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处在南宋,你赞成岳飞直捣黄龙府,还是和谈?

尝古研今


这个问题很复杂,从情感上说肯定是支持岳飞的,北方故土尽陷蛮夷之手,中原百姓生灵涂炭苦盼王师北伐。但与此同时,客观现实也是无法回避的,主要这么几点:

1,财政困难,无法支撑连年作战,多线作战,毕竟宋金战场不止中原,川陕前线的吴玠那边也需要军费。



2,赵构有难言之隐。把宋钦宗接回来他怎么办这样的话我就不说了,说说另一个非常实际的情况。

金兀术死前给金国皇帝上书说,如果宋军北伐而且我们无法阻挡,那就扶持宋钦宗做中原的傀儡皇帝,以遏制宋军攻势,保全金国的北方领土。难道你岳飞会攻打宋钦宗?不会吧。

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了,那对赵构而言就是致命一击,因为相比他大哥,他的皇帝来的没有正统性。

赵构不傻,他当时也会想到这种可能性,所以他不敢把金人彻底惹怒,毕竟对方手里有人质。

3,赵构跟父兄可能没啥感情。如果了解赵构的身世和出身,就可以猜想,虽然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子,但很可能他对徽钦二帝没啥感情。

因为他是宫女所生,他和他的生母一直都是不受待见的,在宫里地位很低,常年见不到他爹的面,从一个人的正常情感去猜测,从小到大看着生母被那些嫔妃排挤,被他的父皇冷落,有怨气也是可能的。所以,他最后接回了自己的生母,而没管其他人。

所以,当时的局面真的非常复杂,我们切不可以今天的眼光去草率批判某一个古人。


北宋书生耶律萧


和谈

从财政、军事上说,恐怕南宋也没这个能力让岳飞直捣黄龙的。南宋之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1000万贯,而岳飞一只军队一年就要消耗700万贯,也可以说,在宋高宗时,朝廷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省吃俭用给岳飞打仗的。赵构其实也是个很勤俭的皇帝,在杭州造的宫殿也没有那么豪华,但是你又不能不给,如果让他自筹军饷,军队能够自给自足,自我解决后勤,那就成了军阀,这也是宋高宗极不情愿的,所以他必须不断的拿钱出来,以此做为掌控军队的手段,也让天下百姓知道,军队是国家的,不是个人的。

南宋当时也是内忧外患,由于连年战乱,军费持续上涨,农民负担沉重,南宋建炎四年,钟相、杨么等率众于洞庭湖地区起义。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二月,高宗调集20万大军,命张俊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置制使,趋洞庭湖围剿。在岳飞招降政策下诱惑,义军大首领杨钦、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相继出降,惟杨幺、夏诚等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深莫测,乃纳杨钦献策,遣人开闸泄放湖水,放巨筏堵塞港汊,并于湖面散放青草,以破义军车船优势。后以杨钦为向导,进围杨幺水寨。杨幺率水军出战,因水浅,车船机轮又被草缠住,滞不能行,被官军击败,各个水寨或降或破,至此,前后相继6年之久的一场农民起义被镇压。

以当时这样的形势,让国人一直陷入战争,普通百姓能否承受得起,该是个问号。

从战绩上看,1131年1月至1137年,这期间他一直在和各个农民起义军作战。直到1140年金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事实上,朱仙镇大捷并非大战,在赵构的本纪中也没记载,甚至都没有提到朱仙镇这几个字。而把朱仙镇战事写的最神奇的是一本叫《金佗粹编》的书,书的作者就是岳珂。

如果我们去翻阅史料,会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是岳飞在当时的作用就是阻止了金国近一步的南侵,为和谈争取了筹码,无论岳飞心里是多么的想挥师北上,当时的条件都不允许,并且战争的主动权一直在金国手里。因此,后世的史家几乎有个定论,就是谈和,不是投降的意思,和金国保持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划分国土,是当时最有利,最理性的一个选择,金国在此时也是到了强弩之末,谈和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既然财政上军事上都没有条件可以让岳飞直捣黄龙,最好的办法就是和谈。在战与和上,朝廷就形成了两派,而岳飞则是主战派的旗帜,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就不可避免了。


纳兰子悠


因为忙,白天没空写,所以写的有点晚,请见谅!

