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因貪汙辭官?官場"酒足飯飽"不如歸隱"吃土"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因貪汙辭官?官場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陶淵明筆下的詩句給人的感覺總是自然率真,隨心恣意但卻又透露著平淡美好,描繪出的景象總是讓人們心懷嚮往。對於陶淵明的辭官原因,大家都各有己見,但是可以寫出這樣的詩句的人,真的會是因為貪汙而辭官嗎?

一、陶淵明的性格特點,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1、嚮往田園,嚮往自然

作《歸園田居》這首詩的時候,陶淵明已經結束了十三年的官場生活,真正迴歸到田園生活中,並且不會在出仕!其中寫道“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也恰恰以羈鳥和池魚也比喻自己,表示自己以前雖然身在官場,但是迴歸自然的願望從來都沒有消失。

從陶淵明著名的文章《桃花源記》中,也可以看出陶淵明對於自然的嚮往,當時劉裕用陰謀的手段殺害了晉恭帝,陶淵明當時也在朝為官,對這種事情深深厭惡,卻也無能為力,只好以《桃花源記》這樣虛構的故事來表達自己對“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種安靜寧和的生活的嚮往。

2、為官正直清高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兒邪”,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應該每一個人都聽說過,從《晉書·陶潛傳》中可以詳細的瞭解到這一故事,當時,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之下,做了彭澤縣令。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因貪汙辭官?官場

在出任八十一天的時候,潯陽郡郡派遣督郵劉雲來彭澤巡視,但實際上,劉雲只是以巡視的名義前來敲詐勒索,底下的官員處於對其的害怕,紛紛獻上賄賂,並且恭恭敬敬的去迎接劉雲,一向嫉惡如仇的陶淵明知道了後,堅決抵制這種行為,說出了“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毅然決然辭官而去。

絲毫不在意作為縣令每月所得的薪酬,在它看來,在田園種地的清貧生活也要比這種黑暗的官場生活要好得多。

3、淡泊名利,堅守節操

從陶淵明流傳的大多數詩句中,都可以看出陶淵明對官場爾虞我詐生活的厭惡,對隨心自在生活的嚮往,即使家中十分清貧,甚至已經不足以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但這種在田園耕種的清貧生活卻更讓他歡喜。其中“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更是直接表現出了富貴的生活其實並不是他一直追求的。

而入官場更多的原因則是自己生活的清貧,僅僅耕種已經不能夠維持,況且他自幼讀書,學識淵博,也有為蒼生服務的遠大志向,但進入官場之後才發現當時的官場已經腐敗透了,對於一心向往自由的陶淵明無法忍受這樣的官場生活,更不願助紂為虐,棄自己的節操於不顧。

所以歸家的想法一直都非常的急切,想要保持住自己的內心,在隨心所欲的田園生活中堅守自己,並且在它看來,悠然自得的田間生活確實更為適合他

二、《陶淵明辭官原因新探》中觀點的依據。

《陶淵明辭官原因新探》中與以往主流觀念非常不同的一點就是,陶淵明是因為藏汙之行也就是貪汙而辭官的。那麼作者究竟是以哪幾點為依據的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因貪汙辭官?官場

1、依據一,督郵的職責為監察

作者對“不為米折腰”這個件事情的一些細節存在有疑問,這件事情發生在陶淵明出仕的第十三年,這十三年裡,陶淵明也擔任過許多職務,按理說應該已經對官場的風氣有所瞭解,並且陶淵明之前擔任劉裕鎮軍參軍,劉敬建威參軍這樣的職務時,去見上司的禮節要更加複雜更加嚴格,而成為彭澤令的時候。

上級督郵劉雲前來視察的時候,僅需要“束帶見之跪拜叩首”比之前的禮節要簡單的多,但是陶淵明卻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另外,之前的上司劉裕,劉敬也都不是什麼出身好的人,與督郵劉雲相差並不大,但陶淵明卻將他們區分對待。

願意對劉裕,劉敬行禮但是卻不願以禮節相待督郵,所以作者認為陶淵明是因為此時貪汙心裡有鬼才會這樣做。

2、依據二,任彭澤前後經濟差異大

《陶淵明辭官原因新探》中,第二個依據是在《歸去來兮辭》中有提到說是因為家中是在是清貧,僅僅靠著耕種已經無法維繫全家的日常生活而去做官,雖然十分的懷念當時的田園生活,但是還是打算要在幹一年。可是後來嫁到程氏的妹妹去世了,陶淵明忽然之間就辭職了,說是要去為妹妹奔喪。

