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李清照的《乌江》?

KAWAI


《乌江》

这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这首绝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仅仅20字,就生动艺术地再现了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可悲可泣、可敬可颂的人物性格。

项羽作为义军的首领,继推翻秦朝之后,在与刘邦的争霸中,由胜到衰,最后在前有乌江,后有追兵之下,无颜去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吻。

这首绝句很有艺术感染力:

艺术形象真实而又典型,容易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为项羽的壮举感到叹息之时,也从中受到警示,即切忌不可骄傲自大,以避免再现项羽的悲剧。

艺术风格独特而又鲜明,作品虽然取材于真实的历史老题材,但表现形式与手法有创新,作品侧重刻划人物的刚烈性格,宁愿战死在沙场,也不愿过江苟活于世,鲜明的个性,尽在词句中。

今日读来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内心震憾。

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惭愧。



耕根


(死有死的骨气和尊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诗的前两句实际上是论人的生死,按现在人的理解是,人总避免不了死亡。死并不是可怕的事情,而是人自然的老化,生老病死最为普通正常。是规律也是必然,没有必要恐惧死亡,而应坦然面对。

每个人的生活不同,对生死的看法也就不同,有人怕死有人不怕死。但英雄有英雄的死法,百姓有百姓的死法。百姓之死相对简单,要么病死或意外而死,要么自然老化而去。而英雄之死就有点复杂,既有百姓的二种死法,又有特殊的死法。

战争失败敌不过人被杀,被敌活捉拒降被杀,求生投敌后被正义所杀,拒不投敌又怕被捉受戏弄而自杀。回到诗中的项羽,在前有乌江挡路,后为强兵追杀,身边又无将兵保护的情况下。

项羽根本没有时间深思退路保命,最先想到的是,我一代楚霸王,世之英雄豪杰。虽一时不被战死,也不能被仇敌乱枪乱剑杀死砍死,那死得太无面子。更不可能投降而生,虽可保全性命,但那样不但面子全无,而且生不如死。

即使侥幸逃回江东,丢了面子是小,能不能东山再起谁也说不清。当前的紧急情况是,不能确定就一定可以逃得出去,如逃脱后再被追上而杀,岂不自找苦吃,自取其辱。时间容不得他多想,生是英雄霸主,死也是鬼里面的英雄

选择自杀是项王最体面的死法,既可保住霸主的豪气,又可做鬼界的项王,更可对江东父老和后世子孙有个交代。因为他是霸主项王,可以选择一代豪杰的死法,自杀是他最好的结果,甚至比他逃命江东,成不成功都要好。

诗人赞同项羽的选择,前二句是对英雄的敬意与佩服。后二句是对英雄的想念与惋惜,同时又对英雄不肯回江东大加赞赏。英雄的死法就是宁死不屈,宁可自杀也不被杀,死也死得有骨气和尊严。





柔美的风飘悠的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此慷慨激昂的诗句竟出自温婉的女子之手——李清照这首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厚重背景?

夏日绝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是李清照过乌江时写下的,题目叫《夏日绝句》,也叫《乌江》。与其说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不如说它是一首力透纸背、直指现实的喻今诗。

李清照与诗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风早期婉约清丽,后期情调感伤;但其诗作却慷慨激昂,颇具雄风。

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故而家中藏书甚丰;母亲又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亦善文。家庭熏陶加上天资聪慧,李清照“自少时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朱彧《萍洲可谈》)。

据传她在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后,就写下了两首《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笔势纵横,评议兴废,不让须眉。

李清照号易安,却一点也没安稳,除却少女时代的安逸,她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路上。她还曾写下“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现其深切的爱国思想;她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让她在众多的爱国文人之中,也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这是其他古代女诗词作者所做不到的。

解读任何一首诗,都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要表达的情感。解读这首诗也一样,我试从三个方面入手,谈谈我的理解。

