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淝水之戰的真相?此細節被我們誤解千年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原來這才是淝水之戰的真相?此細節被我們誤解千年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歷史背景

原來這才是淝水之戰的真相?此細節被我們誤解千年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1-2]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 [3] 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後 [4] ,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併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併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原來這才是淝水之戰的真相?此細節被我們誤解千年

戰役過程:

九月,苻堅抵達項城,涼州的軍隊到達咸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幽州、冀州的軍隊也抵達了彭城,東西萬里,水陸並進。陽平公苻融等人的部隊三十萬人,先期抵達潁口。東晉面對大軍壓境,下達詔令,任命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任命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人,統帥八萬兵眾抵抗前秦。並讓龍驤將軍胡彬帶領五千水軍援助壽陽。共分三路兵馬北上迎擊前秦軍。

原來這才是淝水之戰的真相?此細節被我們誤解千年

十月,前秦陽平公苻融等攻打壽陽。十八日,攻克壽陽,擒獲平虜將軍徐元喜等人。慕容垂攻下了鄖城。苻融進軍攻打胡彬退守的硤石。前秦衛將軍梁成等率領五萬兵眾駐紮在洛澗,沿淮河佈防以遏制東面的部隊。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並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原來這才是淝水之戰的真相?此細節被我們誤解千年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又派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

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十二月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

原來這才是淝水之戰的真相?此細節被我們誤解千年

影響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東晉乘勝北伐,收回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隱而轉為守勢。

原來這才是淝水之戰的真相?此細節被我們誤解千年

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淝水之戰的結果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