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歷史上的巧合,時隔幾百年,孫權與李世民都犯了一個相同錯誤

吳大帝孫權,少年即位,短短數年間平定江東局勢,並如願籠絡到江東豪族。江東政權穩定之後,孫權又利用地理優勢,先後擊敗曹操與劉備這兩位當世梟雄,可謂是一代雄主。對此,曹操也無不感慨道:

“生子當如孫仲謀。”

談談歷史上的巧合,時隔幾百年,孫權與李世民都犯了一個相同錯誤

唐太宗李世民,出身隴西貴族,卻好弓馬,喜交友。隋末大亂,唐王李淵起兵,加入推翻暴隋的行列之中。在此過程中,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唐朝建立之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迫使高祖李淵退位,終成一代明君,貞觀之治也由此開始。

可以說,吳大帝孫權和唐太宗李世民,都屬於頗有手段和謀略的開國帝王。但巧合的是,這兩位雄主在晚年之時,都在立儲問題上犯了一個大錯。他們明明已經確立好繼承人,卻又故意寵信另外一個兒子,從而間接挑起奪嫡之爭。不曾想到,這卻給後來的朝堂帶去了難以想象的影響。

先說說孫權的問題。原本,孫權立下的繼承人是長子孫登。後者謙遜有禮、儒雅大氣,深得朝中文武稱讚。對於這個兒子,孫權自然是無比滿意。正因如此,當曹操令孫權將孫登送到許昌為質子時,一向習慣妥協的孫權,竟然果斷拒絕了。

談談歷史上的巧合,時隔幾百年,孫權與李世民都犯了一個相同錯誤

只可惜,天妒英才,孫登在33歲之時便因病而死。孫登之死,給了孫權極大打擊。而更令他擔憂的是,江東政權急需一個能服眾的統治者。究其原因,孫權擔心自己死後,江東豪族會把握朝政大權。在此情形之下,孫權做出了一個極其不理智的行為。

他將三子孫和立為太子之後,隨即又給予了魯王孫霸相同的待遇。孫和為太子,當入主東宮,也稱南宮;而不久之後,孫權也安排孫霸入主西宮。如此一來,魯王孫霸豈能不滋生出野心?再加上不少世家子弟渴望裙帶關係上位,於是便想要攀附其中一位,欲以從龍之功得到政治地位上的升遷。例如東吳名將全綜之子全寄,便投身於魯王孫霸麾下;而江東豪族中的子弟,多以陸遜為首,繼續追隨新太子孫和,比如顧雍、顧譚等人。

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由此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內鬥,史稱“南魯黨爭”。結合史料不難發現,孫權便是這場爭鬥的幕後黑手。在他的暗中推動之下,這把火很快燒到了江東豪族身上。就連上大將軍陸遜,也被孫權以此為藉口逼死。

談談歷史上的巧合,時隔幾百年,孫權與李世民都犯了一個相同錯誤

孫權沒有料到,自己費盡心機,利用一場奪嫡之爭重創了江東豪族,卻依舊給江東朝堂帶來了顛覆性的後果。孫權死後,少帝孫亮即位,可沒想到,禍亂朝綱的人竟然是全公主孫魯班與孫氏宗親。甚至孫亮這位少帝,也慘遭權臣孫綝罷黜。在接下來的若干年中,東吳始終處於內耗,最終走向自取滅亡的道路。

接下來我們說下李世民。

李世民在位時,經常提到一句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惜的是,東吳政權的奪嫡風波,並沒有給他帶來警醒。

李世民有三個嫡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與晉王李治,皆是長孫氏所生。太子李承乾,自出生時便寄託著朝中重臣與李世民的殷切希望。正因如此,李承乾從小生長的環境,便是頗為嚴苛的。反觀魏王李泰,因其做事風格頗有李世民之風,因為頗受後者之喜愛。

談談歷史上的巧合,時隔幾百年,孫權與李世民都犯了一個相同錯誤

與魯王孫霸的例子一樣,人在備受寵愛之時,往往會滋生出野心。尤其在長孫皇后死後,李泰對太子之位的覬覦之心,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太子李承乾本就承受巨大壓力,這導致他的心理有些扭曲;再加上李泰的咄咄逼人,李承乾忍不可忍,最終起兵作亂。事情很快敗露,李世民在接到消息的同時,也倍感意外和痛心。這場奪嫡風波,最終以李泰和李承乾兩敗俱傷而結束。

而一向以仁厚著稱的老實人李治,則成了新的繼承人。李世民經歷過玄武門之變,他不想讓兒子走上自己的老路,因而在他看來,李治即位之後,其他皇族子弟也能得到善終。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李治雖然仁厚,但也比較庸弱。前期長孫無忌掌權、後期武則天干政,都讓李治的存在感降低不少。而李世民最擔心的事情也發生了,在長孫無忌與武后掌權期間,不少李氏親王還是慘遭清洗 。

李治軟弱,也間接造成了日後武則天的成就。

談談歷史上的巧合,時隔幾百年,孫權與李世民都犯了一個相同錯誤

封建社會,等級頗為森嚴。孫權和李世民的疏漏之處便在於:既然已經立下太子,便應當確保儲君的威信。貿然寵信其他兒子,便會打破這種森嚴等級,最終導致國家動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