从文学角度讲,这是一首上乘之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诗开宗明义,直抒胸臆,一股英雄豪气扑面而来。何为“人杰”?汉高祖称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为人杰;何为“鬼雄”?屈原《国殇》里说“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人生在世,无论生死,都当顶天立地;生要建功立业,死要无愧天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西楚霸王的结局虽然悲壮,却也让人钦佩。

此诗廖廖二十字,三处用典,字字珠玑,不失为一首言简意赅的佳作。

从思想内容来讲,这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境界的好诗。

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1129年,“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两年,以赵构为首的南宋小朝廷偏居一隅,苟且偷安,不接受主战派的主张,只缩退如鸵鸟,一味地妥协退让。李清照作为一介女流,尚且激愤不已,“至今”一词,把古时和现实联系起来,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谕,表达了她强烈的悲宋室之不振,叹江山之难守的思虑,和希望收复失地、家国安稳的愿望。

她在后来还写过“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山东一抔土”,“江山留与后人愁”的诗句,无不表露出悲愤的故国情怀。

从其背后的故事来讲,这里面隐藏着对爱人的极度失望。

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就在一个多月前,1129年二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作为江宁的父母官(知州兼江东经制副使),竟在金人兵临城下时丢下城池和百姓,自己独自连夜逃跑。三月,和逃难而来的李清照“具舟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船行至项羽自刎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诗。

李清照和赵明诚也算是琴瑟和鸣的好夫妻,可惜在大是大非上,真的是“三观不同”,从这首诗里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对丈夫的不满甚至鄙夷。如果说宋朝当时的忍辱偷生和百姓流离失所是这首诗的大背景,那赵明诚的弃城而逃就是小背景,这不只是赵明诚一生之中的黑点,亦是李清照的耻辱。如果说这首诗抒发的是悲愤之情,则对宋朝庭的是“愤”,对丈夫就是“悲”占多一些,这种“悲”,不只是悲伤,更多的是“悲凉”。夫妻间有了这样的嫌隙,再美好的感情也难再续。

不久后赵明诚病故,可能也应该和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被自己爱人瞧不起,难免抑郁。

总结语

解读一首诗,真正的隐含的意思往往在诗外。这首《乌江》,也是李清照生命中的一条江,把她的生活从此分作两半,前半生的有人呵护相伴,变成了后半生的一个人漂泊。隔了滔滔江水,往事在彼案;余生在此岸,无舟可渡……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hyg陌上花开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初读李清照的《乌江》 ,第一感觉便是歌颂项羽宁死不屈、忠心爱国、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并没有深入解读,李清照作为一大才女,为何要写《乌江》这样的诗句,背后是否有什么故事呢?


李清照17岁时与赵明诚一见钟情,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二人婚后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经常吟诗作赋,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后赵明诚任江宁知府,不久后江宁有叛贼企意图谋反,下属察觉后立即像赵明诚汇报,而此时的赵明诚根本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觉得这些人也翻不起什么大浪,让属下自行处理。结果叛贼早有准备,做好了详细计划。没有任何防备措施的他们被迅速包围,情况危急之下,将士们都等着赵明诚下达命令,一举消灭叛贼,谁知此时的赵明诚不知所踪,李清照不见丈夫四处寻找,没想到胆小鬼赵明诚丢下妻子和手下将士自己逃跑了,胆小怕事的他自己躲了起来,李清照对他此次的行为十分不满。


因为此事,赵明诚江宁知府一职被罢免,走投无路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只能顺江逃亡,经过乌江时,想起了当年项羽被围攻至此,宁死不屈不屈,自刎于乌江,再想想自己的丈夫,心中不免五味杂陈,于是当即作了此诗。

一来讽刺丈夫胆小怕事,没有男子气概,不像项羽一样一身傲骨,宁死也不屈服。 二是强烈表达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尽管自己满腹才华也无处施展,一腔热血也只能留在胸中,自己只能和丈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苟且偷生,心中充满怨气又无处发泄,看见乌江不禁感概项羽当年的英勇,誓死也要守卫自己的国土,也不向他人屈服。而她只能四处奔波,四处流浪,只求寻一处安身之所,那里没有战争和叛乱。


