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死掉,就好害怕,好无力,怎么办?

julie_fz71


  

首先聊聊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1、害怕未知: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

  2去世后的孤寂感: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

  3、人的求生本能让人害怕死亡:人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延续,为了延续生命,因此人有了许多求生的手段,比如食物链、交配等等都是人求生本能的表现。这种求生本能让人对疾病、疼痛、死亡产生了抗拒心理,就像人落水窒息产生的挣扎一样,死亡对生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人本身的求生本能使人恐惧死亡。


  4未完成情结:心理学上有一个叫“未完成情结”。就是你以前的经历中有一些让你不愉快的或很受伤或没成功的事对你影响很大,但因为你一直不愿意正视它,所以它一直未消失,在你遇到与它相关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

  正如一句流传的笑话所说的一样,人最害怕的是什么,那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而连生存的机会都被剥夺了,那么剩下的钱也就失去了意义。有些人害怕死亡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不甘愿的心理,富裕了没享受啥生活。正如许多皇帝都怕死一样,他们不愿放开手中的权利,因而才会害怕死亡。


  那该怎么调整心态呢?

  最简单的就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让自己总去想一件事情,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朋友聊天等释放自己的强迫心理,

  其实还可以试试以下几步:

  一摆正心态,珍惜当下

  面对死亡第一件事就是要人生到死亡时一种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不管你在这个社会上混得怎样,社会地位多高,积累的财富多大,只要时间到了,都会盟受死神的召唤。

  “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电影《童梦奇缘》

  珍惜当下,坦然面对并无悔地过好每一天,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遗憾。从此刻开始,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所谓的人和事上,多抽点时间回家看看父母;多抽点时间陪陪爱人孩子。

  第二,了解净化人生的是爱与责任

  “让我猜猜。你想知道我为啥要自杀。”在《一日重生》中,这是鸡仔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鸡仔要自杀。因为他的人生,就像我塞进灶间的烂菜叶和肮脏的破布:他不可救药地酗酒,工作即将不保,妻子离他而去,唯一的最疼爱的女儿连结婚都不通知他……他想通过死,把这一切都清除干净。

  午夜时分,他喝得烂醉如泥,冒着小雨,开车上高速公路。他想回到老家,准备在人生开始的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他错过了出口,索性逆向行驶,与迎面而来的卡车猛烈相撞。他的车飞出护栏,他飞出车子……

  他见到了死去十余年的母亲。在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的边缘,他与母亲共度了一天,这一天改变了一切。在边缘世界,处于弥留之际的人,会想起一些人,那些曾在人世给予他们温暖与美好的人。

  鸡仔陪同母亲去见的,就是那些在临死前想起他母亲的人。有母亲生前在美发店的客户,有他们家的女佣,还有一些男人——她的美丽曾经照亮过他们的人生瞬间。鸡仔怨恨过母亲。怨她与父亲离婚,怨她在父亲想回归时不把他留下来,怨她在大学报到时让自己难堪,甚至怨她的美丽……

  在“要么做妈妈的好宝贝和要么做爸爸的乖儿子”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为了父亲的愿望——成为一个职业棒球运动员,他从大学辍学,去参加棒球比赛,且很快结束了昙花一现般的职业运动员生涯。最后,还是为了父亲愿望,他撒谎并从母亲的生日派对中逃走,去打一场毫无意义的棒球表演赛,母亲却在当天意外去世。

  在与母亲共度的一天中,鸡仔知道了一切:作为一个“离婚的女人”,母亲因流言被医院辞退,失去热爱的护士工作,最后在美发店找了一份工作。

  为了提供他与妹妹两人上大学的费用,母亲与女佣一起,去给别人打扫房间。而那个消失了很多年,又在他大学比赛期间突然出现的父亲,一直在外面有另一个家,另一个妻子和另一个儿子。

  知道这一切,鸡仔为自己试图轻生感到羞愧。论不堪,母亲的人生比他的人生不堪好多倍。但母亲很尊严地面对人生挑战,在孩子面前没说前夫一句坏话,不要他的一分钱,辛勤工作供养两个孩子……而自己,却懦弱地逃进酒精里,让家人嫌弃。鸡仔变了。

  他和女儿改善了关系,与前妻恢复了联系,在公园和体育场管理办公室做兼职。他常常组织孩子们进行棒球比赛,定出严格的规定: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在他去世前,他告诉周围的人:“要记着现在的我,而不是以前的我。”

  十几年后再读这个故事,有些段落让我哭出声来。我对鸡仔的母亲产生深深的敬意。我意识到,真正净化生活的,不是死亡,而是爱和责任


  第三,专注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忙碌起来

  冰火里面little finger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

People die at their dinner tables. They die in their beds.They die squatting over their chamber pots. Everybody dies sooner or later. And don't worry about your death. Worry about your life. Take charge of your life for as long as it lasts.

  人们有的命丧餐桌,有的命丧床榻,有的蹲在夜壶上就没了命。每个人早晚都会死,不要担忧死亡,担心你的生活吧。

  

总之,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就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吗?”

