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民俗风情 感中国精神

品民俗风情 感中国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思考

大概是《回延安》给予我的启发吧,在认真读完《安塞腰鼓》和《灯笼》等相关文章后,我忽然发现,整个以民俗为主题编排的第一单元文章,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他们的作者无不与延安发生着某种联系。

品民俗风情 感中国精神

《回延安》自不必说,《安塞腰鼓》所展现的,也是包括延安在内的陕北高原上的活力与激情,而它的作者刘成章,本就是陕西延安人;至于《灯笼》,它的作者吴伯萧,抗日战争后参加革命,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甚至是结业时,毛主席都为他题词“努力奋斗”予以勉励;鲁迅就不用说了,他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引用来论证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我们今天评价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特别是“革命家”的称号很大程度上正是源自他的文章倾向,在《讲话》里,毛主席将鲁迅作为一个标杆性的人物给文艺工作者树立方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作品除了本身的民俗价值外,都是能够表现积极意义,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作用的文章。

品民俗风情 感中国精神


安塞腰鼓可以算得上历史悠久、地域色彩浓厚的一种广场舞了,只是这种舞蹈的参与者不同于现在普遍以中老年为主体,而以青年人为主,舞蹈展现的是速度与激情,展现的是热烈与活力,它展现的是普通个体蓬勃的生命力,代表了陕北高原地域特色,有人评价说《安塞腰鼓》是“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从陕北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角度看,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又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所以,无论从个体生命的勃发还是地域文化特色,抑或历史溯源的角度来看,安塞腰鼓无疑都是一种象征,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品味。

品民俗风情 感中国精神


《灯笼》创作时,吴伯萧虽然还未到达延安,但这丝毫不影响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吴伯萧的早期文章——去延安前的文章,很能够体现一种文化韵味,《灯笼》一文,在文化传承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怀,作为一位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他的文章更是可见一种积极的思想,给人以欣赏品味的同时,感受浓郁的爱国情怀。到达延安后,他更是受到《讲话》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正能量文章。

品民俗风情 感中国精神


综上,整个第一单元选文可以说都是能够体现或直接受到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的,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作品,在作品体现的民俗价值、地域文化价值以及文学价值之外,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应该别具意义,也更具有启发意义吧。

品民俗风情 感中国精神


当然,我想,任何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积极意义,应该不仅局限于特定的时代,而是与时俱进,能够给予每一个时代的人们结合自己所处时代的启发,正如延安精神与抗“疫”战争,又如安塞腰鼓源自陕北风情,然而其中张扬的蓬勃生命力却也可见出新时代昂扬奋进的追求,因为它已经可谓“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品民俗风情 感中国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