对于题主出的这道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我是处在南宋,我肯定会赞同和支持岳飞直捣黄龙府,消灭金国统一江山。

因为凡是有血性、有骨气的人,谁都不会容忍自己国家的皇帝被别国掳走、江山被别国侵占、同胞被外敌欺凌这样的奇耻大辱,肯定非得报仇不可!

但是悲哀的是:整个南宋政权高层包括赵构本人、都是没血性没骨气的贪生怕死之辈,特别是以奸臣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它们不是在想如何帮助国家号召人民起来反击金国侵略者、消灭金兵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而是在想如何打压排挤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他们采用割地赔款的屈辱方式来取悦金国,以此换取休战的“和”约。

以至于岳飞纵有满腔杀敌的热血也无法施展,被赵构用十二道金牌怱怱从战场召回,最终被奸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含冤而死。

纵观南宋之所以会败给金国,财力不足不是主要原因,也不是南宋军队战斗力不行,关键原因是以汉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在朝中占有很大势力,主战派遭受他们排挤打压和迫害,加上皇帝赵构又没有骨气,贪生怕死,主战派得不到皇帝的支持,所以才会失败。

总之,一个畏战的皇帝和政府是不可能打赢反侵略战争的!!


大目


若你穿越成为赵构,你该怎么办?

真正的屁股就是脑袋——北宋中枢的作死

开封的自我毁灭

靖康元年正月,金军突破黄河,兵围东京开封,在李纲的说服之下,宋钦宗没有南逃,而是扶持了李纲等主战派,李纲率2000人击溃了金军的第一波攻击。

随后宋将马忠、范琼、种师道、姚平仲等率各路援军20余万陆续到达东京外围。深夜姚平仲夜袭金营失利,宋钦宗见势害怕,便撤去主战派李纲等人的职务。后在京城内的居民反对请愿之下,李纲得以复职。

金国见只有6万军队,可能会被宋军包围的情况之下,选择退兵……

第一次开封之围就这样解了!但北宋中枢开始了作死的高潮!

李纲、种师道等人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开始时宋钦宗是同意的,但宋徽宗的老臣们,则认为若是金人不来,屯兵百万在黄河两岸是要花很多银子滴,说服了宋钦宗撤销了该提议。种师道被气死,李纲则被赶出了中枢……

金人真的来了……

屁股决定脑袋——康王赵构不敢越界

兵马大元帅内部的分歧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赵构在宗泽的帮助下,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奉旨尽起河北兵马赴京勤王,结果河北各路军马集结后,出现了如西北军一样的分歧(西北五路军马出潼关时,鄜延路认为不能走潼关,结果分兵,范致虚所率四部被金军突袭,只有鄜延路绕路到达开封,但两帝早已经被金军俘获好几个月了)。

第一次分歧:

就在河北军全面集结时,宗泽再次提议急速救援开封,结果就在此时,开封来人了……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带蜡封钦宗手诏来到河北大元帅府,告知众人,宋金开始议和啦……而且事可成也!

宗泽说金人狡诈,可能是欺诈之计,应该快速渡过黄河,占据李固渡,联合西北军屯兵结堡,形成围困金军之势态,可逼退金军。汪伯彦等人加以阻难,劝告赵构先让宗泽去断李固渡,断金人的后路,自己则是服从中枢之命,暂且观望……

第二次分歧

宗泽攻取李固渡后,写信请求赵构赶紧会师京城,同时写信给北道总管赵野、河东北路宣抚使范讷、知兴仁府曾懋,让他们合兵救援京城。

赵构只是率兵越过黄河赶到大名府后,就不敢再越过雷池了,选择屯兵观望。而其他三路的头脑们则认为宗泽狂妄自大,以武官身份调动地方,有违律法、祖制。

两宋交际之时,哪来的钱粮作为军费?

