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大事件!土地審批權限下放!利好剛需

國務院3月12日宣佈賦予省級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權。


① 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② 試點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和國務院批准土地徵收審批事項委託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房地產調控多年,終於回到了調整土地供給的根子上來了。
這些年,土地供給和人口分佈的不匹配,是拉高重點城市房價的推手。
農村、縣城人口流出,而一二線城市,人口大量湧入。

從地域上看,北方、中部人口大量流向長三角、珠三角。

樓市大事件!土地審批權限下放!利好剛需

圖片來源:《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

但是,全國的土地供給卻滯後於人口分佈結構的變化。尤其是2006年,國土資源部收緊了土地審批權限。
有人說,土地審批權限下放是給地方政府“發糖”。其實,地方政府固然是受益者,房子的剛需族更是受益者。
省級政府有更大的用地自主權,就可以讓各地根據人口流入、流出的具體情況,根據市場需求來供給土地,這將幫助更多人在大城市擁有自己的住房。
有人質疑,把土地審批權下放,是否就是把房地產,當成刺激經濟的短期工具?當然不是的。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房子都是其最重要的資產。
通過改革,讓土地供給更合理,可以讓更多人實現在遷入城市擁有自己住房的夢想,是幫助人們增加寶貴資產的做法。對於大城市來說,更多人擁有房子,也會讓城市變得更繁榮、更安全。
刺激經濟是指,為了短期的經濟目的,不顧效率地投資或刺激消費。過程一時舒服,但結果很慘淡。而土地審批權下放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做法,會對經濟帶來真正的長遠助益。


土地審批權限下放,開創了房價調控的新局面:調控房價思路更多地從“限”走向了“放”。
以“限”為特徵的做法,並沒有解決土地供給和人口分佈結構的錯配問題,這不僅讓地方財政收入受到影響,剛需也並沒有感覺買房變得容易。

在各地復工的同時,很多地方推出了救市的做法,一些銀行放鬆了貸款限制。當然,也有不少地方的放鬆政策只是“一日遊”,這說明,在樓市問題上,地方受到的壓力很大。

樓市大事件!土地審批權限下放!利好剛需

現在中央把土地審批權下放,是否可以更進一步,允許地方在限購限貸限售上鬆綁。因為,放鬆三“限”,也不是刺激經濟,而是放鬆產權限制,增加房子的流動性,提高經濟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