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滅國之功

諸葛瞻和鄧艾交戰,難度絕對不小,更何況他不聽勸,失去了涪城的地利。看上去會是一敗塗地的戰爭,結果讓諸葛瞻玩的那是屢戰屢勝。

當然了,這並不是諸葛瞻很厲害,這其實是諸葛亮很厲害。別看諸葛亮死了幾十年,武侯餘威足以震懾魏軍心靈深處的脆弱神經。更何況鄧艾的部隊都是飽受蜀軍摧殘的西北軍,諸葛亮的大名對他們來說就是噩夢。

舉個例子來說吧,鄧艾的心腹愛將師纂和鄧忠到了綿竹,看見諸葛亮的木像掉頭就走。這種無形的心理壓力瀰漫在每個魏軍心中。諸葛瞻初戰告捷,下面的表演時間交給了武侯之孫諸葛尚。按說武侯的孫子應該是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的技術性人才,但是諸葛尚表現的卻像個戰鬥型人才。

三國演義之滅國之功

師纂和鄧忠遭到鄧艾怒斥,於是這倆人重整旗鼓再度返回綿竹作戰。雖然說鄧艾一再聲稱諸葛瞻是無名下將,但是師纂和鄧忠心中的陰影還是存在的,畢竟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這倆人帶兵到了綿竹,發現只有一人一騎在那裡等候,此人就是諸葛尚。這畫面像極了當年漢中戰場上,偃旗息鼓等待曹軍的趙子龍。諸葛尚不僅這副做派像極了趙雲,動起手來也像極了趙雲。只見諸葛尚單槍匹馬殺入曹軍陣中,輕鬆的打敗了能和姜維鬥槍法不落下風的鄧忠以及魏國名將師纂。諸葛尚在魏軍陣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與此同時諸葛瞻吹響了進攻的號角,心理上壓力極大的魏軍再度大敗,師纂、鄧忠受傷。

其實鄧艾面對諸葛瞻這樣的對手,心裡也是沒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鄧艾吃虧就吃虧在知己不知彼,太不瞭解諸葛瞻。神秘的對手是最可怕。哪怕是對陣姜維,鄧艾還可以精準的揣測姜維的思路,而面對諸葛瞻,鄧艾有種無從判斷的無力感。諸葛瞻畢竟是諸葛亮的兒子,他有沒有什麼後招誰也不住知道。諸葛亮不僅是震懾魏軍幾十年的人物,單單在摩天嶺下立了一塊石碑,就把鄧艾嚇得心驚膽戰。那這仗該怎麼打?鄧艾決定武的不行,就來文的。

鄧艾給諸葛瞻寫了一封信,信上說只要諸葛瞻投降,就封他為琅玡王。諸葛瞻接到信之後,陷入了琅玡王的無限憧憬當中。諸葛瞻沒去過琅玡,但是他知道琅玡是他們諸葛家族的老家。這要是當了琅玡王,絕對的光宗耀祖。諸葛亮一生都沒能身登王位,琅玡王,太爽了。

諸葛瞻的猶疑,讓諸葛尚都看不下去了。鄧艾派使者來,諸葛瞻居然接待。鄧艾給諸葛瞻寫信,諸葛瞻居然還看。鄧艾用琅玡王的頭銜勸降,諸葛瞻居然在權衡。諸葛尚問諸葛瞻是不是要投降,諸葛瞻這才醒過味來,不能投降。於是怒斬來使,跟鄧艾決戰。

鄧艾一看諸葛瞻軟硬不吃,於是派出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配合自己圍攻諸葛瞻。沒錯,這就是鄧艾當初圍攻沓中的戰略。這一招姜維都抵擋不住,何況諸葛瞻呢。諸葛瞻和鄧艾正式交鋒第一戰,諸葛瞻大敗退回綿竹,鄧艾趁勢圍城。

面對著鄧艾的圍城,諸葛瞻的賭徒心理油然而生。他就好比賭場上摸不清對手底牌的賭徒一樣,把面前的籌碼一推,梭哈!

作為三軍主帥,諸葛瞻居然衝動的帶頭衝了出去。從沒見過手搖羽扇的諸葛亮拿刀,也從沒見過運籌帷幄的諸葛亮衝鋒陷陣。但是諸葛瞻也不知道跟誰學的,帶頭衝進魏軍包圍圈,輕描淡寫的幹掉了幾百人。鄧艾一看這哥們太猛了,都別上去送死,放箭。此時的諸葛瞻還在忘我的衝鋒著,然後就中箭身亡,死得毫無價值。

三國演義之滅國之功

諸葛瞻是沒大本事。但是他在,蜀國就在。他死,蜀國就像洩了氣的皮球。諸葛亮的兒子都打不過鄧艾,誰還敢跟鄧艾交戰?還真有敢的,此人就是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諸葛尚憑藉血氣之勇,對魏軍發動自殺式衝鋒。諸葛尚對魏軍的傷害有限,最終的結果是諸葛尚結束了自己本該前途無量的人生。武侯子孫,到此皆休。蜀軍沒了取勝的信念,但是有一死的決心。在綿竹最後一戰中,張飛的孫子張遵、黃權的兒子黃崇、李恢的侄子李球也步諸葛瞻之後塵,對魏軍發動了自殺式衝鋒。最終三個人全部陣亡,成都城外,蜀軍再也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鄧艾順利的來到了成都城下。不管怎麼說,成都保衛戰的前沿戰場上,諸葛瞻帶領著諸葛尚、張遵、黃崇、李球等名人之後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每個人都表現出了一個軍人應有的氣節。哪怕是猶豫了一剎那的諸葛瞻,最終還是戰死沙場,為劉禪盡忠。

