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后为什么迅速衰落?你怎么看?

秋天的红叶882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西晋结束了三国乱世,开启了继秦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然而西晋国祚之短,也不免让人惋惜。在感慨的同时,我们细梳西晋王朝的治国理政不难发现,西晋的快速灭亡实属必然。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一点就是,西晋建国的由来。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建立西晋。可以说,西晋王朝完全是靠接手曹魏政权的衣钵而建立起来的。当时,西南的蜀汉政权已经被灭,只留下日薄西山的东吴政权。统一全国在西晋王朝统治者面前似乎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

也就是说,西晋王朝的开国君主司马炎不是马上打下的江山,自然也就缺乏开国君主的治国魄力,再加上他世家大族的出身,西晋自建国起它实施的各项政策中基本上就与惠民无缘,阶级矛盾自始至终都是异常激烈。所以,西晋自打建国起就注定了它的命运多舛。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司马炎作为开国之君,其本身就在治国策略和以身作则方面有失水准。他的后代们在这一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司马炎之子,晋惠帝司马衷,对,没错,他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肉粥皇帝,八王之乱就是在他统治期间爆发的。再往下数,司马衷的弟弟,晋怀帝司马炽 。虽然比他的哥哥聪明点,但是西晋他统治的五年里也是毫无起色,最后还落得被俘的下场,永嘉之乱的主人公就是这位皇帝。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在前任皇帝司马炽被俘后被迫当上了皇帝,而此时的他才年仅11岁。此刻的西晋已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小孩子又岂能扭转政局。

那么,使西晋朝局急转直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公元280年,西晋出兵灭吴,终于统一了全国。在全国统一后,自知西晋乃是篡曹魏政权而来,统治者司马炎也担心日后自己的王朝也会重蹈覆辙。于是,他重拾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大封同姓王于全国各地,各地王国诸侯的权利在西晋统治者的默许下日益扩大膨胀,成为割据一方的王国,导致西晋皇室衰微,最终尾大不掉,酿成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也彻底将西晋王朝拉下了泥沼。


除却上述几个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从西晋建国初期就形成的奢靡之风。司马炎所属的司马家族是世家大族,早在曹魏政权后期就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政治利益集团。司马氏的建国更是将其氏族集团推向了制高点。家族集团内部的奢靡腐朽带动了整个朝政的不正之风,迅速导致了西晋政治风气的败坏,而统治者司马炎对此“宽仁放恣”的政策更助长了奢靡之风的盛行,使得这种风气愈演愈烈,最终席卷全国,一发不可收拾,彻底腐朽了整个西晋的统治阶层。

西晋的速亡是其统治阶级的昏庸和其不当的治国政策所导致的。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小宋史趣


司马炎对历史教训的错误学习,导致了西晋的迅速衰弱。

盛世危机

280年,晋灭吴,天下归一。

可是,表面的盛世之下,却暗藏了深刻的危机。

1、军事力量衰退。

灭吴前一年,司马炎刚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凉州的秃发树极能之乱。

这一仗,打了九年!西晋数次受挫,凉州一度沦陷!

曹魏时期,不管是曹操、曹彰,还是田豫、秦朗,曹魏都能毫无悬念地迅速击败北方少数民族叛乱!

可见,中原王朝此时对少数民族的战力优势正在急剧衰退!

2、宗王都督引发的内讧隐患。

司马家是靠政变夺权的。他们与地方都督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

一些拥曹的地方势力就不必说了,淮南三叛,打得天翻地覆。

即使是钟会这种司马家的亲信,一旦获得机会,也险些造反!

为了稳固统治,从司马昭时期开始,就把司马家子弟派到一些重要地区出任都督。

这种布局,在司马家篡位之前,是靠谱的。

可是,随着司马炎称帝,这些宗王就成为晋朝中央政府的隐患。

3、士族垄断高官,迅速腐化。

士族的权力,自东汉时期就不断坐大。

在汉末乱局中,袁绍、袁术,甚至马超都是世代公卿,在中央、地方影响力巨大,成为不稳定因素。

曹魏建立后,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于高门士族长期把持中正一职,品评时的高品全部成了高门士族。

由此,九品中正制由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沦为士族垄断高官的工具。

军力衰退、宗王都督、高官阶层固化,哪一样都要命!