一、《黑水城北宋西北军军政文书》:

在清末,由俄国人盗挖了原西夏国的黑水城遗址,发掘出了一整套北宋西北军军政文书。为什么北宋的军政文书会在西夏国黑水城?史学界推测有两种情况:

公元1331年左右,已经成为金国同盟的西夏,在金国的优越条件下发动了对北宋西北各路的战争。期间西夏国可能攻破了北宋的城池,又或者是在半路截杀了北宋的军队。因此这套文书被西夏人所获取,并作为战利品带回了黑水城。

据这套文书上的考证,在1127年(靖康元年),北宋西北各路军政,为了筹备勤王,将无法运抵首都开封的赋税用来招募军队。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策应环庆军马 碟 第七将:1、第七将人二千人,马二百匹。2、已差人告示所管汉藩诸族指挥首领、军头。第七将副将孙千少向鄜(fū)延路申请:乞差弓手一百三

而鄜(fū)延路给予第七将的回复批示是“军行日破”,即指示允许第七将征调管辖各汉藩诸族的民兵、弓社,在军队出发前,允许第七将予“民兵”军备的要求。并要求第七将在限定的时间内赶赴到制定的集结地点。

该文书上有策应人马将带随军,所需之物外,安排减轻独身砲五七座等等军械。同时鄜延路高级官员的文书显示,策应环庆路军马,随即做出出战准备。以及将地方各地所受(收)的赋税钱粮作为军资,调往鄜延路指挥部,随军所用。

而根据宋史的记载,在公元1228年时,西北各路军马集结成功,另外由陕西安抚使范致虚所统帅的西北军五部中,有其中一部是专门负责收拢被金军击溃的溃兵。文书中提及了收拢溃兵时,若有兵不服者,皆可杀。同时也有调配军用物资,用于安抚、装备溃兵的文书。

而这支西北勤王部,刚出潼关就被金人八千骑兵突袭一战溃败,退回了潼关之内,从此只能观望赵构的表演,直至公元1331年金军联合西夏一起出兵,西北沦陷……

二、《南宋交通史》的研究

直至公元1335年,即绍兴五年,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后的第四个年头,南宋才将在战争中被摧毁的荆、桂、粤、闽、川、豫等省的驿站修复完善。

为什么赵构要迁都临安?就因为临安地处长江,可以依托长江接收荆、川的赋税、可以依托海路接收闽、粤、桂三地的赋税……

十三年不断逃亡的赵构所面对的局面

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他所面临的局面:

一、他这个皇帝不符合法理:

两帝虽在金人手中,可并未宣布退位,宋人是不接受金人所废除的说法。同时赵构即位时,连块萝卜印章都没有,后来还是金人册封的伪楚皇帝张邦昌将金人给他的“受制于天”的玉玺送过来,以及宋哲宗那位被废掉的皇后,送来的谕旨,才让赵构手中有那一丝法理!(可能现代很难理解,但礼法是古代统治的根本)。

二、仓促称帝

此时称帝的赵构,估计旨意也只能在应天府和河北路同行而已。西北军已经退回了潼关,而根据《黑水城宋朝文书》中显示,在1227-1233年这几年里,西北军文书上面的年号是金人册封的伪齐刘豫所用的年号。

这就意味着,伪齐的军事力量比赵构的还强……

三、黄泛区的两淮

靖康二年,金人兵分两路攻取北宋,东路军攻击大名府,大名府镇守杜充掘了黄河来阻击金军,导致黄河入淮……北宋最精华的两淮成为一片汪洋,史书的记载,黄河泛滥之际,两淮当场死亡的军民达二十多万,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成为难民,随后瘟疫横行……