這時候成都還有一萬多守軍,是戰、是守、是降、是走?成都城裡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朝臣們想出戰的沒有,想死守的沒有,想要棄城而走的倒是不少。但是跑去哪裡?朝臣們意見不一。

有人說跑到南方去,那裡地形險要,可以堅守。另外還可以藉助南蠻的兵力對抗鄧艾。有人說眼下吳蜀聯盟,應該逃到吳國去。當年就是在這個大殿上,譙周勸劉璋不要抵抗,還是投降的好。如今還是在這個大殿上,又是譙周站在這裡,勸劉禪不要抵抗,乖乖投降。譙周是這麼分析的,如果奔走南方,那麻煩就會接踵而至。為啥呢,因為南方是南蠻的勢力範圍。南蠻可靠嗎?非常不可靠。如果劉禪奔走南方,既要組織軍隊對抗魏軍,又得滿足皇帝陛下奢華的生活,這得花錢啊。錢從哪來?還是得從稅上來。想要錢,就得加稅。蜀國南方能加稅的對象就是南蠻人。漢族人加稅還造反呢,何況高度自治的南蠻?因此南蠻去不得,去了就得玩完。那麼東吳能去嗎?更不能了。嚴格說東吳和西蜀那是世仇,只不過東吳有長江之險,西蜀有山川之固,因此雙方各取所需,結為同盟。現在劉禪沒了山川之固,帶領朝臣去東吳建立流亡政府,那麼問題也就來了。東吳憑什麼養著一點實力都沒有的蜀國君臣官僚?然後就是失去國土的劉禪和吳主孫休是平起平坐呢?還是劉禪向孫休稱臣?譙周指出,還一點最關鍵的問題。東吳滅掉魏國是不可能的,但是魏國滅掉東吳是輕而易舉的。所以說東吳並不安全,早晚都是被魏國俘虜的命。既然這樣,倒不如投降。現在投降,魏國得樹立榜樣給東吳看,所以一定會善待劉禪。

劉禪一琢磨,對。到哪不是看歌舞、吃酒肉?投降。也就是說最後時刻,劉禪考慮的是他自己。至於朝中大臣、滿城百姓、部隊士兵完全顧不得了。也就是說,諸葛瞻、諸葛尚、張遵、黃崇、張球用生命為這樣一個人去盡忠,更加凸顯了他們的死毫無價值。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馬邈去當帶路黨的必然性。你寧死不降的去拼命,但是你保衛的對象卻分分鐘投降來保命。你保衛成功了,他花天酒地吃特供。你保衛失敗了,丟掉了性命。他還是可以花天酒地吃特供。哪說理去。

劉禪決定投降,畢竟抵抗是無效的。再說了,當年殷商宗室微子就當了帶路黨,率先投降了周武王,結果被封為公爵,比姜子牙還高一級。看上去這次朝會已經達成了一致,大家決定興高采烈的去迎接鄧艾。劉禪的第五子北地王劉湛站出來堅決反對投降。

問題來了,如果不投降,劉湛能夠挽救危局嗎?劉湛聲稱要帶兵出戰。劉禪一聽,算了吧。諸葛瞻父子就是這麼死的,讓劉湛出戰,徒增傷亡,到時候惹惱了鄧艾,局勢更加複雜。還有別的辦法嗎?劉湛說了,出戰不行,那就君臣一起拼命,到時候大家一起死在城下,絕對蕩氣迴腸。劉禪一聽,鬧了半天就這主意啊,可拉倒吧。誰愛死誰死,反正我不死。

與此同時,鄧艾正在研究成都怎麼打。作為帝國的都城,那城牆有可能和某些專家學者的臉皮一樣厚,護城河必須又深又寬,城上守禦器械必然豐富。根據之前文中描寫,可以判斷成都的城牆上最起碼會配備諸葛連弩。弄不好還有當初諸葛亮攻打陳倉城用的大炮。鄧艾同學此時應該帶不過來大型攻城器械,即便是有,也可能是從江油、綿竹繳獲一些。至於能不能打下成都,鄧艾得好一番盤算。

三國演義之滅國之功

鄧艾還沒采取行動,劉禪先採取了行動,給鄧艾遞上了降表。鄧艾登時喜不自勝,什麼他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跟鄧艾此時的興奮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別。回想鄧艾當初,因為任性和鍾會賭氣,走上了翻越陰平的不歸路。接著趕上命好,滑落摩天嶺沒摔死。再接著趕上人品大爆發,江油守將馬邈做了帶路黨。後來碰上諸葛瞻貽誤戰機,鄧艾突破了涪城。再趕上諸葛瞻父子勇有餘而謀不足,讓鄧艾攻下了綿竹。此時面對偌大的成都城,鄧艾不用一兵一卒,居然得到了劉禪的降表。尼瑪,這是滅國之功!鏘鏘鏘鏘,我手持鋼鞭將你打!噫!好,我中了!總之任何語言的描述都難以表達鄧艾的興奮。

曹操怎麼樣?傾全國之兵還是丟了漢中。諸葛亮怎麼樣?幾十年也沒進入關中。姜維怎麼樣?還不是龜縮在劍閣。鍾會那廝怎麼樣?還覺得攻下漢中牛逼?玩去!內史騰,你當初滅了韓國是什麼感覺?肯定沒我爽吧,韓國太弱。王翦,你滅趙國什麼感覺?你也不行,你是以強勝弱。

鄧艾沉醉在滅國之功的喜悅當中,殊不知這滅國之功,最終成了鄧艾的殺身之禍。箇中奧秘,下節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