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入境阅读法

阅文学作品,读懂文意是最低要求。读不懂文章,也就读不下去。读文章最基本的是认识字,理解字词。认识了字词,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文意,理解文意要进一步就是走进语境,走进情景。

现代文阅读的入境阅读法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一个人说话的状态。语言环境有自然环境,局部的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要走进别人的语言环境,就是置身于别人说话时情景状态。

别人不是自己,别人是文学作品的作者。作者是古人,是外国人,是自己不了解的人,久远的古人,异乡他地的外国人,怎样才能走进它们的语言环境呢?

现代文阅读的入境阅读法

作者是人,不论今人古人,中国人外国人,他们写的文章都是人事,都是他经历的,想象的,猜测的等,我们也是人,总会有一样的,相近的。那么,走进别人的语言环境,就是有可能的。

作者作品中的情景,我们经历过,见过,读过,自然很容易走进去。要这样,只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有限的生命,尽可能的去远方看看,尽可能的多读读书,拓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就具备了走进作品情景的可能性。

如何具体走进作品的情境呢?这需要丰富的想象。当我们读到一句话时,就要在心里模拟其情景。这也许是理论,道理也不难,难的是真的如何操作?

现代文阅读的入境阅读法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想必都见过荷塘,蓊蓊郁郁的树,小煤屑路,没见过可以想象得出。那么你在这样的夜晚,一个人走在荷塘边的路上,完全模拟得出,作者的心理思想就能理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自己在喝酒,在高歌,你是什么心情呢?

“这座玉山,前后花费两三万个工,经五六年时间才告成功,耗白银三千余 两!它的蓝本,是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秋山行旅图》,琢玉时用的是新疆山料青玉,这玉的质地,石性重、绺纹多、颜色青黄。艺人们充分利用了这些特点,琢 成山林秋景,浑然天成,真实感人。”《穆斯林的葬礼》

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置身其中。大脑中就有“两三万个工,经五六年时间”建造玉山的宏大场景。“新疆山料青玉”的质地,颜色等在大脑中就该有一个感觉。

现代文阅读的入境阅读法


……

实际上走进作者的作品,就是想像自己在经历,至于与作者有多大的距离,那暂且不管。当读到作品的时候,就要把自己放进去,根据作者所写,尽可能的调动自己所有的大脑储存,再造作者的创作过程。再造的越逼真,那么理解的可能就更准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