KAWAI


婉约派诗人李清照的《乌江》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浩说家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文坛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一提起她,人们往往容易想到她的词,想到她的《声声慢》)、《武陵春》等优秀篇章,甚至可能因此产生好象这位女词人整天都在伤春悲秋、以泪洗面的错觉。其实李清照也绝非整日整夜地“寻寻觅觅”、“欲语泪先流”。尤其是她的诗作,其绝大多数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安危、人民苦难的关心,以及诗人崇高的气节和伟大的襟怀。这些作品,字里行间都满蕴着女诗人纯真的爱国主义深情。她的杰出诗篇《乌江》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诗当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

  1126年,女真贵族侵略者长驱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中原大好河山沦入敌手。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不仅不思抵抗,反倒仓皇逃命、忍辱偷安。面对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满含着家仇国恨,诗人痛心疾首,吟出了这悲愤慷慨之歌。

  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里,诗人巧妙而灵活地借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屈原在《九歌·国殇》中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清照认为,人活着应该于国于民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一个杰出的人物;死也要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们一样,做鬼中的英雄。这是诗人久郁心中的激愤之辞,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有力地表达了这位女诗人、同时也是中华儿女那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理想。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追昔抚今,感触万端,不禁想起那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来。当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时,项羽冲破重围,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眼看追兵将至,乌江亭长停船于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还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也足以为王了。请大王急速渡江,不然汉军追来,就无法渡过去了。”

  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仍旧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责备我,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毅然自刎而亡。诗人说:直至如今,还让人想念项羽,敬佩他那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诗虽短小,却立意高远,写得感情激越、慷慨动人;通篇貌似咏古,却是处处鉴今;运用古人古事,有如信手拈来,寥寥四句,连用数典,毫无刀砍斧削之痕;全诗语言浅近、明白晓畅、一气呵成。她以“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气概,写出了这篇不朽之作,真是壮怀激烈,气贯长虹,堪称千古绝唱


楷权说


李清照的《乌江》全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产生的背景是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宋高宗不抵抗一路南逃。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坐船去芜湖,途经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有感而发,作这首诗凭吊英雄项羽。

在面对国将破,家园已失,李清照直抒心意对项羽这位宁死不降的失败英雄大加赞颂,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对投降主义的统治者的鄙视!



范闲来了


李清照《乌江》

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说明】   

项羽:名籍,秦末抗秦群雄领袖。他领导的楚军,在推翻秦朝暴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的汉军危困于垓下,项羽冲出重围,退到乌江边时,乌江亭长预备了船只,准备渡项羽过江。但是,项羽谢绝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不肯渡江,杀汉军数百人后,自刎而死。

【简评】      

这首诗题名亦作《夏日绝句》。

通过歌颂项羽不肯忍辱偷生、渡江而东的英雄行为,借以影射和讽刺南宋高宗皇帝,苟安江南,不图北上收复国土的妥协投降态度。

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与昂扬的人生观。   

【译文】   

活着就应该是人中豪杰,   

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直到如今我还默念项羽,   

追兵来了他还不肯渡过江东。



陈农夫药膳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她心里项羽是英雄,他虽然失败,但是他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他明明在战败之后可以逃跑却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在李清照看来这正是其英雄主义的体现,这样的人才能称为英雄。李清照以此讽刺昏庸的南宋官员以及胆小的丈夫赵明诚!



九言九语


您好!我是云采薇,我来解读一下李清照的《乌江》。

《乌江》指《夏日绝句》。杜牧有首诗叫《题乌江亭》, 内容是这样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大概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审时度势,忍辱负重,东山再起,仍不失为英雄。性情直率的李清照,却不这样认为,项羽虽有退路,却宁愿自刎而死,不愿苟且偷生,在李清照看来,这样宁折不弯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于是她写下这首五言诗,也就是著名的《夏日绝句》。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夏日绝句(乌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作品赏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以上就是关于李清照《乌江》全文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