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磨礪 自然之美——麥積山石窟第44窟

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開鑿,平面方形窟,前部在地震中坍塌,僅餘洞窟後壁,44窟為西魏典型代表窟龕之一。


塑像內容

第44號窟泥塑現存一佛二菩薩一弟子。自窟前部崩塌千百年來,一直暴露在外,雖遭風吹、日曬、雨淋,但大都完好如初,表現了當時的匠師雕塑才能的非凡和制泥技巧的高超。

千年磨礪 自然之美——麥積山石窟第44窟

麥積山西魏造像中最為傑出的一尊塑像當屬第44窟正壁主佛像。它不僅是西魏泥塑佛像藝術之巔峰,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在完整的情況下整個洞窟應該向前延伸兩到三米左右,窟內現存一佛二菩薩一弟子。正壁主佛高1.60米,頭上做右水渦紋高肉髻,內穿僧祗支,胸前繫結,外披通肩袈裟,半結跏趺坐。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於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的厚重與線條的飄逸融為一體,既富於變化又舒暢自然,層次分明,且富有裝飾趣味。施無畏和與願印的雙手,雖然纖細柔美,但給人無限的慰藉與和順的力量。花瓣般的衣裾間露出一足,圓潤而聖潔,昭示佛之內心的純淨無染。佛面形方圓適中,眉宇間透露出睿智而深沉的靈氣。鼻樑高而修直,與額頭相連,可以看出此尊主佛像已逐步從“秀骨清相”向隋唐的豐腴過渡。

千年磨礪 自然之美——麥積山石窟第44窟

主佛兩側菩薩上身袒露,下著長裙,衣飾線條感流暢,層次感強,左側菩薩束花冠帶項圈,左手提頸瓶右手握飄帶。右側菩薩左手提如意,右手屈肘於腹部。二菩薩塑作技藝精湛,表情變化惟妙惟肖,是一對美麗善良的婦女形象,和正中主佛相互映襯,清新之中,增添了一些雍容華貴之氣。而在飄帶的殘破處,暴露出了內部的鐵條。鐵條是為了適應飄帶獨立且自然彎曲而採用的工藝,如此塑造出來的飄帶樣式更加形象、動態感強烈,顯示了當時工匠聰慧、高超的造像手法。內側弟子同樣也是面型方圓,上著通肩袈裟,下著長裙,足穿方頭履。形象淳樸,雖暴露在外最多,風雨侵蝕嚴重,但紋飾依然清晰。

佛像中最典型最明顯的特徵是那神秘的微笑。薄唇小口,笑靨微綻,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這是一種無念無掛的大自由狀態,微閉的眼睛帶有一絲含蓄,內斂的神情隱藏著一份自信,面部慈悲而莊嚴,嫻靜而寬容、矜持且淡然。

有專家認為此尊主佛像是為了紀念西魏文皇后乙弗氏,而以她為藍本來塑造的。《北史》卷十三《列傳第一·后妃上》中的《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傳》所載,大統四年二月廢皇后乙氏。三月,立蠕蠕女鬱久閭氏為皇后。“於是更納悼後,命後遜居別宮,出家為尼,悼後猶懷猜忌,復徙後居秦州,依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到“六年春,蠕蠕舉國度河,前驅已過夏,頗有言虜為悼後之故興此役。……乃遣中常侍曹齎查手救令後自盡,鑿麥積山為龕而葬,……後號為寂陵,及文帝山陵畢,手書雲,萬歲後欲令後配饗。公卿乃議追諡日文皇后,於太廟。廢帝時,合葬於永陵。”乙弗氏大統四年出家,到大統六年去世。

乙弗氏是文帝即位後冊封的第一位皇后,她容貌美麗,端莊文靜,沉著矜持。幾歲時便表現出出眾的才能,16歲時被納為文帝之妃,文帝即位後被冊封為皇后。乙弗氏皇后生性節儉,吃素食,穿舊衣,更不佩珠戴玉,為人仁慈寬厚。但作為一個傀儡皇帝的皇后,其悲劇的命運是必然的。一代皇后先是被廢,後又遭敕令自盡。

《北史》

《北史》是紀傳體的通史,記事起於北朝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齊、周和隋四個封建政權230年間的史事。《北史》和《南史》都是在記述南北朝至隋歷史的《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8部紀傳體斷代史基礎上修成的。

文皇后乙弗氏

乙弗皇后(510年-540年),乙弗氏,河南洛陽人,西魏文帝元寶炬的皇后。大統元年(535年),被立為皇后。乙弗氏生性節儉,為人仁慈,寬宏大量,無嫉妒心,甚得元寶炬的倚重。大統四年(538年),元寶炬為使柔然不侵犯西魏邊境,採取和親政策,迎娶柔然頭兵可汗之女鬱久閭氏(即悼皇后),並立其為皇后,廢黜乙弗氏。大統六年(540年),元寶炬迫於柔然的軍事壓力,無奈將乙弗氏賜死,時年三十一歲,諡號文皇后。後與元寶炬合葬永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