因此,司马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这些隐患,才可能赢得长治久安!

可是,司马炎错误地吸取了历史教训,不仅没有控制这些危机,反而给这些危机添油加火,将自己的王朝推向深渊!

司马炎的失误:

1、军事调整上的不合时宜。

司马炎认为:东汉的四分五裂,就在于州牧、刺史权大。

因此,司马炎决定罢州郡兵,实行刺史不领兵,军民分制的政策。

司马炎的总结是到位的,但实施手段却不合时宜。

(1)、削弱了国防力量。

前文提到:秃发树机能之乱时,司马炎数战不利。后来,司马炎依靠马隆临时的募兵取胜。

当时,大臣就说: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

既然“六军既众,州郡兵多”都不镇不住场子,为何却反而要裁撤州郡兵呢?

(2)、助力了胡羌崛起。

由于世兵战力衰落,州郡兵被裁,晋兵不够用。

因此,大晋开始流行起“发奴为兵”、“以羌胡为兵”。

如此,一方面,少数民族承担了繁重的兵役,不满晋朝统治,另一方面,他们原本的军事组织程度进一步提高,萌生了“问鼎中原”之心!

(3)、助力宗王坐大。

司马炎以刺史治政、都督领军。可是,他手下的都督都是宗王,政治地位优越!

同时,由于州郡兵势弱(后来恢复了州郡兵,但力量薄弱),当出现动乱时,连基本的治安都难以维系!

由此,宗王们后来轻易兼任都督、刺史,军政一把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方诸侯!

2、加大宗王在地方上的势力。

司马炎君臣认为:曹魏之所以被夺权,是因为皇权对宗族势力的过分打压。

司马炎一即位,就分封宗室二十七王,并让他们外出担任都督。

277年,司马炎又让诸王就国:

汝南王司马亮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赵王司马伦都督邺城;太原王司马辅都督并州;琅玡王司马伷都督徐州;扶风王司马骏都督雍州。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八王之乱,司马家在一片血雨腥风中走向衰落;

3、优容士族,导致中央统治无力。

司马炎认识到:司马家本就是在大士族的支持上上位的。因此,他们进一步加强了士族的影响力。

这导致了3个恶果:

(1)、高官无能、腐化;

司马家篡位是“和平交接”,他们笼络的大士族,就是曹魏时期的故旧大臣、士家大族。

这些数不清是“官几代”的士族,并没有继承了他们前辈的才具,但在权力斗争上却变本加厉!而优越的生活,更使他们腐化堕落、攀比斗富!

这样一群人担任高官,国家怎么能太平呢?

(2)、继承人问题被绑架。

《晋书》上说,司马炎被贾南风蒙蔽,以为自己的儿子不傻。

您真的相信司马炎连自己嫡子的能力都搞不清楚吗?

其实,司马炎无非是被士族利益绑架了。

司马衷的母亲杨艳、妻子贾南风,都来自当时影响较大的大士族。

同时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当时士族们普遍公认、支持的继承方式。(不管是皇帝,还是士族,都怕后人兄弟不和,没了规矩!)

或许,在司马炎看来:只要有大士族的支持,司马衷能力弱一点也不怕吧!

不过,士族之间本就有利益冲突,再加上外面司马家的强宗,以一个能力弱的天子,如何镇得住场子呢?

(3)、危险人物崛起。

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也融入到了士族圈子中。

以刘渊为例。

司马炎早已经看出刘渊是个危险人物,但却投鼠忌器,不敢加害。

另一方面,刘渊在士族圈子里如鱼得水,既获得了很高的名望,又获得了“造反”的机会!

