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为何一直只做丞相而不做皇帝?

苏格拉没有底789123


如果我当初在蜀国,曹操一旦称帝,要灭他轻而易举,这是诸葛亮最想看到的事。

首先要清楚魏地居住的百姓是哪来的,那些可都是汉室子民,从小接受汉化熏陶,读书人,有识之士更甚,弑君者乃大逆不道,不反是因为没有条件。

这个时候,蜀军只要宣扬正统,在魏地煽风点火,当两军势均力敌,魏地就会有人动歪心思,歪心思一传递就会生乱,管乱就会出矛盾,蜀军一来就会有人反,不反士气也会大大受损,必败无疑!

曹操想称帝可以,得先耗死跟他同一辈的汉室子民,当然孙刘如果没有能人志士问题也不大,关键那个时候诸葛亮还没死。


道癫


题主好,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开始经营魏国,也就是说,最后一步是曹丕走的。不是曹操不敢当皇帝。曹操当时的逾制是超过皇帝的,当他杀死皇后皇子的时候,他一点也不怕。曹操不称帝有一些原因的。我认为原因如下:

身体因素,对曹操来说,岁月不饶人,曹操中年头痛(华佗治疗头痛,死于208年,推测出来曹操在208年前就头痛)。他与这种疾病抗争了十多年(208-220),身体是其中一个因素。

天下形势方面,赤壁的失败,刘备的入蜀,汉中的失陷,天下分为三个部分。曹操怎么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急着当皇帝,走袁术的老路呢?这是形势因素。

政治因素当中,许都的耿纪案,邺都的魏讽案,在政治圈里,他不知道有多少潜在的反对势力,这是政治问题。

死前几个月,孙权将投降书交给曹操。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却置之不理。还是时机不对。关羽失败之后,曹操就有了条件,但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他一辈子经营的家业都交给了儿子曹丕。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智慧,当然看出孙权并没有真的投降。双方都在互相利用。曹操会让徐晃把孙权的信射入关羽营。坦率地说,他希望关羽能转身和孙权打。--鹬蚌相争,他来得利。曹操很聪明。历史事实是关羽不相信孙权的信是真的。最终,双方都遭受了损失。作为关羽的老朋友,曹操和徐晃也是仁至义尽。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仍然假设,如果曹操活得更长,孙权会把儿子交给曹操做人质。220年后,曹操一定会成为皇帝,因为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如果他不称帝,与他战斗的大臣们就不会同意。其实,荀彧死后,曹操就决定不回头,或者说无法回头了

欢迎不同观点下方留言


有李行天下


不做皇帝并非不想做皇帝,而是有以下几点,欢迎大家点评

第一:曹操刚开始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名义是什么?除汉贼,恢复汉室,打着忠臣的旗号开始的,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愿意跟随他,包括他身边有名的荀彧,荀彧至始至终都是先忠于汉室而后忠于曹操的,即使后来曹操的势力已经变得很强大了,但是他也明白,其中有些一直跟随他的部下,不管是朝廷里面的大臣,还是下面的百姓,都觉得汉朝才是正统,如果称帝,那就是“篡权”的反贼,得不到人心的拥护了。

第二:曹操救驾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把首都迁往自己地盘许昌,担任丞相,名还是为大汉丞相的,保证了汉献帝的正统地位,反而他想干什么事都可以去做,借皇帝之名去做,做错了,那是大汉朝廷的错误,没有谁能说;做好了,则是曹操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比他自己当皇帝还要方便。

第三:在曹操夺得北方的大权后,内心还是十分膨胀的,也想着称帝,那个时候的袁术,兵力财力于曹操不相上下,自以为可以取代汉室而代之,可是结果却是被各路诸侯追杀,众叛亲离,袁术的结局让曹操如同一盆凉水浇下来,他更明白,在天下没有完全统一的时候,大家都想有心想获得一篇天地,谁先称帝,谁就各路树敌,不作死就不会死,

以上几点可以说明,在当时情况,曹操已经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可是依就没有称帝,当时的汉献帝跟傀儡没有什么区别,无权无势,就是一个摆设,可是曹操回头想想袁术的后果,和当时的实际情况,至始至终,曹操直到死去,一直没有称帝。




邸家姑娘


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三国后期有兵强马壮,无人能敌,可有如此实力为什么还不称帝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身份不够正统

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虽然曹操看似出身豪门,但比起袁绍这样出身“四世三公”的顶级豪门身份还是不够正统,天下人也不会认可。

2.时机尚未成熟

当时汉朝虽然已经衰败,但还有很多人期待汉朝的复兴,并为之努力。曹操看透了这一点,他常常自称为汉朝的忠臣,以此掩盖自己的目的。他用东汉的忠臣这个外表,笼络民心,很快就召买了不少人才兵马。这些士兵能够投奔曹操,就是相信了曹操能够帮助汉室恢复统治。所以在权衡利弊之下,曹操选择了安分守己,满足于现在的情形。