此时的赵构在渡过了黄河,驻军在黄泛区的大名府时,看着嗷嗷待哺的难民,也不知当时的内心如何想。

四、巨寇横行

赵构册封宗泽为开封府尹时,宗泽手中只有数千军马,而开封府城外,有巨寇王善拥人马七十万,战车万辆、另外杨进拥兵三十万,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各拥兵几万,往来于京西、淮南、河南、河北之间,侵扰抢掠,攻城掠地。

五、主战派虽战力强悍,可主和派实权在握

当时的主战派主要是李纲,可李纲在靖康元年时已经被宋钦宗踢出了中枢了,虽然赵构提拔为右丞相,可问题是此时的赵构连萝卜印章都没有。反而是那些逃出开封的主和派们手中还保留着两帝时期的官印。

这就意味着赵构必须通过这些人才能调动一切军马和粮饷(归功于北宋的体制,哪怕是国难当头,这些文官们依旧按照之前的体制运行着)。

六、李纲的错误政治手段,以及赵构的软弱政治手段

李纲为右丞相时,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前面提到了若不是张邦昌听说赵构称帝,立刻送来玉玺和太后谕旨,赵构连一星点法理都没有。若不是张邦昌将各地的赋税钱粮、权利移交赵构,赵构能控制的区域就是河北、两淮一带。仅仅数千万难民和巨寇,就可以让赵构逃亡了,根本无须劳烦金人。

因此李纲被投降派排挤了,投降派的说法是李纲“有震主之威”、“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这是赵构所需要的,可他提出的“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是赵构无法面对的政治灾难。

所以李纲再次在中枢呆了几个月后,就被撤职了。只是此时的赵构,估计是被那句“有震主之威”给吓到了。若是赵构将李纲派到地方,给予实权,李纲和宗泽在地方培植保皇势力,完全是可以的。

可赵构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将李纲的职务一撸到底,就如同种师道那般,活生生给气死……

七、放弃中原、抛弃数千万难民

这是赵构最大的败笔,但若是真在那个位置上,你又该如何抉择?

李纲刚离开中枢,赵构就认同了投降派的意见,退往扬州,完全放弃了中原、抛弃了数千万两淮难民……

这里借用《投名状》庞青云杀俘前说的话:

围城九个月……饿了九个月,馒头一半要分为城内的百姓,一半要留做军粮……这四千人,拿起枪就是兵(匪)。

前面也提到了巨寇用兵七十万、三十万、数万……找不到粮食,赵构就是他们的“福寿禄”。找来粮食,他们就是臣民,就是赵构手中的玉玺、黄袍、羽冠。

八、兵变——皇家跌落神坛

扬州兵变了,这是宋朝历史里,唯一一次兵变囚禁皇帝的事件。也是主和派后面用来说服赵构最大的实锤!也是赵构重启北宋制度“以中枢粮饷控制军队”的来源。

九、岳飞自我募兵抗金

公元1129年二月,苗刘兵变,事后赵构复辟。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赵构浮舟于海上。

十一月马家渡之战后,岳飞脱离杜充队伍,独自转战后方,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占据广德和宜兴,以地方钱粮为基础,招募溃兵、匪徒、金朝签军,训练成军,并四处攻伐金军队伍。

随后岳飞联合其他南宋军队,连连战胜金军,并于绍兴三年,得到了从海上返回陆地的赵构恩赐“精忠岳飞”锦旗。绍兴四年,岳飞联合其他主战派,收复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

就如同蒋委员长那样,赵构有什么理由敢去信任岳飞?当年他的家族是怎么上位的?

