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北宋朝堂上的热闹:范仲淹和这个“仇人”不打不“相识”

前言

北宋年间的范仲淹(989~1052)是宋仁宗时代的政治家,包拯(999~1062)和他一样,都是深入民心的好官。并且二人都先后做到相当于副宰相的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他们在仁宗庆历新政(1043)时期的朋党之争中,间接地“交过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扒一扒北宋朝堂上的热闹:范仲淹和这个“仇人”不打不“相识”

推行新政的过程

包拯在父母离世后,在老家为双亲守了许多年的墓地,后来在乡亲们的劝慰下才入朝为官。他进入朝堂后,正巧赶上范仲淹掀起了“庆历新政”。范仲淹的理由是:当时的国情是官僚多但是效率低,百姓生活不容易。范仲淹思前想后,决定来一场制度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主要包括这些内容: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扒一扒北宋朝堂上的热闹:范仲淹和这个“仇人”不打不“相识”

其中的“均公田”是指:给官员们按照官位等级来分配土地。也就是说,每个官员在任期间,都可以在当获得一批被称为“职田”的土地。通过“均公田”的制度,让地方的父母官迅速地富起来。

这样的“惠官”制度一经推出,立刻就得到了众官员的欢迎和拥护。大家都想方设法地去当官,新任官员每到一处,必定是先忙着去圈土地,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调离了。他们认为,趁着在职的时候感觉捞一把,才是明智之举。

扒一扒北宋朝堂上的热闹:范仲淹和这个“仇人”不打不“相识”

此外,官员还利用手中的权利和金钱疯狂进行土地兼并。而官员的金钱,其中一部分居然是来自于范仲淹提出的“高薪养廉”。只是,范仲淹没想到,他的“庆历新政”却很快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均公田”这样的好制度的刺激下,官员们的热情陡升,那么,接下来就要涉及“庆历新政”中的另一条了:择官长。

宋太祖皇帝曾经规定,大宋的官员必须由皇帝来任命。而范仲淹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便上书仁宗皇帝放权,对官员的选拔实行层层业绩考核、择优推荐任用的制度。这样一来,地方官员的权利陡增,然而,紧接着就出现了行贿受贿之风。老百姓的日子艰难异常,造成了大批的流民,由此又引发出了起义和兵变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扒一扒北宋朝堂上的热闹:范仲淹和这个“仇人”不打不“相识”

对这样的弊端,使范仲淹的新政举措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也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范仲淹的改革自然触碰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很快,朝廷上就陷入了“党争”的风波: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

“不打不相识”

这时候刚到朝堂的包拯,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推荐他的,按照一般人的思路,都认为包拯这个朝堂上的“新人”,应该站在王拱臣所在的守旧派阵营。但包拯却没有马上表态,只是静观其变。守旧派虽然对他有些失望,但也没有指望他能做什么大事。

扒一扒北宋朝堂上的热闹:范仲淹和这个“仇人”不打不“相识”

正当大家都以为包拯会接着保持沉默的时候,他却突然上了奏折,去抨击范仲淹的新政。包拯在奏折中对范仲淹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的权力过大一事提出了质疑。随着这道奏折的公开,朝廷上的两个对立面便展开了胜负难分的争论。这时,王拱臣和所有的保守派们都十分赞赏包拯的做法。

包拯向仁宗建议,立刻取消范仲淹的“均公田”,推行“限田令”。限田令的意思是:所有官员购买田地一律不得超过三十顷,多出来的土地必须充公。

包拯的这项措施才是真正地为百姓着想,自然得到了百姓的拥戴。于是乎,包拯在民间就被描述成为“包青天”“包公”,并“拥有三口铡刀”专铡贪官污吏。

扒一扒北宋朝堂上的热闹:范仲淹和这个“仇人”不打不“相识”

包拯推出的限田令很快就见到了成效,北宋真的越来越繁荣了。这个时代,史称为“仁宗盛治”。

包拯之所以能推出“限田令”,是他知道这个制度从唐代宣宗时代就实行过。并且,在这个制度下,百姓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所以他在对比斟酌之后,提出了这个适合民生的建议。

不久,范仲淹的新政被废了。正当保守派暗暗欢呼时,包拯又不走寻常路:他忽然上奏,请皇帝保留范仲淹提出的关于通过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等几个新政。

扒一扒北宋朝堂上的热闹:范仲淹和这个“仇人”不打不“相识”

包拯的这个举动,让“党争”的双方都十分愕然。也才知道,他不是一个人云亦云、小肚鸡肠的小人物。范仲淹因为得罪了太多的官员,最终还是被皇上贬到边关去打西夏去了。

从这之后,包拯就正式走上了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而他的一个明显特色就是不断地弹劾当朝的权贵和皇亲国戚。据史料统计,在他的弹劾下,被皇上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臣不下30人。包拯的弹劾之路可谓顺风顺水。也因为这些原因,包拯才被人们赞誉为“包青天”和“包公”。

扒一扒北宋朝堂上的热闹:范仲淹和这个“仇人”不打不“相识”

结语

通过以上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范仲淹和包拯都是一心为民,只不过范仲淹的新政考虑得不是那么周全,才会被贬到边关。

然而,包拯辛辛苦苦推出的“限田令”,在他和仁宗皇帝相继离世后,就被王安石轻松地推翻了。从那以后,土地兼并又开始了,也使北宋很快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