3.汉朝余威仍在

汉朝衰败,皇帝软弱无能,内部有宦官作乱,外部有外亲专政。整个混乱不堪,可天下必须姓刘。汉献帝仍然是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子,帝王尊称仍在,同时还受到广大成员的跪拜。此时称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4.前车之鉴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客卿无数,袁术仗着袁家的地位,袁术就狂妄的将自己称为皇帝,仍然遭到更多人的声讨,袁家祖辈也差点得到乱臣贼子的称号。而像曹操这样精明的人,在当时已经被汉献帝封为魏王,自然是不想落得和袁术一般的下场。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使得曹操一直不愿废帝自立,即使自己的野心都快要膨胀出来了。





知涯fight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中属魏国的土地最大,人口最多,谋士也最多,经济也比较发达,而一代枭雄曹操占据天时地利为何不称帝,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自吕布刺杀董卓以后,各诸侯心怀鬼胎。公元196年曹操迎先帝自许昌并狭天子以令诸侯,自作主公封自己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丞相。而曹操一直到死却不废帝自称为帝。原因不是他不想,是不能!

首先,曹操希望笼络各诸侯谋士的人心,使其霸业得以完成。众所周知,曹操爱才,不论是一直与他的为敌的关羽、还有对他恨之入骨的徐庶,他都以礼待之,甚至为了他们,不惜牺牲重大代价。而此时的诸侯谋士大都感恩汉朝,希望光复汉业,如果曹操称帝,则人心所背。

其次,此时的曹操霸业未完,江山未定。历代的帝王,都希望祖国统一,江山稳定,而此时的曹操,西防蜀国,南惧东吴。曹操几次挥师南下,就是希望统一帝国,实现霸业。再次,曹操以董卓为鉴,不想重蹈覆辙。董卓挟天子令诸侯,但其称帝的野心暴露无疑,在众矢之的下,各诸侯讨伐董卓,而被吕布所杀,可以说是功亏一篑。







细品历史007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沛国谯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权的奠基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其一生刺杀董卓,镇压黄巾,陈留起兵,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制,灭吕布 破袁绍,征乌桓统一北方。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赤壁之战后转而整顿内部,扫平汉中 ,后被汉献帝册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公元216年被册封魏王,名义上是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纵观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波澜壮阔,威名赫赫,功高盖主,为什么没有称帝,后世史学家们也颇具争议。本人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总结了比较可信的理由有三。

1 可能因为曹操本人出身不好,其又比较沽名钓誉,不图虚名,只为实权。

2 那个时期想称帝的大有人在,曹操出于局势不稳,时机不适,一直不加予妄动,因为一旦称帝马上会成为众失矢的,陷入困境,与当年局势十分不利。

3 曹操在被其手下群臣劝进时 曾说道: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可见其政治头脑一直很冷静。但是不是出自内心,那就不得而知了。


史客不轻松


三国里还是很喜欢曹操的,能够很好利用手中的资源,杀伐果断,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曹操发家以来,也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头的,到最后称帝味道也就不对了,好名声没了,还容易落下一个反贼的名声,有心人就可以再次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杀了他吗,比如司马懿,人家卧薪尝胆了好久呢。

第二,曹操手底下有一大帮人才是冲着皇帝来的,毕竟儒家讲究的是忠君爱国,以荀彧为首都是拥护皇帝的,如果曹操弑君,这帮人即便不造反,也不会再为他所用。

第三,时间不成熟,他既要平定蜀吴,还要恢复生产,巩固地位,毕竟天下统一,自然有人动让皇帝主政的心思,他得防着,还得巩固自己的势力

第四,有必要做这个皇帝吗,他和皇帝有区别吗,非要出去挨这个骂干嘛,他弑君篡位就是大逆不道,如果做丞相就是大大的功臣,本来就已经说一不二了,在乎那个虚名干嘛,曹操可是很精明的,犯众怒图虚名没好处,不干,不干!


口嗨历史


南风历史时刻,”哒哒哒”

众所周知,我们的曹老板是三国当中实力最强劲的大魏集团的董事长,天下九州得起六,占据了巨大的市场,原料,生产,包装,出仓,一条龙服务,附带,出生,学习,长大,下葬,等等,可见其雄厚的实力。

但就是这样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到底是肿么回事,南风带大家探讨,探讨。

首先,年少的曹操是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好青年,无奈生活太苟且,没有路费,去不了远方,所以只能一点一点的筹集路费。

他曾经担任过洛阳的北部尉,抓管违法乱纪,曹操刚到职,造赤、紫、青、黄,绿五色刑棍,明晃晃排列在衙门两侧,“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跟我读这个字念,剪)瞧不起他这套,仗着自己上面有人,根本不放在眼里,结果被曹操乱棍打屎。

可以说曹操从一开始,就一直想做一个治世的能臣,而非乱世的奸雄,甚至刺杀过董卓,奈何世道太苟且,他不得不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

只不过他的祖上世代为汉臣,自己受的又是忠君爱国的儒家教化,内心深处对大汉还是有点眷念的,这间接的影响到了他没有在最后关头,代汉自立,而是把这些项任务交给了他儿子。

