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古代佛像建在石窟裡

從世界建築史來看,在山崖邊鑿窟作為廟宇始於古埃及,流行於古波斯,興盛於古印度,逐漸影響到東南亞地區與中國。印度在公元前3 世紀孔雀王朝時就開始鑿建佛教石窟寺,但那時作為佛教主流的小乘佛教不主張偶像崇拜,通常是以佛塔來代表佛陀—釋迦牟尼本尊,所以石窟寺裡也不塑佛像,只供奉佛塔等代表佛陀的象徵物。直到公元1 世紀前後大乘佛教興起,偶像崇拜才逐漸被社會所接受,佛像也就成了石窟寺裡的主角。

一般來說,石窟中的佛像可分為壁畫中的佛像和石雕佛像兩種,後者更為多見。比如印度阿旃陀石窟中的佛像,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中高達50多米的立佛等。中國古代石窟寺中的石雕佛像最著名的有新疆漢代克孜爾石窟中的立佛,雲岡北魏曇曜五窟的大佛,以及龍門石窟唐代奉先寺中的盧舍那大佛等。

龍門石窟是連續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座洞窟,用了24 年才完成。石窟南北長達1000 米,共有9700 餘尊佛像,1300 多個石窟。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 米, 最小的僅高2 釐米。麥積山石窟,因此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大多在20 ~ 80 米高的懸崖絕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石窟以泥塑佛像為其特色,塑像的大小與真人相若,被譽為“東方塑像館”。

石窟裡的佛像是怎麼樣建成的呢?首先要開鑿洞窟,由專業的打窟人根據洞窟所表現的題材、形制及規模事先進行縝密的設計,然後在山體上小心地開鑿施工。施工的方法也有講究,要先挖地基,形成出入口,再挖門窗,接著才開挖石窟。開挖石窟要按照從上往下的順序逐步進行,這樣做一是為了避免塌方和保證施工安全;二是為了省工省力,便於將砂石由高往下送出。開鑿洞窟的同時,還要在岩石上附一層特殊的泥層,用來繪製壁畫。

繪製壁畫的程序分起稿、上色、描線三個階段,而塑造佛像則需要經過搭骨架、制泥、塑造、敷彩四個階段。每個過程都由泥匠、畫匠、木匠和雕塑匠共同合作完成。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他們選取既堅韌又容易彎曲的紅柳作為骨架,這樣就能表現出佛像衣帶當風飄逸的細節。通過千百年的積累總結,工匠們掌握了溼畫法這樣的壁畫技巧,繪製出的壁畫精美華麗又保存長久。最後的工作則是裝飾窟簷,窟簷是在石窟頂部建造的,它是一種用來遮風擋雨的構築物。窟簷建完後就標誌著一個石窟建造的竣工。

為什麼許多古代佛像建在石窟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