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發電產業 迎來了爆發年 ?


垃圾發電產業 迎來了爆發年 ?


北極星固廢網訊:日前,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於貫徹落實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加快編制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加快組織編制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除湖北省外,各地需在3月31日前完成規劃編制及報送工作,以此時間為節點,未報送的新建項目將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資金,原則上由其所在省(市、區)自行解決資金問題。

截至目前,廣西、河南、江蘇等近20個省(市、區),已先於《通知》要求出臺相關規劃。另據E20研究院分析,除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地的垃圾焚燒能力及在建項目趨於飽和,到2030年前不太可能新增過多項目外,剩餘地區的規劃編制工作也已提上日程。政策驅動之下,垃圾發電產業迎來爆發年。

退補不再“一刀切”

實際上,早在《通知》出臺之前,多地已完成規劃編制工作。再次專門強調,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意義重大”。

E20環境平臺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潘功告訴記者,基於垃圾發電產業的特殊性,項目收益主要由垃圾處理費、上網電價與補貼部分構成。而在過去一年,關於“退補與否”的猜測不斷,引發行業擔憂。從某種意義上說,《通知》正是對退補疑問的回應。

潘功表示,垃圾發電項目往往簽訂中長期合同,一下子取消補貼不太現實,更不利於行業發展。要求各地報送規劃,一方面為了對計劃入庫的項目做好統計,系統篩查2030年前可能新增的項目數量、規模。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已列入專項規劃的項目仍有希望獲得補貼。另一方面,《通知》也釋放信號,各地中長期規劃以外的新建項目,未來將不再享受“國補”。隨著補貼取消,地方政府及企業再做項目時,投資需更理性——沒了補貼,究竟能否支撐運營?

“垃圾發電產業已進入快車道,國家不可能無限制一味補貼。選擇這種方式退出,既可以把有限的資金更加有效利用,也給予地方政府和企業一定緩衝時間。《通知》的出臺必要且及時,就像降落傘一樣平穩過渡,打消了行業對退補‘一刀切’的擔憂。”潘功稱。

對此,光大公用環保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也稱,從《通知》來看,現有政策思路為“穩增量、保存量”。3月底完成報送後,即可確定符合要求的補貼項目總量。但同時,考慮到地區經濟差異及項目建設先後性,規劃及建設項目較晚的地區將面臨更為突出的盈利性問題。區域差異性也應考慮在內,建議東部地區先行退出、幅度亦可較大。同時,地方政府可通過對垃圾處理費提價彌補收益缺口,依此類推。

新建項目海量釋放

圍繞《通知》釋放的信號,有分析認為,全國在建、擬建的垃圾發電項目現已超過400個,“十三五”規劃收官在即,加上退補之前的“搶裝”因素,這些項目今年起將集中落地。隨著產業進入“爆發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

以公開招標項目為例,國盛證券統計顯示,2018年,全國共開標87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新增垃圾焚燒9.9萬噸/日。2019年累計開標數量達到120個,總投資超過608.8億元,全年新增處理規模13.3萬噸/日,同比增加34.3%。“據此規模,到2020年,全國垃圾發電處理規模目標接近60萬噸/日。相比2017年垃圾焚燒產能為29.8萬噸/日,規劃產能提升100%,年複合增速為26%。”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雲證實,2019年建成投運的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約為8萬噸/日,由此達到歷年最高。在此基礎上,去年建成投運的垃圾發電廠超過430座,行業正值發展最高峰。“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60%以上。目前來看,2019年已全面甚至超額完成2020年的目標。在環保領域,能夠提前完成國家規劃的,應該僅有垃圾發電產業。”

“如果說2019年是中標大年,今年將迎投運大年。”華泰證券分析師王瑋嘉進一步表示,相比之下,一線城市新增項目數量明顯下降,近一半的新項目分佈在四五線城市。

不過,潘功也提醒,近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建項目的進度將相應延後。“非常時期,地方政府的購買意願、社會資本的積極性等難免受限,對新規劃或預備簽約項目的衝擊更大,對此還需謹慎。”


“LJ”五化處理技術與焚燒發電技術的比較

一,處理量

焚燒發電處理量不得低於每天600噸,低於每天600噸,必然虧損。而五化處理技術,不管每天多少噸垃圾,都可以建廠盈利。

能產生600噸垃圾的城市,必然是地級市以上城市,而全國3000多個縣級市、縣、區,幾萬個鄉鎮,每天的垃圾產生量都在300噸以下。

二,處理費

不要說什麼焚燒發電的處理費低,2019年之前,處理費每噸100元、80元、60元、50元的都有,2019年下半年,焚燒發電處理費也是節節攀升,雄安新區的處理費161元,富陽的處理費180元,上海的處理費早就是220元了,加上併網補貼200多元,那個項目處理費都超過每噸300元以上了。五化技術有焚燒發電處理費的一半即可處理。

三,垃圾種類

焚燒發電只處理一種垃圾~生活垃圾,五化技術,可以將除危險廢棄物外的所有普通廢棄物一鍋端(城市生活垃圾、農村、小區、景區、機關、學校、部隊垃圾、陳腐垃圾,建築裝修垃圾、工礦廢渣、餐廚廚餘垃圾、菜市場垃圾、園林綠化垃圾,農業廢棄物、秸稈稻草、養殖場廢棄物、動物屍體、人畜糞便、屠宰場廢棄物、市政汙泥、工業汙泥、食品行業廢棄物、中藥行業廢棄物、造紙垃圾、工業垃圾等)。