你看,小鸟,就停在你肩上!

  


心理竹先生


虽然自己有一天会死掉,也不至于太害怕,自己过好眼下的每一天就好了。现在的牵挂,当然是父母和孩子,父母都七十多了,总不能让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孩子七岁半,也不能让她孤苦伶仃地活在世上,得让他在平安和温暖中长大。

父母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十年前我把他们接了出来,房子虽然环境不是太好,但是水电暖是有保障的。来到城里,也没肃静几天,就开始给我看孩子。我的母亲可是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孩子六岁以前都是她在照顾,实在经历了太多的辛苦。

现在孩子大了,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房间和空间,母亲再想把我们留住是不能了。以前她都是强烈反对的,对我们走很恐惧,怕自己以后没人管。母亲几次都是拿搬出去会增加很多生活费要我留下来,可我和孩子不能老这样过下去,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父亲喜怒无常,母亲又无能为力。

我将近四十岁才有了这个女儿,我当然想给她最好的生活,这也是我最大的牵挂,她成年能自立以前,我不能有事,有我爱她,她可以衣食无忧,保留心中的温暖,还有一些福分。我要强大,要增加女儿的福分,要把日子过好。

我也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保持好的精神状态,让女儿在我身上照到她的样子。从现在起,我不要再去熬夜,我要天天做护肤,我要把健身拾起来,我不能慵懒沉沦,最重要的是我的情绪要保持稳定,不能带给女儿负能量,不能让她的成长不快乐。

只要我不去浪费每一天,过得充实快乐,平安地陪伴女儿,平静地老去了无牵挂,也就很好了!

有心事,看👉陈大大新语,我们一起聊一聊吧!


陈大大新语


呵呵,我终于找到知音了。我看周围的人每天忙忙碌碌,没人谈这个问题,以为只有我晩上想这个问题害怕的睡不着觉呢?原来也有人同我一样,虽知死亡不可避免,但一想到将在世间永远消失,无影无踪永远没有了,就浑身冰凉。


怀念1968


心理彦究员认为:死亡是未知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害怕死亡是正常的心理过程。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一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死掉,除了害怕还有很无力的感觉,那这种过度反应多半对应着某个童年创伤。

什么样的童年经历会引发死亡恐惧呢?

比如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期,睡觉醒来找不到妈妈,他就会认为被妈妈抛弃了,于是他开始哭。这是一种童年创伤。如果爸爸妈妈在其它方面做得很好的话,对孩子的其它方面的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这样的创伤。但是,如果爸爸妈妈有其他的情绪问题或关系问题,不光不能弥补孩子的这种创伤,还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分离焦虑。对死亡恐惧也是分离焦虑的一种。


还有的孩子太没有安全感,比如生病没人管,病了很久也得不到及时的救助;父母离开时孩子在后面追着跑,却被父母狠心甩开或一脚踹倒;被父母抛弃等等,都会让孩子有一种面对死亡的恐惧感。

再比如,小的时候孩子看一些动画片或童话,但是有些故事并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里面一些关于妖魔鬼怪、大坏蛋、死亡等情节,对孩子非常不利。因为孩子太小,他没有能力去分辨,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干预,就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很大的破坏,会让孩子对坏的东西、对死亡有过早的恐惧。

还记得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事件的那位女士嘛,妈妈死了,老公离开她了,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当时孩子才4岁,他眼睁睁地全程目睹妈妈被老虎叼走、外婆被老虎咬死的过程,这孩子长大后能没有面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力感吗?

如何破解死亡恐惧呢?


  • 破解孩子的死亡恐惧

如果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面对死亡有恐惧感和无力感,这是正常的心理过程。我们做父母的要帮助孩子识别死亡。因为年幼的孩子他会害怕,“如果妈妈死了我就活不去了”,他以为妈妈会陪他一辈子。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把这个认知较正过来。

这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现在宝宝很小,所以必须靠爸爸妈妈保护你,你才能健康快乐的长大。但是呢你会越长越大,当你越长越大的时候,你的能力就越来越强大,力量也越来越大,个子也会越来越高,然后你就越来越不害怕。等你十八岁的时候你就可以离开爸爸妈妈了,自己到外面去求学去工作。那个时候爸爸妈妈老了,反而要依靠你了,你就有力量来保护爸爸妈妈啦。那个时候你是一个强者,你是一个勇敢的人,你可以担负起来保护家人的责任。现在呢,爸爸妈妈还年轻,我们的身体还很好,我们一定能陪伴你长大,你放心好了”。带着孩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知道自己会越来越棒,就不会那么害怕死亡了。


  • 破解成年人的死亡恐惧

前面提到过,这类成年人的死亡恐惧多半跟童年创伤有关,童年的分离焦虑、被抛弃的恐惧以及经历过亲人的死亡等,都会让孩子的安全感严重受损。所以,破解成年人的死亡恐惧要从提高安全感和创伤处理两方面做起。