乱世开启三部曲

终于,司马炎的错误,给乱世拉开了序幕。

1、皇权虚设,中央崩盘。

惠帝无能,他舅舅杨骏和老婆贾南风自然就是一山不容二老了。

贾南风拉司马玮入局,一起干掉了杨骏。

一番操作后,贾南风也扑街了。

司马炎寄予厚望的,能帮他傻儿子看家的杨、贾集体扑街,八王之乱开启了。

2、八王之乱,流民四起,晋室衰微。

(1)、八王之乱的过程不详述,总之,西晋的军队杀得差不多了;

(2)、流民四起。由于战乱,出现了大量流民,由于州郡兵弱小,无力有效管理、安抚;

(3)、内战与民变同时进行,晋朝狼烟四起,一片大乱。

3、西晋灭亡,北方大乱。

内乱进入白热化后,西晋诸王开始借用鲜卑、乌桓、匈奴的势力作战。

匈奴刘渊趁机起兵!

如此,匈奴、羯族等少数民族纷纷趁势而起!

西晋,扑街了!

当年,郭嘉提到:自桓、灵以来,政失于宽。

我认为:政失于宽,也同样是司马炎的错误!

当时,外有少数民族内附(尚未充分融合),内有士族豪强,再加上分散各地的宗王,天下的离心力非常强!

此时,正是需要一个外柔内刚的强力政府!

可是,司马炎却过于宽松。对士族优容,对宗王不加强控制,对少数民族不加安抚;反而通过各种政策强化离心力量,削弱集权力量!

最终,西晋王朝被各种离心力量五马分尸!

此后天下数百年的动乱,司马炎难辞其咎!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历来朝代大一统要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才能达到一统。晋武帝司马炎算是幸运儿,不费一枪一弹就建立了晋朝。是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两代艰苦奋斗建立军功,隐忍伪装掠取政权。司马炎直接从其父司马昭手中接过权力,逼魏主曹奂禅位,建立大晋政权。。。。。。263年,魏也灭蜀,余下东吴晋有绝对优势战胜。司马炎做为开国之君,比较仁慈忧柔,既不杀功臣,也不屠百姓。认为大局已定,贪图享乐,后宫佳丽上万,创造经典羊车临幸。280年灭吴,完成一统。四龙聚会,天下分封。以自家司马氏诸王就藩各地,永镇大晋。司马炎子嗣众多,在继承人决定上大错特错,确定了弱智的次子司马衷为接班人。290年晋惠帝继位,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淫乱朝纲,引发八王之乱。大大削弱了晋王朝势力,各地少数民族首领趁乱而起,建立割局政权。从307年起,到刘宋王朝,前后出现十六国政权。西晋经历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三代四帝五十二年而亡。皇族司马睿317年建立东晋,五胡乱华使中华民族水深火热。晋朝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晋朝朝纲不肃,皇权旁落,天下混乱,司马炎是一代不正三代做乱。历史上大朝代的开国之君,司马炎是没有多大名气和成就感。


刘坤忠120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简而言之,西晋开国时,士族门阀权力就很大,而司马炎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这种趋势得到加强。在无法解决士族垄断的问题的情况下,司马炎大肆分封宗室,希望他们崛起与士族达到新的政治平衡。


然而,司马炎死后,外戚、士族、宗室相互倾轧,平衡被打破,反而加快了内耗的速度,酿成了八王之乱的惨相,这才导致了五胡的趁虚而入。

一、西晋开国的畸形政治局面

我国历史上,王朝开国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白手起家,推翻原有的统治阶层,在帝国的废墟上重建一个新帝国;第二种是借壳上市,利用合法的手续从上一任帝国的手上取得统治权,成为这个帝国的主宰。

第一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取得一个相对团结、清明的政治局面,但劣势是反对的人很多,要成功很难;第二种模式恰恰相反,在获得了权力之后,走个形式相对容易,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如果不做出巨大的改革,那么原来帝国的存在的弊端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帝国的吸血虫越来越多而发展越来越难。

