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精細化的員工管理提高餐飲店的工作效率

近期總能聽到許多人抱怨,社保入稅、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員工流失率高,這類聲音不絕於耳。


​究竟是餐飲難做了還是員工待遇的提升問題?其實並不能斷定,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看。


安排好員工工作的精細化和才是首要任務。

1 餐企“窩工”現象普遍


以員工排班為例,很多餐廳都按照早十點晚十點的一刀切工作制。按照餐飲老闆們的想法,如果門店有10名員工,早上十點10個人必須全部到崗,晚上十點一起下班,而下午兩點半到五點是員工的休息時間。


如何用精細化的員工管理提高餐飲店的工作效率


他們每天待在店裡近10小時,“看起來”很長的工作時間,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工資與之不匹配的心理,這也是餐廳員工離職率高的原因之一。


做好人力成本管控,實現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轉變,對於餐企來說,是一次新的盈利增長點。


如何用精細化的員工管理提高餐飲店的工作效率


2 如何實現精細化用工


A 精簡員工數量


首先對用工結構進行分析,這家串串火鍋的崗位主要分為服務、收銀、撤臺清潔、傳菜、打鍋、串串、烤腦花、水臺、保潔、配菜等。


第一步,洗碗工合併保潔。保潔在清理過衛生後,時間便會空閒下來,特別是就餐高峰期,可以去後廚清潔餐具衛生。


第二步,傳菜能變兩角色。傳菜和打鍋其實是一條線,其中一個位置可以節省。


第三步,撤臺清潔和服務為一體。前廳有服務員,後廚有洗碗工,那麼撤臺清潔員的崗位就會比較多餘。


第四步,小吃配菜員縮減。將該店的小吃配備崗2名員工縮減為1人,和主廚互相配合,提高效率。


結構優化,進行任務劃分之後,就將原來的17名員工,裁剪為13人。


如何用精細化的員工管理提高餐飲店的工作效率


B 工時拆分


餐廳通過一段時間的數據積累和觀察,可以形成自己的判斷,事先預測每個客流高峰或是低谷的持續時間。


根據實際的動態情況排班,需要多少人手,細分到每個時間點、劃分到每個員工。


如何用精細化的員工管理提高餐飲店的工作效率


C 多元化用工


多元化的用工模式是指“全職工+小時工”的靈活搭配。這種模式以快餐店居多,麥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小時工的比重達到60%以上。


按照技能要求高低來分配任務,這裡面,涉及到員工的熟練程度、品牌認知度、協同感和榮譽感。技能要求較高的崗位以固定員工為主。


如何用精細化的員工管理提高餐飲店的工作效率


D 一人多崗


做好 “員工標籤管理”,就是充分了解並挖掘每個員工的潛在技能。


門店人員不再只專注固定的崗位,而是各個崗位互通。一方面員工會對餐廳經營的各個環節瞭然於胸,又能在某一個崗位突然空缺時,迅速找到合適的人選。


要讓員工明白,同樣是工作10小時,但不能虛耗,這樣,員工整體能力和敬業度都會得到提升。


如何用精細化的員工管理提高餐飲店的工作效率


E 人力共享


首先,培養員工的集體意識。在招聘時就要詢問員工是否願意輪崗或輪店,成為門店正式員工後,可以定期舉辦集體活動,培養員工的團結意識,消除彼此的陌生感。


再者,不同品類的營業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比如週末和節假日,茶飲店和火鍋店的生意會更好,這時就抽調麵館的員工去應急輪崗


最後,三家門店在做排班時,共用一個考核流程,把這些員工的技能和工時放在一起考慮。


月底綜合績效時,按照每家門店的當日營收情況、具體崗位薪資劃分標準、服務的餐桌個數來進行綜合考量


根據監測的數據顯示,系統化的精細用工後,這家串串店最少節省20%的工時,當月純利潤提升了6個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