所以别说直捣黄龙府了。每次岳飞提议北伐时,赵构只能通过要求岳飞必须先占一地,等巩固后才允许岳飞北伐。

这是一种制约的政治手段,只能通过由岳飞等人在前打仗,南宋中枢派遣官员一步步巩固地方,用“军资控制军队”,才能让赵构(等人)放心。

再说了,赵构也曾与金军对战过,韩世忠在岳飞还在敌后作战时,曾提出北伐,赵构的说法是“能战金军否?”(连胜字都不敢说)。结果是岳飞能正面对战金军,可他赵构却连连逃跑了十三年之久。

这就是赵构心中最恐惧的地方——控又不能控,战又战不过,就连两淮数千万人民叫出的欢呼声都是“岳爷爷来了”,而不是他赵构的名字(搞不好还是诅咒)。



图片均来源网络

原创,此文字有些多。之前写小说大纲时,曾有朋友玩笑式问,若你真的穿越成为赵构,该怎么办?


史之为用


这个问题首先你要先问自己处在南宋是什么身份。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我猜题主的意思是把自己代入了宋高宗赵构的角色。

首先,其实赵构也不是从来不支持宋军北伐。但赵构所希望的是宋军在中央政府的绝对控制下北伐。换句话说他要掌握决定权。

这是由宋朝重文轻武的祖制和赵构本身的经历决定的。

南宋初年的苗刘兵变,赵构唯一的儿子夭折,自己被迫做了一段时间太上皇,成为掌握军权的军阀化的骄兵悍将的傀儡。幸亏赵构其他军头如张俊等人坚决不认可兵变结果。起兵勤王赵构重新坐上了皇位。

所以后来的赵构坚决要把军权抓在中央政府手里。用岳飞等以前的军队中层取代原来的军头。后勤保障一定要由中央政府分配。效果也立竿见影,至少对比南明那一批军阀,满清一来就一枪不发投降了。南宋国家化的军队至少保住了偏安的半壁江山。

回到北伐,岳飞真正打到开封南郊的是第四次北伐。起因其实是因为金国大举南征。这一次其实岳家军只是宋金战局的其中一路。当然,不可否认岳飞军队的赫赫战功。但在其他路如张俊等战败或不胜不败的情况下。其实后来的岳飞变得有点孤军深入了。

秦桧赵构要求退兵,虽然主要是为了他们的议和大局。但是也有综合考量全国战局的因素和他们的统治因素。

结论:一个决策,其实很多时候是屁股决定脑袋脑袋。看你当时站在什么立场和角度。


丁强888


这要根据我站在谁的角度想。南宋时期,金朝南下,战乱纷天。如果我是一个老百姓,还是希望和谈,一打仗害的是老百姓。打胜了还好,打输了估计命都活不下来。还不如好好种地,拿点钱和谈算了。如果在赵构的角度想,我是希望直捣黄龙府,因为按照岳飞的战略思想,很有可能打赢。所以如何选择是看在哪一边的角度去选择的。



用户3584748039963


看到这个问题,我回答一下。

应该说如果处于南宋,应该属于主战派还是主和派。

先说主战派。历朝历代哪个朝代能隐忍疆土丧失,都城被占,皇帝被掳的启齿大辱?所以主战派就是要雪耻,以岳飞为代表。

再说主和派。打仗要钱啊?打仗要死人啊!给钱给面子就不用打仗了,虽说花钱了,但是没有打仗花的多,也不用死人,多好啊?以秦桧为主。

当时宋军实力应该能收复失地,因为山东河南等地都有大量扛金义军,而且金朝当时还不能完全统治宋朝失地,岳飞的几次北伐都有力的打击金军,但是在宋朝国内,主和派势力较大,皇帝也是支持主和派的,主要在于皇帝怕武将势力大不好控制,宋朝立国就是以武将势力立的国,建国后又仰文抑武,推崇文官做大,也不要让武将有太大的权利。丧失以武立国的信心,导致宋朝的软弱。


大鱼讲史


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口号很好听,但缺乏实现基础。

1.政府几乎要破产

在历史上,宋朝的经济被捧到天上去了,却怎么都无法掩盖赵构政府经济要在破产边缘的事实,整个国家的财产几乎都集中在大地主大豪强手里。

打仗是要花钱的,要很多很多钱的,政府本来就在破产的边缘疯狂试探,万一经济破产,政府的结局只有一个——覆灭!