显然,西晋的开国属于第二种模式,最要命的是,西晋的改革阻力是最大的。

在这里,子彧要为司马炎澄清一下,司马炎算不得优秀的帝王,但也不是草包庸才。受禅之后,司马炎执政前期,为了帝国的繁荣,在政治制度、民生经济(比如户调式)、军政、法律(比如《泰始律》)方面也做了不少的改革和创新,希望把帝国带上一个强盛的道路。

然而,西晋帝国改革的阻力,应该是历朝开国最大的,而这个阻力来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日益强大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发源于西汉中后期,在东汉初年已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社会群体了,光武帝时的“度田”没能彻底贯彻,随着东汉帝国的没落,他们有了更加优良的发育土壤。三国枭雄纷纷打压士族,到了曹丕这里,却不得不制定九品官人法来换取他的合法禅位,可见当时世家大族的地位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西晋帝国的皇位由曹魏而来,自然也继承了这些政治遗产。因此一开始,西晋帝国面对的就是极其强大的世家大族们,还有他们能帮助他们合法发展的九品官人法的升迁制度。这种情况温和的政治改革根本不能动摇他们在帝国内部的地位。

其二,两代帝王的正统性不足。如果西晋帝国是依靠军队起家的,倒也可以血腥的方式打压世家大族,然而司马家本来凭借政变上台,势必要争取世家大族的合作;而司马昭、司马炎两代帝王又都有正统上的瑕疵:司马昭的执政地位继承自其兄司马师,且生前曾说要把大位还给司马师后裔;而司马炎却是司马昭嫡子,而当时过继给司马师的兄弟司马攸尚在人间。不仅如此,司马炎、司马昭继承于制度已经向对完善的盘子,司马炎即位多年,都没有与之匹配的名声威望来支撑他做一些激进的改革。

为了增加世家大族的认可,司马氏家族地位的每一次提升,都必然要以给予世家大族一些政治特权为代价。到了司马炎称帝后,世家大族已经隐隐然从皇权之侧挖掉了很大一块蛋糕。

而这两方面的阻力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西晋皇权不振、世家大族权力越来越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当时一些著名的事件中,都显示出了这个趋势,比如王恺与石崇斗富事件、贾充督军西北任命的失败、贾南风太子妃的上位和废黜失败等等。

因此,西晋开国不久就陷入了世家大族权力过大、皇权不振的畸形政治形态。

对于这些问题,司马炎并不是没有看到,也想要解决,比如他对一些寒门官员(比如张华)的任用及宽容,也曾想要改善士族垄断帝国朝堂的现象。

二、司马炎的解决办法

司马炎本来不得不对世家大族采取怀柔的政策,现在为了帝国的平衡,也要采取宽容的政策来对待一些寒门官员,这样司马炎就从一个开国皇帝变成了一个好好先生。司马炎明白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提拔个别寒门官员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司马炎也在积极寻找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那么,司马炎找到的办法是什么呢?

答案是,分封宗王,达到新的政治平衡。

司马炎的分封宗王政策被认为是走了曹魏宗室无力的老路,然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有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是因为大多数世家大族选择了与司马氏合作,曹魏才无力反抗的。而现在世家大族的力量更加强大,那么要对抗他们,也必须分封更加强有力的宗藩来拱卫皇室。

虽然这一政策被后世广泛批评,但这是司马炎觉得能想到又能做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早在泰始元年,司马炎就分封叔祖父(司马孚)、叔父、伯父、兄弟、堂兄弟等27人为宗王。

等到武帝诸子长大后,最迟在太康十年(289年),武帝诸子全部封王。除了即位为帝的惠帝司马衷、早夭并且除国的司马景、司马衹、司马宪、司马该、司马谟、司马恢,加上后来成为晋怀帝的司马炽,在晋武帝司马炎死的时候,武帝一脉大约留下了11个王国。

