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文 | 妙黛. 來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01

“窮養”孩子的父母,都是什麼樣子的

最近,微博上有一個熱帖。


一個女孩通過前男友的故事,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窮養”背後的故事。


她的前男友是典型窮養大的。


不僅總是花女孩的錢,他們去吃飯的時候,女孩點一盤25塊錢的茄子,他都要說半天。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自己明明沒什麼錢,卻最怕別人知道自己沒錢,寧願花錢買二手潮牌衣服,也不買一件普通的新衣服。


這個男孩家裡是真的窮到不行嗎?應該也沒有。


可他的很多行為,的確讓人覺得不舒服。


他的行為背後,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自己家裡沒車,但是開單位的車就要享受費油的“爽”,為了五毛錢坐公交也要想辦法“騙乘”。


父母從小教給孩子要處處算計,不花錢的東西都是甜的。


孩子長大後就會為了不花錢的東西而“不羞不臊”。


父母告訴孩子昂貴的物品不屬於我們,長大後孩子一旦有了消費能力就會反撲,證明自己“配得上”。


貧窮的確可怕,可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心窮的父母,養不出坦蕩的孩子。


後來,女孩遇到現在的老公,從小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


卻懂得尊重女性,自己秋褲破了自己補,也從來不追求潮牌,買東西更注重性價比。


同樣是條件不太好家庭養出來的男孩,一個吝嗇醜陋,一個優雅踏實。


“窮養”的本質並不是有錢沒錢,而是父母如果看待貧窮與富有,如何給孩子恰如其分的教育。


02

貧窮最大的副產品,是不安感

其實我相信,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步入全面小康社會。


真正窮到要窮孩子,苦到要苦教育的家庭,應該不會很多。


可是,卻有很多家庭依然奉行“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論,刻意給孩子製造成長的困境。


《少年說》中有一期,一個男孩說,從小媽媽就給他傳輸一種我們家很窮的思想。


讓他一度以為自己可能下一頓就吃不上飯了。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有時候買一支筆,都要跟媽媽軟磨硬泡好久。


後來他才知道,原來家裡只有他一個人過著苦寒的生活。


媽媽每天美容SPA,爸爸每天大魚大肉。


男孩站在上面喊話,下面的人都笑得不行。


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段子。


尤其是男孩說出那句“我經常覺得自己吃不上飯”,那種無助與不安的感覺,令人心疼。


媽媽回應孩子,你以後還是要勤儉節約一點,媽媽做美容的錢是自己掙的,你以後花錢也要自己掙。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媽媽的出發點是沒錯的,做人需要勤儉節約,不能驕奢淫逸,自己掙錢自己花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教給孩子道理的方式有很多,嚇唬威脅是最糟糕的一種。


大人也許覺得,孩子只需要學習,別的事不用管就最好了。


可是,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小社會”,他們也有脆弱的自尊心。


貧窮可怕的不是貧窮本身,而是一個人害怕別人注視他眼光不同的那種窘迫感。


窮到與別人不同,並不會讓一個孩子奮起直追,努力學習,只會讓他們敏感脆弱,自卑謹慎。


TED有一個關於“為什麼窮人往往做出最差勁的決定”的演講,演講中提到了一個實驗。


印度的甘蔗農民,每年60%的收入是來自甘蔗的收成。


研究表明,甘蔗收割季之後,農民的智商比收割前平均多了14分。


這相當於一整夜失眠,或者酒精的影響。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而所謂的“不貧窮”是什麼樣子,又能給人們帶來多大的好處呢?


演講中同樣提到一個實驗,加拿大多芬的一個小鎮,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保障。


也就是吃飯穿衣,孩子教育問題是不用擔憂的。


但是多年後,這個小鎮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他們的人民變得富有、聰明、健康,學生成績提高,住院率下降,連家暴事件也在下降。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這兩個實驗中,人們的經濟相差很多嗎?也就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已。


可是,人們的變化卻如此之大。


因為貧窮會讓人“想得多”,花更多的精力去處理更多的瑣事。


而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之後,也就有了安全感。


大人與孩子的感情是共通的,讓大人缺乏安全感的處境,孩子同樣會缺乏安全感。


03

讓孩子“窮”,可能是見不得孩子快樂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種“確認感”的。


他們需要確認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否安全穩定,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是否可以保障。


他們也需要確定,自己是否是足夠優秀並值得被愛的。


有了這種確認感的孩子,他們自己就能確認自己的優秀,不需要從他人的眼光中獲得贊同。


而那些刻意“窮養”孩子的家庭,告訴孩子貧窮的同時也在向他們傳達“你不配”的理念。


他們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告訴別人,也是告訴自己“我配得上好的一切”。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父母為什麼喜歡窮養孩子,或者給孩子製造各種挫折?


