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酒桌文化

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酒都情有独钟。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都是酒助兴之后的杰作。酒通常都是为风雅之物,或用来助兴,或者做伴,或者消愁,或者用来交友。时代变迁,如今的酒用在交际场中,作为另一种武器——商业交流。

职场酒桌文化


除此之外,酒也可以成为武器。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是一个很出名的酒局,酒在这里被用作为了政治武器。

乾德元年(963年)春天,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己定,谁敢复有异心。”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将领谢恩:“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让他们放弃兵权,建议“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第二天,各位大臣就称病请求辞职,宋太祖一一诏准。

这是兵不血刃的就解决了宋太祖自己担心的危机,不但省去了这个君臣相互猜忌,同时也让双方比较温和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达到了双赢的目的。虽然这个看起来仅仅是个简单的酒局而已,但是,期间肯定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解决不可能双方喝几杯酒就解决了。喝酒前的铺垫,喝酒期间的交谈,到最后这个合适的时机才提出来这个问题。我们都是感性的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到这个时候没人逼你,自己都知道懂得其中的深意。职场的酒局也是学习其中的精髓之处的。

职场酒桌文化


  以酒言商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无酒不成席”,如果再做些延伸,或许可以说成“无酒不成商宴”。商务酒宴频繁,觥筹交错间,相互豪饮之时,酒是主角。如今商务用酒的消费更是有增无减,并且商务用酒所消费的大部分是中高档酒,大多为红酒和白酒,很容易借助里面的酒精说出自己的所想之事。商务谈判、客户拜访、或者商场好友之间的会面,都是可以搬到酒桌上的。而敬酒、劝酒、让酒就是宴会的主要形式,往来于这些形式之间、看似若有若无,但实则为每个酒场中人关注重心的是商务合作。都是想着从对方的口中,画外音中,能否探听到一些关键信息或者有价值的线索。

今天有一个宴会,有一个你们很重要的客户也参加了,公司已经提交了多个方案给客户都没有通过。但是还是收获到了一些有用新的信息,关键能不能拿下这个项目,还是在某某某领导身上,只要他那边没什么问题了,我们就能很大程度上拿下这个客户。今天这个主要的领导就在这个宴会中,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个既然是酒会,肯定要找机会过去跟对方接触,但是你也不能随便跟人搭讪。

如果酒桌上的语言不当,一样会不欢而散,反之,哪怕是小饭馆里吃着家常菜,喝着淳朴的二锅头,只有有恰到好处的交谈方式跟开场白,也一样“良言一句三冬暖”。所以你搭讪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如果你给对方的印象很好,也能为你后面跟人沟通说出你所谓何来打下很好的基础。为你后面能否成功说服对方占据了很大比例成分。慢慢的喝酒交谈中,喝到一定量的时候,酒精可以让人放松戒备心理,麻痹人的警惕性,减少理性成分增加感性成分,所以一般喝酒能更有效增进双方感情交流,说白了就是更容易说心里话,这样复杂的事情也许就简单了,我们就可以针对对方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布置方案了,如果对方对你没有什么明显的针对或者恶意的话,这件事情离成功就不远了。

职场酒桌文化


  商场战酒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商场如战场”。如今这样的战场转移到了酒场上,敬酒声、劝酒声四起,没有硝烟,却胜似战场。没有头破血流,但是却是有呕吐之声,这个战场所表达的形式不一样罢了。

比如蔺相如替代赵王出席惊险的渑池之会,他为了祖国的荣誉,在宴会中与秦国的君臣争锋相对,据理力争,即使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也毫不退却,保护了赵王的周全,回到赵国之后,就被提拔做了宰相。这被后世传为佳话。

酒桌上的得失往往关系到商业上的得失,酒桌上言谈的松紧关系到日后业务的往来,酒场,一样是战场。虽然说的是酒后之言不能当真,但是很多生意上面的业务往来,都是在酒局上面结下了很好的开端,后面才可能谈的顺利。酒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看一个经常人混迹于何类酒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情、财富、身份、地位。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酒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洞察饮食之道里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酒而尽在“局”———酒局大小事,得失寸唇知。如今的饭局也是谈合同攀交情的场所,方寸饭桌,实则暗藏玄机。可能在欢声笑语之后,这个局外音却是利益的分配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