杨元后生毗陵悼王轨、惠帝、秦献王柬。审美人生城阳怀王景、楚隐王玮、长沙厉王乂。徐才人生城阳殇王宪。匮才人生东海冲王祗。赵才人生始平哀王裕。赵美人生代哀王演。李夫人生淮南忠壮王允、吴孝王晏。庄保林生新都怀王该。陈美人生清河康王遐。诸姬生汝阴哀王谟。程才人生成都王颖。王才人生孝怀帝。杨悼后生渤海殇王恢。余八子不显母氏,并早夭,又无封国及追谥。-《晋书·武帝纪》

虽然历朝皇子们大多封王,但是如此滥觞的王爵也是不多见的。然而,还不止如此,因为武帝还赋予了宗王们诸多特权。

首先,诸王的封邑十分巨大,比如秦王司马柬封邑多达十万户;其次,司马炎将王国分为大国、次国、小国,他们拥有不同数量的护卫军队;最重要的是,司马炎晚年给予了他们专镇地方的权力,比如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这意外着他们可以合法调动当地的驻军。这一点使得诸王的军政权力十分巨大。

为了帝国的传承,在分封及管理王室这件事上,司马炎几乎花了一生的时间。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士族的问题,但也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无脑的政策。

西晋衰落的问题,也并不是一个广封宗室的问题可以说得过去。宗王们最多算一根引线,而真正的火药,司马炎对后事的安排。

三、三方混战

公元290年,55岁的司马炎已经看到了生命的终点,然而他身后的帝国,却远远不能让他放心。

太子司马衷的执政能力有目共睹,想要凭借他来管理好这个帝国一点也不现实,但司马炎还是坚持以司马衷为帝国的继承人。

因此,为了晋帝国能够平稳的过渡到孙子司马遹的手上,司马炎做了三个方面的政治安排。

其一,为司马衷赢得士族的拥护。既然搬不倒士族,那么只能赢得他们的支持。司马炎坚持为司马衷迎娶了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而不是卫瓘温婉贤淑的女儿卫氏,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因为贾氏和他背后士族联盟的政治实力。而后废贾风波中,贾氏的力量和立场得到了证实。

其二,母族杨氏的拥护。司马衷之母是司马炎挚爱的皇后杨艳。杨艳死,司马炎又立其族妹杨芷为皇后。司马炎又以杨芷之父杨骏为车骑将军,宠幸无比。杨氏曾是东汉四世三公的大族,在曹操时代遭到削弱。现在重新提拔他们,司马炎相信,他们一定会感恩戴德,忠心辅佐出自杨氏所生的司马衷。

加上前面的司马氏宗王们,司马炎做了三方安排,分别代表了外戚(杨氏)、士族(贾氏)、宗室(司马诸王)。这其中,杨氏和贾氏的权力来自于司马衷,而诸王又是司马衷的兄弟叔伯,司马炎的政治平衡是,外戚、士族、宗王三方只能辅佐司马衷,同时又相互掣肘,不至于一家独大,司马家的政权也就稳固了。

然而,司马炎失算的不只是杨骏,而贾南风是一个更加疯狂的人。

司马炎死后,杨骏迅速作威作福,既想要把政权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又没有威望和能力镇抚群臣。而皇后贾南风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楚王司马玮扳倒了杨骏。

贾南风在朝政上倒还勉强合格,但对于权力的欲望却使她变得疯狂,先杀了太后杨芷,又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司马家的诸王开始感到了巨大的不安。

终于,在贾南风向太子司马遹下手时,赵王司马伦(司马昭幼弟)下手了。然而,司马伦的才能更加不足以掌控朝政,终于,拥有专镇地方的司马诸王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血腥屠杀。中央政府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最后终于连皇帝也换掉了。

杨骏和贾南风一个比一个疯狂,终于迎来了血腥的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洗空了东晋政府的朝堂。

