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談談該如何面對當下的市場

這幾天收到了朋友很多關於外圍市場大跌,該怎麼辦,是不是要清倉類似的問題,這篇文章就來做統一的回覆。

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們做投資不能侷限於當下的市場氛圍和環境,需要建立全局思維和概率思維。全局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需要弄清楚在一個大的週期範圍內市場當前處在什麼位置,從大的戰略層面來做佈局。而概率思維也就是從概率的角度來做投資分析,永遠只做大概率方向。

這裡我們要講的運用概率思維來解決的幾個問題:

問題1:該不該高拋低吸,主動擇時?

擇時的誘惑總是很大的,投資者總會設想高賣低買可以獲得豐富的回報。但根據現實的統計週期裡較長時間的持股又因為主動擇時而錯過了漲幅最大的幾天,收益率會下降得非常快。

以史為鑑,談談該如何面對當下的市場

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夏普研究過一個問題:如果擇時策略是有效的(有效指的是跑贏同期市場指數),需要保證最低多少的預測正確率?答案是74%。而這樣的勝率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是難以企及的。在華爾街最頂尖的基金經理中保持著最高勝率的是肯費雪,也只有62%

也許一兩次的高拋低吸可以讓你獲益,但是投資的長週期來看,如果想要賺到足夠的收益,就必須持續留在場內。

問題2:A股擇時有用嗎?

絕大多數時候擇時都沒有用,少部分時候有用。

從最近十年的A股市場走勢來看,大部分時候是分化走勢,以結構性行情存在要麼是藍籌股行情,要麼是小盤成長股行情,分化是常態,普漲和普跌的時間都比較少。而普跌的時間佔比不到30%的時間。

以史為鑑,談談該如何面對當下的市場

從概率來,70%的時候要解決風格選擇,行業配置的時候,30%的時候才是要解決擇時的問題。大部分時候結構重要性遠大於擇時,去猜測指數的漲跌,諸如會跌到多少點,漲到多少點基本上沒什麼意義。如果把超過70%,甚至是更多的精力放在擇時上,就是本末倒置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容易賣掉好的股票或者是錯過好股票的買入時機。


這10年的統計數據還說明一個事實,如果解決不好結構選擇的問題,只有不到20%的時候能夠賺到錢,也就是14年末到15年年中以及19年2月到4月那段時間。也就是那個時候能夠給人營造牛市的感覺。

概率告訴你,絕大多數時候要考慮結構性問題,而不是擇時問題。

或者可以這樣理解,當你想擇時的時候,其實應該考慮是該選擇什麼風格。

當然如果能在關鍵的時點減倉位,迴避市場趨勢性的下跌行情,可以顯著的增加超額收益,A股歷史上出現過多次長時間跌幅超過30%的趨勢性下跌,個股腰斬比比皆是,如果能識別出這些趨勢性下跌的信號,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回撤,

問題3:哪些信號可以用來輔助判斷該減倉?

(1)時間窗口

幾次重要趨勢性下跌行情的高點主要出現在 1 月、4 月和 6 月,尤其是4月份。4 月中旬會公佈一季度經濟數據和金融數據,這個數據出來後Gov和央媽就會根據全年經濟目標調整貨幣政策,所以4月中旬非常關鍵,這個時候往往會是趨勢的拐點。可以回顧一下2010年4月,2011年4月那段時期市場的表現。

6月往往也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窗口,因為這個時候會伴隨著年中結算流動性衝擊的影響。

1月份成為趨勢拐點的主要原因是這個時候要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些時候會出緊縮信號,直接就形成了趨勢拐點,最近的例子是在2018年1月。

實際上這幾個重要的時間窗口形成拐點的規律也說明了市場多數時候還是由經濟金融數據和政策驅動形成趨勢行情。任何時候都要有這種意識:政策是核心驅動因素。

(2) 無風險利率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

無風險利率一般以1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水平作為參照。國債收益率下降表示流動性預期寬鬆,上漲則表示流動性預期收緊。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是宏觀經濟運行趨勢的先行指標,在新增社融大幅回升後,往往經濟改善,槓桿率明顯提升,此時貨幣政策會邊際轉向緊縮,隨後利率會明顯上行,新增社融增速會回落。

對照A股歷史上幾個重要的趨勢性拐點,會發現當時這兩個指標情況是十年期國債利率上行,而新增社融增速掉頭向下。

利率上,社融下,這是很典型的金融緊縮信號,應該要進行趨勢性減倉的操作。

當前的利率和社融走勢是這樣的:

以史為鑑,談談該如何面對當下的市場

以史為鑑,談談該如何面對當下的市場


(3)貨幣政策

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委員會每個季度發佈報告會里面會給下一個季度定調。

回顧過往的報告中,會發現一些很典型的關於貨幣緊縮的表述。

例如2015年5月的報告中寫道:“無須以量化寬鬆的方式大幅擴張流動性水平“

2018年1月的報告中寫道:“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

貨幣政策收緊的直觀表象就是銀行間超額流動性會明顯回落,如果這個時候社融規模增速也在向下,那就是需要趨勢性減倉。

(4) 風險溢價

風險溢價金融經濟學裡面的核心概念,它是指投資者在面對不同風險的高低、且清楚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的情況下,因投資者對風險的承受度,影響其是否要冒風險獲得較高的報酬,或是隻接受已經確定的收益,放棄冒風險可能得到的較高報酬。

已經確定的收益與冒風險所得收益之間的差,就是風險溢價,這是投資者要求對其自身承擔風險的補償。所以風險溢價也叫做風險補償。

從風險溢價的定義得到市場整體風險溢價計算公式為:

風險溢價=1/PE-無風險利率。

無風險利率以1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水平作為參照。

1/PE就是企業經營的風險收益率。

如果風險溢價為正代表著市場對於股票的風險已經充分體現。往往對應的是市場的底部區域。

風險溢價為正,市場沒有出現過趨勢性的高點。A股歷史上幾次重要的趨勢高點,風險溢價都是負的。

以史為鑑,談談該如何面對當下的市場

綜合以上這四個方面,總結一下值得警惕的信號,那就是:

時間來到1月或者4月,6月,利率上行社融下行,貨幣政策收緊,風險溢價為負。

對照現在的情況,這4個因素中有2個是明確的:

利率下行社融上行,風險溢價為正。


我們當前最為關心的是4月份出來一季報數據之後,貨幣政策如何定調,3月是防疫和復工之間尋求平衡,貨幣政策只是小規模量價寬鬆組合。

現在機構普遍預計二季度將是實體需求回暖、CPI通脹壓力下行而PPI仍處低位的時間窗口,可能會迎來貨幣政策的集中釋放。

如果真是預期的那樣,也就意味著所有歷史給我們參考的減倉信號都未出現。

所以到底是該考慮擇時的問題,還是該考慮結構性問題?

當然凡事總有例外,歷史也不會簡單的重複。這次疫情的走向,防控措施是很重要的變量因素。

但我依然非常相信,這次疫情是長期主義者的春天,春天就是應該播種的季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