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来自21世纪初的误解——原瓶还是原装?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转眼到了21世纪。游戏机进入PS2的时代,电脑端则流行起网络游戏。我也进了大学校园开始游手好闲,葡萄酒依旧与我无关,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还会碰上,不咸不淡地说句:你好,再见……不好意思,有点入时代戏。


不知从何时开始,酒标上变成了外国文字。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不能满足于国产葡萄酒了,无数进口酒涌入市场,代替一众国产名牌成为了“高档礼品”,这些进口葡萄酒多见于各种大型超市及酒类专卖店,通常会用定制的木盒或皮盒包装,一提两瓶,迎合中国市场的“好事成双”。然后在过年过节时,这些盒子从张三家到了李四家,从李四家又到了王五家,到底谁喝了还是在储藏室里变醋了也没人知道。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但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出现一种声音:“原装进口”都是假酒,要买就得买“原瓶进口”。更有甚者说:不要喝进口葡萄酒了,都是公海灌装的。明眼人其实都知道,类似一竿子打死的言论多半都是不值得取信的,但明眼人永远都是少数人,这种言论暂不说正确与否,都足以令很多普通消费者对于进口葡萄酒敬而远之。

这个误解根深蒂固,非常不好解。其实这原本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分类问题,但由于中国尚不健全的葡萄酒市场上的一些“骚操作”,让这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



“原装进口”也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还扶老奶奶过马路什么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原瓶进口”和“原装进口”:


“原瓶进口” 英文统称为Bottled Wine,就是指这款葡萄酒在原产国灌装成瓶后才进口到国内。在世界范围内,瓶装葡萄酒的出口量和出口额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的进口葡萄酒也是以瓶装酒为主。

“原装进口”则是在国内的语境下与“原瓶进口”对应而生的词,国际通行的叫法是Bulk Wine(散装酒),它是满足低端市场产区多样性需求的合法合理的存在。Bulk Wine通常是用大型容器存储运输,不容易破损,比瓶装酒对运输条件的要求低。而且散装运输可以大大降低外包装的重量,节约大量的运输成本,同时大容量葡萄酒在运输中的“热惯性”也更好,葡萄酒相对不容易升温,对于储存于其中的低端餐酒的质量保障尤为重要。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除此以外,还有Sparkling Wine一般单独计算,因为它必须装在瓶子里,所以不存在散装;以及BiB(袋装葡萄酒)也是葡萄酒进出口贸易中重要的成员。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2000年以来全世界不同类型葡萄酒出口量对比

那么散装酒到了进口国后都去了哪里呢?在国际市场上,散装酒大概有这么几个去向:餐饮链中零售的散装酒;大型连锁商超和便利店贴标成为自有品牌进口葡萄酒(比如7-11贴标酒);原产地大厂牌在进口国设灌装分厂,散装运输到当地灌装仍贴本品牌(比如黄尾袋鼠在美国);欧盟国内部灌装为VCE欧盟餐酒(欧盟餐酒规定只要葡萄来自欧盟均可贴标为VCE,比如很多来自法国的VCE并不一定都是法国酒)等等。国外消费者一般也不会去管这是“原瓶进口”还是“原装进口”,因为这些酒都很便宜,可以吨吨吨佐餐就够了。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本是同根生,操作何太急


散装酒在中国又是什么情况呢?


当然,中国市面上也有正规渠道生产的“原装进口”酒,如果一款酒在正标或背标上有标注“原酒产地:某某国”,或“某某国原酒进口”,或“酒浆原装进口”等类似词汇,同时又有“生产商:(某国内公司)”,并且标注了 QS 标识或 SC 证书编号,那么它就是一瓶合法合规的“原装进口”酒。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如果这种酒售价在五六十元以内,倒也正常,不必视为蛇蝎,因为它跟最低端的“原瓶进口”酒的质量本质上没太大差异,你想很多VCE欧盟餐酒也是某国散装进口了欧盟其他国家的酒液在本国灌装的,跟在中国灌装有多大区别?大家出身都一样,只是在不同地方穿上了不同的行头而已。

但中国每年进口上亿升的散装葡萄酒,为什么上述的合法合规且售价门当户对的原装进口酒很少见呢?这就不得不聊一聊中国特色的“骚操作”了,这些操作的本质都是“以次充好”:首先,有些散装酒可能还是合法合规的,但涂抹了浓艳的妆,穿上了浮夸的外衣,它们被装进重型瓶中,挂着耀眼的金属标,有的还用了复古的蜡封,通常置身于皮盒或木盒里,然后标价几百甚至上千;其次,由于法律的规范不严格,有些散装酒在保税区灌装后直接标成“原瓶进口”,这就不再是化妆而是整容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中国的国产葡萄酒知名品牌把进口散装酒装进了自己品牌的瓶子里,而且通常用于中高端系列,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原因很简单,散装进口酒的售价远低于知名国产酒的中高端呀,而且中国葡萄酒法规还没有对葡萄酒生产原产地的保护规定,理论上这样操作是合法的。只是略感一丝丝悲哀……望天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这么捋下来,“原瓶进口”也不小心躺枪了呢,因为它有可能是“原装进口”免税区灌装冒充的。即便没有操作,一瓶对于中国来说是“原瓶进口”的VCE也有可能是进口国当地的“原装进口”(比如东欧散装酒在法国灌装)。所以,不要再傲慢地说“我只要原瓶进口”了,因为知瓶知标不知心。反倒是如果你见到了一瓶合法合规只卖三十块钱的“原装进口”,请珍惜它……不一定喝,可以烧个香供起来。