原因有可能是孩子如果過得不順利,父母還有指手畫腳的權利。


可如果孩子過得很快樂,父母就會無從下手。


可能父母小時候是在貧窮窘迫中長大的,如果父母性格健全,他們可以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


可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成“潛在的競爭對手”,他們內心的某個角落就會被觸動,那個角落可能是他們自身被壓抑的痛苦與尷尬。


他們的潛意識會問自己問孩子:我都沒這麼輕鬆滿足過,你憑什麼擁有?


家長希望讓孩子“苦中作樂”,也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孩子建立無法割捨的聯結。


父母本身是匱乏的,他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的快樂。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我們傳統的觀念裡,男孩應該窮養,是希望通過貧窮的生活,讓男孩獲得責任感,將來能夠撐起一個家庭。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那麼家長該多“無助”。


孩子以自己沒有見過的方式長大,或者是孩子以與傳統觀念不同的方式成長,這條路是家長沒有見過的。


他們到底要怎麼“管”孩子呢。


我們可能有很多理由,讓孩子苦一點長大。


可那都是我們在說服自己所用的措辭,本質上是我們不敢讓孩子輕鬆快樂。


只能以“挑毛病”“教化他們”的方式,獲得自己的滿足感。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挫折的。


可是那並不意味著父母要刻意去製造挫折,去強調“父母掙錢不容易,都是為了你”,而期待孩子能夠感恩。


這種被強迫的感恩,可能會在孩童時期起作用。


等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會憎恨自己,他們恨那個本應該感恩卻完全感動不起來的自己。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能夠觀察到自己家庭的情況,不用父母多言他們心裡清楚。


父母越是身教大於言傳,孩子越能感恩父母。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我老公小時候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可是他從小都沒有覺得自己是個窮人。


雖然別的小朋友家有很多零食,他沒有吃過,他也饞也羨慕,可卻從來沒有“自己是窮的”這個概念。


因為他的爸爸媽媽也從來沒有跟他說過“我們賺錢不容易”“賺錢都是為了你”這樣的觀念。


而是告訴他,只要靠自己雙手賺錢就不丟人。


寒冬臘月開著電三輪去送貨,回來凍得鼻子耳朵失去知覺,但從沒跟他哭窮過,而是告訴他:


人只要努力一點,生活就可以好一點。


這才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


而不是用貧窮去擊垮孩子的自尊心,再指望他奮起直追。


04

單純強調窮養富養,是教育的無力


這個世界上永遠有窮人有富人。


真正給一個孩子造成影響的不是窮富本身,而是他們如何應對物質與精神的貧瘠。


單純強調物質的窮養,會讓孩子自卑敏感,他們可能因為自己沒有一雙白球鞋,而錯過摯愛的姑娘。


單純強調精神的窮養,刻意製造挫折讓孩子“吃得苦中苦”,會讓他們對生活充滿恐懼,畏手畏腳。


單純強調男女不同,不僅是性格偏見,也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男孩也需要見世面,女孩也需要內心強大。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感謝貧窮”的北大女孩王心儀,家境貧寒,母親臥病在床,父親一人做農活養活一家六口。


可是父母從小教他們自信樂觀,靠雙手的力量創造未來。


她說:儘管貧窮刺傷了我的自尊,但仍想說:謝謝你!我不相信手掌的紋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人窮志不窮的父母,永遠不會給孩子窮養。


人不窮卻志短的父母,才會讓孩子心窮。


窮養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們可以讓孩子獨自面對生活的磨難,讓他們完成獨立的成長。


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但是完全沒有必要刻意窮養。


家裡有什麼條件,就應該以自身情況去養育孩子。


有錢沒必要裝窮,沒錢更不能讓孩子奢侈。


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窮也好,富也好,我們跟別人家沒有什麼差別。


掙錢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它卻可以實現你的價值,也能讓生活變得舒服一點。


教育本身就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刻意強調什麼,也許只是我們自身害怕什麼。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