2.缺乏群众基础

南宋建国在南方,做任何事情,是需要南方人支持才能实现的。北伐有个很要命的特点,那就是让南方人既掏腰包又捐躯,去争夺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土地,解放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北方人。那么南方人能获得什么?千万别提什么家国情怀的,小农思想才懒得搭理你。

不要说南方人不支持,就连南下的北方人都只停留在口嗨的层面上,举个典型的代表,著名诗人陆游,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记得不?他倒是参军啊,他倒是不领皇粮带头捐钱啊,他倒是筹款啊,他倒是组织民间力量啊......然后你发现实际点的他啥都不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个记者问老大爷有十亿捐不捐,老大爷眉头都没皱一下说捐,记者再问那你有一头牛捐不捐,老大爷想都不想直接不捐,为何?老大爷真有一头牛!

你们正儿八经的北方人都只是口嗨,喊个响亮的口号,就让我们南方人既花钱送脑袋,然后你们花前月下风流快活?口都懒得嗨你!

3.内部问题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南宋还是北宋,都是文官主导,岳飞北伐不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需要一个可操控的武将集团,不可能接受和武将平起平坐甚至是被武将盖过一头。假使岳飞北伐复国成功,这天大的功绩,文官集团凭什么去压制武将?文官集团能容忍武将与自己平起平坐的话,狄青也就不会抑郁而终了。

当然了,还有综合国力的问题,外交问题,也让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小闹39


肯定支持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多么豪迈霸气!!赵构是怕岳飞收故土、迎二帝之后他的皇位不保,他只想做个偏安一隅的皇帝处处求和,纯粹的软骨头。我估计当时的岳飞就算造反也是有机会的。




带吴钩取你头


看到这个题目,自然想到了当年的抗战

想一想,当年汪某人,作为二号人物,为何赞成和谈投降呢?

汪某人年轻时候,可称为志士,刺杀醇亲王载沣未果被捕,在狱中,其坦然面对生死,写下绝命诗: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如果当年汪某人就这么被杀了,估计他的这首绝命诗注定成为千古绝唱,其流传度应不下于岳飞的《满江红》,古今英雄丰碑,也会多一闪亮名字;汪某人

奈何,他没死

不仅没死,三十年后,作为二号人物,他竟然脱离抗日战场,跑外国去发表艳电媾和,这一下子,当年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成为笑话

其实,汪某人媾和原因很简单,对抗战失去信念,打不过。用他的话说,打必死,不打虽然会吃亏,但以后还有可能补偿回来

回到题主问题,南宋和金国,实力悬殊到抗战时的中国和日本么?

任谁都知道,当年的中国和日本,除了中国地方大点,那是天和地的差距,但结果如何呢?不说抗战,抗美援朝呢?抗苏抗美的阿富汗呢?比起这几个抗,当年的宋朝和金国,金国除了能打,还有啥?几个部落联合,军中还有辽、宋仆从军,肢解他们很难么?

文化、经济、人口、稳定性、武器……宋朝对大金,那是碾压!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一口一个唾沫都能淹死!

真到了岳飞时代,别想那么多,干就完了

当然,真若不想,估计穿越众比岳飞还先死

宋朝对大金,那是真输掉了,不是输在啥都不如人,而是输在了赵氏皇族的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共治天下,就导致他们的抗金,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胜利,而是保证现有格局

大宋早期的稳定繁荣,基础在于对武力压制,大宋之前的唐、隋、南北朝、包括两晋、秦汉,不提南陈,都可以说是亡于内,都是被国内武装改的朝换的代。前车之鉴,大宋压根不敢放开手脚全民皆兵,否则,即便干掉大金,宋也不是宋了,这点,很像近代清法战争的不败而败……

如此,当年和大金,南宋君臣选择牺牲岳飞促进何谈,也理所当然

穿越回去,支不支持岳飞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挑破脓包,破了那温水煮青蛙之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