Ps.所谓公海灌装,应该都是针对名庄酒的造假行为,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话说回来,下那么大血本,谁会去伪造普通的餐酒。



葡萄酒罗汉拳第二式“内外兼修”


以上所有的骚操作之所以风生水起,都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个是葡萄酒相关法规不健全,一个是普通消费者对葡萄酒知识的了解有限。


法规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想要避过各种深坑就得练好神功护体自求多福。所谓内练一口气,就是没事多看看葡萄酒知识普及类的公众号,比如“酒生万物”什么的……


此外还有知识普及类的书籍,短视频,公开课等等。时间一长,当你大致了解了主要产酒国的一些分级制度,每个国家的优质产区有哪些,产区里的又有什么知名酒庄或品牌……就有了基本的分辨能力,至少不会着了最低级的歪魔邪道。如果一瓶VCE卖到一两百你就知道他肯定在耍流氓,一瓶名叫“Benfu”的奔富或叫“Lafei”的拉菲绝对是打入人民内部的特务,一瓶酒标上写着CabernetSauvignon(赤霞珠)的勃艮第酒大概就相当于福建的骗子用“福普”打电话给东北老铁说我是你小学同学还记得吗……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不过诸位习武人士都知道,练内功是很花时间的,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开挂的张无忌。知识储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的话可能会遇到瓶颈,碰上邪派高手还是容易扑街。

这时候就需要随身携带一些趁手的兵器了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有梯子的可以直接Google,没梯子的可以使用一些国际酒类信息查询APP或网站,比如Wine-Searcher, Vivino, CellarTracker等等。不过,首先我们要养成使用葡萄酒原文名的习惯,常常遇到一些朋友问“张家堡、李家堡、wen家堡”的酒怎么样?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请他把酒标照片拍给我,不是中文背标,要原文正标和背标。因为每个主要产酒国都有成千上万家酒庄,除了在金字塔尖的个别酒可能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中文译名外,绝大多数酒庄或品牌的中文名都是进口商自己定的,特别是如果非独家引进,每家进口商都不会放弃给产品取中文名这个有趣的权利。如果你看足球的话,而且经历过“车路士”“阿仙奴”“碧咸”“朗拿度”的粤语翻译洗礼,你一定懂我在说什么。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这些兵器里,Google是最全面的,很多上述专业网站的链接都可能被搜索到,而且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搜到这款酒的官网,如果一个酒庄有官网的话,可信度会大大提高,虽然可能也存在造假,但凤毛麟角。当然,也有很多旧世界的小酒庄不会建立官网,但不妨碍人家酒好又贵。除此你还可能搜索到这款酒出现在国际的社交平台,交易网站,特别是Google image里有很多图片记录的话,这款酒的可信度就算是顶格了。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Wine-Searcher大概是爱好者最喜欢,进口商最痛恨的一个工具了,因为它收集的是一款酒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电商平台的数据,然后计算出一个平均售价大喇喇地挂在那里,令进口商闻者伤心,见着落泪。在这里你不但可以看到不同年份的平均价格,还可以看到数据来源的电商平台都有哪些,这里的电商平台不仅仅是大型平台,还包括任何进行网上销售的小店铺(欧美日本的私营酒铺特别喜欢建网站)。因为是自动抓取大数据计算得来的,跟国内那种可以暗箱操作的“扫码价”不是一个概念。但有时候如果一款酒产量极低,或者是以线下销售为主,网上销售渠道很少的话,那就会因为采样较少导致数据不准确,甚至可能没有数据。不过就使用经验来看,WS均价的准确度还是很值得参考的。进口酒在国内的零售价绝大多数都会高于WS均价,因为很多酒的原产地价钱很低,或有大批量网上促销活动的话,就会拉低网上的平均价。所以如果你在国内看到一款酒的售价在1.5倍WS均价以内的话,已经算是良心商家了。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Vivino则是一款网友上传数据,汇集个人数据库的平台,还带有一定社交功能。你可以把自己喝过的酒拍照上传,附上购买价和酒评,同时进行打分,建立自己的网上酒窖。你也可以通过图片或酒名搜索一款酒,就能得到这款酒在Vivino上的平均得分和平均到手价,也能看到大家的评论,有点像葡萄酒界的豆瓣。但因为是网友上传,价钱来源比较杂乱,有人上传时可能也不标价,所以这个平台的价钱参考不如Wine-Searcher来的准确,不过单是看看评论也挺有意思了。

其实查价还在其次,上述工具最大的作用是寻踪觅迹,当一款酒既有正规官网,又能在WS和Vivino这类平台上查到大量数据的话,99%可以判断这是一款真酒了,并且还是“原瓶进口”的(真·水货也算)。

大家肯定觉得在中国买瓶酒怎么这么累,其实如果只是日常打打小架,那喝点黄尾袋鼠之类的就够了。但能坚持看到这里的诸位肯定是有一颗仗剑闯天涯的江湖心。要成为武林人士难免要付出些辛劳,内外兼修方得始终。江湖凶险,祝大家酒运昌隆!

被误解的葡萄酒(二):“原装进口”不背锅

重要的事情再说三遍“原文名,原文名,还是原文名”


同系列文章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