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養成記:看“三晉制度”對秦國變法的卓越貢獻

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大秦帝國給中華民族帶來的輝煌和榮耀,早已融入了歷史的血脈,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盛無比的王朝也有曾著一段長達三百多年的屈辱歷史,秦穆公去世後,秦國就因為內政外交混亂一度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到了戰國初期,強大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個士大夫瓜分,形成了三個新的國家,史稱“三家分晉”。因為韓、趙、魏三國同出一源,所以這三個國家有著相似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由於深受晉國文化和制度的影響,他們的文明程度很高,而反觀秦國,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顯得相當落後。在戰國初年秦國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窘境,從秦簡公開始,秦國君主就開始致力於學習“三晉制度”,直到商鞅變法時期徹底引進“三晉制度”,秦國才真正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變。

大秦帝國養成記:看“三晉制度”對秦國變法的卓越貢獻

戰國初期地圖

改革初學者

  • 秦簡公的“初租禾”與加強中央集權

世人都知道秦國是在“商鞅變法”之後才變得國富民強,而且普遍認為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毫無作為,甚至把變法之前的秦國國君比作酒囊飯袋,或是隻會搜刮民脂民膏的荒唐暴君。其實這些認知都存在著一定的誤區,結論也過於武斷,秦國在停滯不前的三百年時間裡的確有荒唐的國君,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前,秦簡公、秦獻公二位國君就已經開始引進三晉制度,在黑暗中摸索著秦國未來的復興之路。

秦簡公少年時曾經在“三晉”之中繼承晉國文化最多的魏國流亡,他看到了魏國任用法家改革的好處,並見證了魏國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如何文治武功,於是他當了國君以後就決定把這種先進的制度引入秦國。但是由於秦國內部世族勢力過於頑固,秦簡公本人的能力也有限,所以“三晉制度”的引進並不順利,而且在與魏國進行的戰爭中還盡失河西之地。秦簡公眼看政治改革阻力太大,就開始轉手進行經濟改革。秦簡公七年,秦國進行“初租禾”改革,這種制度與一百八十多年前魯國的“初稅畝”改革性質相同,都是廢除勞役形式,取消公田,按照田畝數量徵收實務稅的經濟改革制度。“初租禾”是秦國統治者富國強民的開端,它有利於減輕農民的壓力,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大秦帝國養成記:看“三晉制度”對秦國變法的卓越貢獻

秦魏地圖

秦簡公雖然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收效甚微,但是他看到了秦國世族階層存在的漏洞。當年大臣們趕走了前任國君秦靈公的兒子公子連,然後擁立秦簡公繼位,世族們給出的理由是公子連太小,害怕主少國疑,因此才選擇秦簡公為國君。從這裡可以看出,秦國朝政並不完全由世族把持,否則他們迎立一個小孩,然後把他當做傀儡豈不是更加方便?顯然世族們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仍然需要依附國君而生存。

既然國君在朝中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那麼推進政治制度就是早晚的事情。秦簡公認識到魏國之所以如此強大就是因為君主權力的集中,秦國雖然不能迅速推廣,但是可以通過適當的手段慢慢集中權力,比如實行“初租禾”,讓世族和百姓都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對君主產生信任,所以這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手段。

  • 秦獻公進一步改革

同樣作為改革的初學者,秦獻公在秦簡公所做的基礎上又邁進了一大步。秦獻公也就是秦靈公的幼子公子連,當年秦簡公繼位,秦獻公被迫流亡魏國,他也目睹了魏國變法的強盛,因此他和當年的秦簡公一樣,決定在秦國推行“三晉制度”。

當年,秦簡公去世後,秦惠公繼位,在位十三年後去世,留下幼子秦出子。世族們像當年一樣反對幼子繼位,並把在外流浪了二十多年的公子連迎回,即為秦獻公。這種頻繁迎立成年公子的舉動更加證明秦國的君權依然很大,秦獻公的政治嗅覺與秦簡公一樣靈敏,他同樣看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希望,最終這個夢想在秦孝公時期變成了現實。

秦獻公推行的“為戶籍相伍”制度,是“三晉”和很多中原國家常用的戶籍清查方法。因為戰國時期經常有大規模的戰爭爆發,所以統治者需要清查國家可用的兵源,把農民編入戶籍,就能知道全國的總人口數,方便在作戰時調動軍隊,秦國引進這種制度,讓秦國避免了出現“兵無可調”的局面。秦獻公還廢除了殉葬制度,他在魏國時曾看到魏國貴族的殉葬方式都是用俑代替活人。兩相對比,他也覺得秦國的生殉制度太過殘忍,所以繼位後就廢除了活人殉葬制度。按照秦國的生殉制度,秦國曆代國君死後都要把生前的大臣一起殉葬,這樣導致國家人才大量流失,對秦國有害無利,因此廢除了殉葬制度還可以為秦國保留住大量的國家棟梁。