  1. 提高安全感的方法

首先,回忆童年。有条件的话,多跟父母一起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温暖的有爱的记忆的故事,再次跟父母做“爱的确认”;对于那些有心理创伤的儿时记忆,了解父母当时行为背后的动机、原因等,理解父母当时的选择,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认知,由恨转化为爱,这也是爱的确认。

其次,学会并坚持善解人意。善解人意的意思是:

不只是看到别人的行为,还能从行为的背后看到他内心深处的良善的行为动机和意图。

并相信:任何人生来都是善良的,没有人会无缘无帮地伤害我,他现在虽然表面上做出了伤害我的行为,但他一定不是故意的,他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向的动机。我可以找到他的这个动机,就算找不到也没关系。总之,他不是故意跟我过不去,我不会把他的坏情绪坏行为跟我自己挂钩。


当我们习惯了善解人意,我们就具备了情绪价值;当我们具备了情绪价值,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们信任我们;当喜欢我们信任我们的人越多,我们就会越来越安全;当我们感到越来越安全的时候,我们的安全感就大大提高了。


2. 创伤处理

对那些无法疗愈的创伤,或者不明原因的现实中自我功能受损的状况,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找到原因,疗愈创伤,修复自我功能。

总结一下:对于未成年孩子的死亡恐惧,父母可以通过帮助孩子识别死亡、较正认知、用发展的眼光带着孩子看到强大的自己和有力量的未来,从而减少死亡恐惧。对于成年人的死亡恐惧,可以通过提升安全感和创伤处理两方面来破解。我是心理彦究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心理彦究员


本人,糖尿病,心衰,忧郁症,医生说最重要的是心衰慢慢的:也不知道能活多久。每天吃33粒药丸,42岁,症状15年了,非常怕死。最近几年想开了万物归零死而复苏。心情很正常脾气很暴躁。别想那么多,不过因人而已承受能力不一样,能活几天算几天要微笑面对死亡早晚都在走。高兴点怒力活着保护家人,sh善待别人。


爸妻测漏


生老病死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是害怕到了走的那一天很难受,很痛苦吧?这也确实是让人很害怕,可谁都有这么一天。

就我亲眼所见的,得病死的,出事故死的,就算是最后老了不能动时走的,最后那三五天绝对是痛苦的,可以说是生不如死。

真正快不行的时候,饭吃不进,水喝不下,器官慢慢的衰竭,呼吸困难,塞到嘴的东西都要吐出来,也可以说是被慢慢饿死的、渴死的。真的是很痛苦的死去。

可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亲人们也是尽力了。要是真的到了那么一天,我会自己给自己来个痛快的不麻烦任何人。

别想那么多,活好当下,尽自己的责任和良心,干好自己应该干的事,顺其自然吧!祝大家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幸福健康一辈子!


阿伟爱笑爱生活


还是讨媳妇结婚生子吧。

为什么这么说?你去看看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植物的一生,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结果,冬天把种子藏起来,到第二年又循环轮回。春天发芽,种子死了,秋天结果,花而死了,表面看上去是种子死了,花朵死了,其实,只不过是转化了一种存在方式而已,这个种子会生生不息,一直存在下去。

动物的一生也一样,出生,成长,交配,生长出新的生命,老的死去,然而,它的基因一直存在于世上,物种就这样循环反复。

死没有什么可怕的,一个人有了后代,他的基因就一直存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一直存在,条件是他必须有后代。


飞飞猫说话


这是个沉重的话题,很不容易回答。本想回避,可还是想说两句:

兄弟,通常回答这个问题,不外乎是好死不如赖活、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可我想说的是,这些道理你都懂。用这些话劝你,看似对症,实则毫无效果。

恕我无礼,我猜,你在最近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心理上受到了打击。你之所以怕死,是因为你想到死,你之所以不想死,是因为你还有许多世俗羁绊,你还有许多东西放不下。你现在已经钻了牛角尖!

钻牛角尖的人,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你的精神包袱不解除,压力持续存在,你会放下你所有放不下的东西!到那时你才是真的危险!

或许我在危言耸听,不过事实上,你需要的是心理医生,而不是们这些外行。专业和外行是有着本质区别,莫掉以轻心!

我猜你现在并不严重,但心理的问题, 一是需要专业(医生),二是需要时间。靠你自己,那是沼泽地自救一一越陷越深,靠别人,也是鼻子喝水一一够呛。

祝你好运!但愿能帮到你!


窗户纸那边的你


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既然害怕,那就去经历,无愧人生,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觉得活着的重要,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想你牙牙学语,到如今网络上提出问题,你想与不想,时间都在流逝,你我都在长大,都在想方设法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也许真到了那一天你有的会是看透生死的洒脱,发自内心的欢喜,人生如戏,是戏都会有结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天都当做最后一天去过,明天活着,那就是赚的



孔小翠


如果你还年轻,这个想法情有可原。如果你过了五十岁或更大年龄,还有这个想法就是不体面了。

不要陷入虚无主义,觉得万事皆空;也不能成天踌躇满志,仿佛世界尽在你的掌握之中。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绪,想想自己的处境,想想未来,然后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

我们只能倒在前进的征程上,而不是死在恐惧的躯壳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