观规律行事,尊重"时"、"气"发生、发展的规律。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除了耕具的改进,对于种植方式也极大提高了产量,真正做到深耕细作。

《种莳直说》"古农法,犁一耙六。今人只知犁深为功,不知耙细为全功。耙功不到,土粗不实。下种后,虽见苗,立根在粗土,根土不相着,不耐旱,有悬死、虫咬、干死等诸病。耙功到,土细又实,立根在细实土中。又碾过,根土相着,自然耐旱,不生诸病。"


对于前代的火烧坑埋以及生物防治进一步改进,农作物的多样化也大大减少了虫害所造成的影响。随着害虫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总结、积累,害虫防治效果已超越了前代。比如"火粪"法既能提高土地肥力,又能灭杀虫卵。陈旉《农书》记载"将欲播种,撒石灰握流泥中,以去虫螟。"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明清时期——先预防,后治理

明清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无知。在明清时期受到西方影响,空谈心性的理学弊端越来越明显,而追求实用的"经世致用"之学推动了人们对害虫的认识和治虫技术的发展,不再动不动就祭祀一下天地。而且明清时期对于蝗灾的记载也十分详细,并且有据可考。据记载明代发生蝗灾75次,清代发生蝗灾209次。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在气候方面。明代已经发现田间温湿度与虫害的影响。在生物治虫方面开创了养鸭治理蝗虫的技术,并且出现了《农政全书》《捕蝗考》等书籍,详细收录了许多灭蝗的设想,比如砒霜种地。在清朝亦有用砒霜煮毒谷,使用药物拌种等,还创造了捕粘虫车的工具用来捕捉蝗虫。在种植方面有水旱轮作,棉稻轮作等。相对于其他朝代,明清时期主要采用先预防,后治理的方式,并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蝗灾的出现从一开始手足无措的跪天跪地到后来的各种手段防治,其中许多方法我们至今仍在沿用,然而即使这样,一但蝗灾出现,依旧民不聊生,甚至有卖妻鬻子,易子而食的现象发生。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面对浩浩荡荡4000亿只蝗虫,依旧束手无策,任由蝗虫从非洲一路肆虐至印度、巴基斯坦,甚至抵达中国。

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灾,古人会怎么做?

而在网络上甚至还有人起哄山东潍坊养殖蝗虫供不应求,黑人不懂蝗虫是美味佳肴。是古人不懂的吃蝗虫吗?烤蝗虫炸蝗虫不香吗?面对如末日一般的场景,我们的先辈们已经做得十分出色了,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用血与泪的经验留给后人,才有了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历史时期中国蝗灾记录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集成研究

明代蝗灾与治蝗研究

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

蝗虫发生的气象环境成因研究概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