並且沒有提到上級督郵將來巡查的原因,作者認為此時陶淵明是逃走了,因為按照常理,只有為父母奔喪卻從未見到過為妹妹奔喪的,為妹奔喪也只是一個藉口而已,更何況,他辭官以後,也沒有立刻去給妹妹奔喪而是先回家了,並且在《歸去來兮辭》中完全沒有提到因妹去世的悲痛,反而如釋重負。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因貪汙辭官?官場

對這一點很有疑問,從資料上看,陶淵明擔任彭澤令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貧,在擔任彭澤令八十多天的時候,家中的情況就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不僅如此,家裡還有車有船,僱傭了僕人。

從資料中可以看出陶淵明之前出仕的十二年裡都沒有讓家中的情況變好,但是作為彭澤縣令才八十多天,家中的情況已經大大地改變並且還有些小富,所以作者判定這期間一定有某些灰色收入,並且這些收入在當時是並不合法的。

當上級督郵前來巡視的時候,陶淵明心中有恐慌,等不到再幹一年,就馬上辭官離開了。綜上原因,《陶淵明辭官原因新探的》作者王青認為辭官的真相其實是貪汙

三、陶淵明為何辭官

1、對田園生活的渴求。

新探中猜測陶淵明辭官真相是貪汙主要的依據就是《歸去來兮辭》,認真瞭解這篇文章,我們便可以體會到陶淵明的心境變化。

做官的出發點還是因為家中貧窮,孩子又多,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讓叔父介紹去做官以免受飢苦,選擇去彭澤做縣令主要的原因就是彭澤的糧食豐收比較好。

去哪裡做縣令不用擔心沒有酒喝,但是做了一段時間的縣令之後,陶淵明的身心都感到十分的痛苦,想念家鄉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但是馬上辭官有對不起自己平身所學,所以陶淵明才決定在等一年,就馬上回家,過了一段時間,其妹去世,就馬上辭官。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因貪汙辭官?官場

不難看出為妹妹弔唁只是辭官的一個藉口而已,實則是實在無法容忍官場的生活,覺得做官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自己的本性還是在田園生活中,只有在田園中才能感受的真正的快樂,即使清貧也無所謂。

所以再後來沒有去為妹妹弔唁而是立馬回到了家中就顯得十分合情合理了,為妹弔唁只是可以回到老家的一個契機,並不足以證明其貪汙。

2、對官場的厭惡

陶淵明雖然從小家中就比較貧苦,但依舊刻苦讀書,十分勤奮,長大後也抱有遠大志向,想要為人民,為天下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成年後就早早入仕,想要做出一份成就,但是當時國家處於動盪時期,官場也是十分的黑暗腐敗,十幾年的官場生涯越發讓他看清楚當時政治上昏庸,對官場不再抱有希望。

並且對這樣的官場生活越來越厭煩,覺得只有田園的純粹乾淨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只有迴歸到田園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在他的許多詩句中,也都可以看出他對官場厭惡的這種感情的流露。

例如《歸園田居》中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便寫出了官場生活與自己的性格以及本性格格不入,也側面反映出了這是他辭官的一個主要原因,“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把自己之前的官場生活直接比喻成“塵網”更是說明了他對官場的厭惡以及做官生涯中對其產生的束縛。

這段官場生活引起了陶淵明的極度不適,導致後來徹底的隱居生活,不願再官場中沉浮。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因貪汙辭官?官場

總結:

任何觀點的提出都需要有充足的證據,如果單單隻從一個方面或是簡單的一個懷疑就判定陶淵明辭官是由於貪汙未免有失公允。在古代,詩句往往都是一個人真實情感的表露,從一個人的詩句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人品的高低。

而從陶淵明的詩詞中,我們可以頻繁的發現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對田園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當他迴歸自然迴歸田園以後心情的舒適,以及從內心發出的歡快自得,也因此為了回到田園中去而辭官不做,也完全可以理解。

另外,陶淵明的性格本來就是安貧樂道,剛正不阿的,對於官場中一些官員的不良作風,他是唾棄的,對於清貧的生活他是樂於其中的,如果真的貪圖富貴,在之前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中他又怎麼會一直為官清廉並且堅守自我,所以這樣的一個人,不會輕易踐踏自己底線,說他因貪汙而辭官確實有些牽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