如當地已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我們可以建其它垃圾處理廠。

到目前為止,全國各地還沒有那個城市的市長說,轄區內的所有垃圾全部處理完了,已經是無廢城市了。

四,投資就業比率

日處理1000噸的混合垃圾焚燒發電廠,總投資高達6-7億,安排就業不到100人,億元投資就業率僅僅不到20人;五化處理技術同樣處理規模,總投資不到五億,垃圾處理廠最少安排就業300人,億元投資就業率為60人,如加上後面的生態農業、淨菜基地,可安排就業三萬人以上。

五,效益比較

假使五化處理技術的可燃物垃圾熱解氣化系統,也改變為可燃物垃圾焚燒發電系統:

以日處理1000噸的垃圾處理項目為例,混合垃圾焚燒發電和分類+焚燒發電總投資就算是一樣的(混合垃圾焚燒發電最少需2臺焚燒爐,分類+焚燒發電,需一臺焚燒爐,多了前分選系統+有機物制肥系統+無機物制建材系統+塑料制木塑板系統,少了一臺焚燒爐),就算投資大約都是5億左右。垃圾成分按全國大約平均值:有機物50%,可燃物30%(熱值2000-3000大卡),無機物5%,塑料10%,鐵磁物0.5%,爐灰沙土其它類垃圾4.5%,平均熱值600-800大卡。具體比較如下:

1、混合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尾氣總排放是(假定為1000立方/天),那麼,分類+焚燒發電的總排放一定是300立方/天(進焚燒爐的只有30%),環保效益十分明顯;

2、混合垃圾焚燒發電的淨收入為:

當地政府給的處理費+國家電網給的併網補貼-噸運營成本=淨利潤。

如處理費按每噸全國平均50元,原生混合垃圾噸垃圾發電300度,併網補貼每度0.65元,處理成本每噸100元計算:

混合垃圾焚燒發電的淨收入為:

1000噸X50元(5萬)+1000噸X300度X0.65元(19.4萬)-1000噸X100元(10萬)=14.4萬元

分選+焚燒發電的淨收入為:

當地政府給的處理費+國家電網給的併網補貼+資源化產品收入-噸運營成本=淨收入。

其中分類後的高熱值可燃物的發電量為噸垃圾1000度;分類後其它垃圾的運營成本最多不會超過噸垃圾50元;資源化產品收入為:

有機肥+塑料+鐵磁物+建材-噸處理成本=淨收入。根據垃圾成分分析,可得:

250噸有機肥X400元+100噸塑料X500元+5噸鐵磁物X1000元+10萬塊標磚X0.5元-700噸X50元=17萬元

有機肥價格執行江蘇省有機肥補貼政策,其餘按市場最低價估算。

據此計算,那麼分類+焚燒發電的淨收入為:

1000噸X50元(5萬)+300噸X1000度X0.65元(19.4萬)+資源化產品收入17萬-300噸X100元(3萬)=37.4萬元。

分類+焚燒發電與混合垃圾焚燒發電的淨收入差為:

37.4萬元-14.4萬元=23萬元,也就是說,分類+焚燒發電比混合垃圾焚燒發電每天多收入23萬元,經濟效益比較非常明顯。

綜上所述,垃圾焚燒發電與五化技術,既可以合作改造已建成焚燒發電廠,或者和當地政府合作,在當地建一座:自動化機械化垃圾集中分揀中心,把分類後的高熱值可燃物送焚燒發電廠,減少垃圾焚燒量、運行成本,增加焚燒發電廠收入,也可以把焚燒發電處理不了的、剩下的其它各種垃圾,我們用五化技術建設綜合處理廠,實現國家建設無廢城市的戰略目標。

海外投資漸成新趨勢

有人扎堆國內項目,希望搶在退補之前分一杯羹;也有人嘗試“出海”征戰,選擇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記者瞭解到,隨著技術體系不斷完善、行業競爭日漸加劇,投資海外項目開始成為新趨勢,進一步促進垃圾發電產業迎來爆發。

潘功表示,現階段,我國基本解決了垃圾發電的剛需問題。大部分有迫切需求的地區,已建好或在建、擬建相關項目。隨著補貼減少、直至退出,在經濟條件欠佳的地區,短時間內也將難以完成項目建設。因此,部分企業開始拓展新的市場。

“經過30多年發展,我們的垃圾發電技術體系已經形成,不僅有技術、成本等優勢,且建設週期短、運營經驗豐富,在海外市場具備很強的競爭力。長遠來看,發展勢頭良好。”潘功稱。

以“一帶一路”沿線為例,申港證券分析師曹旭持認為,垃圾發電將在此成為主流發展趨勢。“目前,這些國家的垃圾焚燒率很低,絕大多數還處於起步或初期發展階段。由於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緊張,垃圾產量快速提升且填埋場逐漸飽和,這些國家又有著焚燒需求。此外,部分地區電力缺口大,對可再生能源電力也有需求。”

在此背景下,多國現已出臺垃圾發電的支持政策。曹旭持介紹,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補貼政策和商業模式清晰,上網電價和垃圾處理費由政府主導,如印尼、越南等國家;二是在印度等國,政策、商業模式尚不明確,上網電價和垃圾處理費均由市場機制決定。“未來幾年,海外市場將成為國內垃圾發電龍頭的新角逐地,但也要看到風險,海外市場更為複雜。”

多位企業人士也坦言,由於需求巨大,海外市場已成為新的拓展方向。而考慮政策標準、法律法規及匯率、文化等差異,公司對海外投資的風控也更嚴格、穩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