大秦帝國養成記:看“三晉制度”對秦國變法的卓越貢獻

秦獻公影視形象

商鞅變法:大國崛起

  • 南門立木

秦獻公在位時的一系列改革雖使秦國走向了正軌,但是秦國世族仍然掌握著很大的權力,不是可以輕易動搖。秦孝公繼位後,因為深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於是廣佈求賢令,衛國人商鞅就此來到了秦國。在來到秦國之前,商鞅曾在魏國與著名變法家吳起、李悝一起輔佐魏王,因此對於“三晉的制度”也是非常熟悉,比起秦簡公、秦獻公的耳濡目染,商鞅的到來為徹底打造一個嶄新的秦國奠定了基礎。商鞅首次變法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南門立木”,是為了讓秦人信服新法。他在南門立了一根木頭,並保證如果有人把木頭扛到北門,就賞金十兩,後來有人照做,商鞅言出必行,立刻把黃金賜給了這個人。商鞅的“南門立木”其實模仿的就是吳起在魏國的“北門立木”,只不過是換了個方向,不過此舉也徹底獲得了秦人對新法的認可。

大秦帝國養成記:看“三晉制度”對秦國變法的卓越貢獻

南門立木

  • 實行軍功爵制

第二個方面是實行軍功爵制,以士兵殺敵數量的多少來賜封爵位。只有在戰場上立下軍功的人才能加官進爵,否則即使你是貴族,也沒有資格享受王侯將相的待遇。這種制度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就已經出現,只不過因為當時仍然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軍事貴族制度,所以軍功爵制並沒有很好的保存下來。“三家分晉”以後,李悝在魏國提出了“要把官職給予那些對國家有功勞的人”,而吳起也提出用軍功爵制和“有功者封侯”的選官制度來激勵士兵,讓他們在戰場上鬥志昂揚,由此看來商鞅的軍功爵制也是承自“三晉制度”。

通過對“三晉”地區墓葬的發掘,專家發現很多平民墓中都有隨葬兵器或車馬兵器,這說明平民已經懂得通過軍功爵制來改善自身處境,踴躍參與到戰爭之中。因為軍功爵制的激勵性極強,所以這種制度進入秦國之後就獲得了“一致好評”,秦國士兵一改往日懶散的軍紀,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被列國稱為“虎狼之兵”。

  • 加強中央集權

戰國時期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發達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世族權力是否過大,“三晉”和秦國很好地處理了這一點,而同時期的楚國之所以變法失敗,就是因為世族權力大於國君,變法內部阻力重重。“三晉”的君主任用法家學者來進行變法,這就意味著他們對國內世族力量發起了挑戰,最後在大刀闊斧的變法面前,世族們徹底失去了與國君抗衡的能力。魏王讓他們以宗室的形式存在已經是格外開恩,再想分割魏王的權力那無異於虎口拔牙,其結果也只有死路一條。

秦國在秦獻公改革時就想到了要實行中央集權制,只是秦獻公考慮到自己是由世族所立,如此趕盡殺絕恐有不妥,所以才放緩了對世族的打壓。而秦孝公為了秦國著想,他當然不會顧及世族的恩情,在商鞅變法後秦孝公和商鞅便聯合起來打壓世族,本來就不強大的世族勢力徹底敗下了陣來,他們手中僅有的權力被秦孝公慢慢收回,最終只能成為閒散宗室。自此以後,秦國在“三晉”已經鋪好的中央集權制康莊大道上飛馳,實現了歷代君主夢寐以求的中央集權,這也讓秦國在大一統的道路上變得勇往直前。

大秦帝國養成記:看“三晉制度”對秦國變法的卓越貢獻

戰國後期地形圖

尾聲

戰國初期已經沉睡了三百年的秦國終於在列國壓力下,看到了秦國急需改革的困窘,於是他們引進三晉制度,從秦簡公時期的“初租禾”,推動經濟進步,到秦獻公時期清查戶籍瞭解國家人口、廢除殉葬制度,彰顯國家文明,都為商鞅變法時的秦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商鞅變法是秦國的轉折點,從前羸弱不堪的秦國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崛起的西部超級大國。與時俱進的軍功爵制、“南門立木”樹立新法威嚴、廢除世族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從“三晉地區”引入的這些先進制度,引發了秦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最終讓秦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暢通無阻。


參考文獻:

《史記.六國表》

《左傳》

《秦始皇本紀》

《史記.商君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