第二点原因,如果说曹老板是大魏国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那么荀彧就是大魏国当之无愧的CEO了,这个老伙计可是为大魏国,打过仗,负过伤,哪怕兄弟都走光,我依然挺你曹孟德。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是坚定不二的汉臣,荀彧出身望族颍川荀氏,这样家庭出身的人,都有些死脑筋,像孔融啊,崔琰啊,杨彪啊,他们都是一根筋,只认汉朝的皇帝,并且相当自恋。

面对这种情况,曹老板能怎么办,他也很无奈啊,于是只能忍痛唱着,“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种啥都随意。”

眼前的危险是解决了,可背后的呢,曹老板是个十分谨慎的人,甚至谨慎的过头了,他开始胡思乱想,连这个能在一起搓背的好兄弟,都是忠心于大汉的,谁知道朝廷里有多少像他一样的人,所以曹操终身没有称帝。

最后,在曹老板之前有人有过称帝的想法吗,有的,董卓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准备称帝,结果嗝屁了,袁术已经称帝了,屁股还没热乎呢,就陪董卓下棋去了。

所以当手下劝他称帝时,曹老板摇了摇头,默默道:“我还有个五岁的女儿,答应我,给她一个完整的家。”


南风爱看书


曹操刚起兵的时候正值乱世群雄起,刚开始他的实力并不是太强。直接称帝的话就会引来无边的灾难,所以他不敢直接称帝。(如果他称帝的话,就会像袁术一样,引来八方讨伐,最终兵败身亡的下场。毕竟当时他没有摆平各路诸侯的实力。)但是如果把天子掌控在自己手上,自己就是中央王朝。自己对各路诸侯下的一切命令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会变得理合法, 所以他借着大汉丞相这个名义代天子讨伐不臣,在老百姓的眼睛里,他就是名正言顺的进行平乱战争。恢复天下的稳定。有利于民心归附到他的手上。(这就是他只做丞相不称帝的原因。)

第二,当时天下老百姓仍然认为400年的大汉王朝才是他们真正的正统皇室,在天下民心只认汉朝的情况下,曹操如果敢贸然的篡权夺位,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官逼民反,给外部的敌人留下可乘之机,所以曹操不敢。 还有一个也是曹操自己的原因,当了一辈子的汉臣。 他对皇帝多少还有感情,也不忍心自己终结这个效忠了一辈子的王朝,所以他选择了发展经济安定百姓,通过二十几年的苦心经营,让老百姓认可了自己家族的统治地位,从而为儿子取代汉朝奠定了基础。

曹操这个人是千古的奸雄,得天下的难度比朱元璋刘邦他们大了太多。他出身不好,只是太监的养孙。在当时世族当道的年代,这样的身份得不到他们的认可,故而他创业,要比一般人困难了很多。当时是内部国家分裂,外部北方蛮子虎视眈眈,花了20多年的时间,他终于统一北方,这也和他善用人和不服输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值得后人去佩服的地方。(千古功过任由后人品,黄泉沙场,再决天下风云变幻)希望更多的历史资料可以让我们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曹操。

`


楚之南风繁花盛开1


首先,觉得这个问题就不太准确,曹操到最后,除了是大汉丞相,还是魏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在魏国建宗庙社稷,仪如天子,其实离皇帝也就是临门一脚,连一步之遥都算不上。所以,他不是只做丞相。

要说曹操自始至终全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任谁也不相信,从他封魏公开始,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他称帝是迟早的事儿。汉代是极重名器的,功臣也不过侯封,除了王莽受封安汉公外,人臣止于侯爵,当然了吕家那些人不算在内,吕后太猛了。刘邦立下白马之盟,确实约束了很多人。另外,荀彧这个人,我是很不理解的,如果他的理想是匡扶汉室,那么在曹操称魏公之前,他难道就没有察觉其野心吗,要知道荀彧可是以识人名重天下的,他的矛盾心理导致了他的悲剧。

建安十八年,在荀攸、董昭等人的谋划下,曹操受封魏公,二十一年进爵魏王。而后,荀董等又劝曹操代汉自立,理由很简单,天下已无寸土属汉,也无一人为大汉的子民。这话没毛病,刘备也不算。曹操不许。三年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破荆州,擒杀关羽,孙权派人送去关羽首级时,另附了《劝进表》,曹操只是一笑,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我个人认为,曹操最终没当皇帝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天命。曹操希望顺其自然,他曾说,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二、声名。曹操晚年虽然很跋扈,但他从内心里还是很认同自己的汉臣身份的,他曾对近臣说,你我父祖皆世食汉禄,我不忍为此。而且从王莽、董卓,到袁绍、袁术兄弟,这些人都没什么好下场,并成了千古罪人,对曹操影响还是很大的。其他原因无外乎和这两个原因有关,还有的说法是怕孙刘异动,那曹丕称帝的时候就不怕了,孙权称臣了,刘备雷声大雨点小。

总之,曹操具备了称帝的条件,也想过称帝的问题,最终考虑种种因素,包括年龄问题,放弃了,可惜还是留下了千古骂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