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紂,17萬商軍臨陣倒戈,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周武王伐紂,17萬商軍臨陣倒戈,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商朝自商湯滅夏建立,經歷六百多年的發展,傳位至第三十一位國王紂王時,已是危機四伏。商紂王雖才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導致民怨四起。政治上耗巨資建鹿臺、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干等,眾叛親離。軍事上,多次征伐東夷,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消弱了自己的力量,同時造成了大本營朝歌的空虛,給周武王聯合伐紂一個很好的機會。

周武王伐紂,17萬商軍臨陣倒戈,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周武王趁著商紂王的大軍征討東夷、朝中空虛的大好時機,在牧野代替老天爺宣讀了商紂王的種種罪狀,決定替天行道,率領4.5萬大軍準備攻打朝歌。一邊是4.5萬,一邊是17萬,這種情況下,不要說以多敵少,就算是贏了,也勝之不武。但正在這時,一個不可思議的場面出現了:還沒等雙方交戰,70萬商軍便集體倒戈,殺向朝歌!

周武王伐紂,17萬商軍臨陣倒戈,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當時的場面想想就非常詭異,不是歷史記錯了就是出了內奸。這事還得從販鹽的膠鬲開始說起。眾所周知,膠鬲是司馬遷“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主人公:“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可實際上膠鬲的祖上是賣鹽的商販。戰爭從來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商紂王討伐東夷,耗資無數,眼看國庫日漸空虛,連酒池肉林都快供應不上了,這時,周文王向商紂王舉薦了膠鬲。

周武王伐紂,17萬商軍臨陣倒戈,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對商紂王來說,膠鬲無疑就是救命稻草,其鉅額財富讓商紂王一下子擺脫了困境。為了報答,商紂王封膠鬲為少師,上演了一幕中國歷史上較早的錢權交易。但是,膠鬲終究是周文王的人。周文王死後,武王即位,開始了滅亡商朝的倒計時。

周武王伐紂,17萬商軍臨陣倒戈,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有一次,商紂王派自己的哥哥微子和膠鬲率領使團訪問周國。就是在這次訪問中,周武王成功地跟膠鬲對上了暗號,又成功地策反了微子,並許諾事成之後微子世為長侯,膠鬲加富三等,封地運城鹽湖地區,全權發展當地鹽業。

周武王伐紂,17萬商軍臨陣倒戈,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回到朝歌后,膠鬲開始行動了,成功地將幾位能征善戰的大將都派到了東夷前線,等到周武王討伐朝歌時,17萬商軍正是由膠鬲率領的,“臨陣倒戈”也就順理成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