四、彻底崩塌的华夏

如果说八王之乱洗空了朝堂的话,士族的腐败和清流的流行,则挖空了帝国的中层墙角。

早在司马昭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高压和频繁的朝堂变局,许多士大夫开启了远离朝堂、融入江湖的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清流”,简而言之就是,寄情山水,不问朝政。

而同时,到了晋武帝时期,官吏和士大夫奢靡成性,不理世事。在晋武帝朝曾任三公之位的何曾,面对子弟们的浮华之风,曾生气的说他们早晚会败掉家业,然而他自己同样奢侈腐败,尸位素餐。

面对这样的西晋帝国,终于有人看到了机会,这个人就是匈奴刘渊。早在晋武帝时期,西晋允许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等少数民族大量活跃于长城以内,甚至于长安附近的扶风等郡县。这样,华夏在面对五胡的时候,首先没有了地理的阻挡,其次也深刻了解学习了中原文化。于是,进化后的五胡迅速将掏空了的西晋帝国打翻在地,华夏彻底崩塌了。

总的来说,司马炎为了防备士族势力的继续扩大,广封宗王;又为了保护司马衷的地位,一手安排了贾氏和杨氏组合;同时对五胡内迁没有加以防备和融合。前两个方面掏空了西晋的实力,而后一个安排为晋室安排好了掘墓人。

在始作俑者杨骏的怂恿之下,闻到了血腥气的贾氏、司马诸王、五胡先后发难,西晋终于彻底倒下了。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一品铲史官


其实这一切的根源与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有太大关系,毕竟在这三人生前国家还没有统一。而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就是之后的晋武帝,晋朝的开国皇帝,对此负有重大责任。



汉末黄巾起义以后天下大乱,各地军阀相互争夺最高统治权,最终造成了三分天下。在曹魏政权当中,司马氏参与政权的时间较早,但前期默默无闻。但是到了后期,尤其魏帝曹睿时期,司马懿成为曹魏集团的核心智囊层,并逐渐掌握实权。

司马氏的崛起,其实源自于曹丕打压宗室。当然,这不是司马懿崛起的先天因素,毕竟在高平陵事变当中,司马懿也没有完全控制中央政权皇帝还在曹氏手中。但曹魏宗氏青黄不接已是定局。所以从司马懿开始曹魏的政权就逐渐过渡到司马氏的手中。

在真正掌握大权之后,各地的武装以及中央的部分人依然效忠曹魏,并多次爆发叛乱。淮南叛乱时蜀汉和东吴曾相约进攻,给曹魏带来巨大的外部压力。但此时豪门世族已经掌握了曹魏的核心领导层,这不仅仅是司马一家。所以效忠曹魏的武将即便可以发动叛乱,也于事无补。

司马氏在篡夺曹魏并且初步巩固自己的统治以后。便开启了再一次统一天下的征程,首先被灭掉的是蜀国。当时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道上下离心,而且实力最弱。司马动用20万军队兵分两路由钟会邓艾统领。后主刘禅开城投降,此后的30年里东吴与司马氏隔江相望,形成南北对峙。在这期间司马正式废除曹魏,建立晋国。并最终在公元280年灭掉吴国,重新统一。

原本由乱入治的王朝都是伟大的王朝,不论是秦还是隋,虽然我们对其的缺点抱有一定批判,但总体而言是认可的,但是司马氏所建立的晋国却被后世遗忘。原因并不在于司马氏是通过篡权而得到的最高政权,而是统一以后的晋国反而遭致了华夏民族第二次大规模的入侵。那么为什么统一以后的晋国反而不如魏蜀吴时期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种压制的态势,反而迅速衰落了呢?


公元265年司马炎承袭父王的爵位,最后逼迫魏元帝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定都洛阳,改元泰史。建国以后确实采取了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措施。由于当时晋国是在三个国家基础之上统一的天下,所以各地区的田制不同,司马炎实行有占田制,有互调制,更有占田荫客制以满足各地的实际发展需求,在太康年间也确实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是这更多的是因为息兵止战和土地政策获得小部分成功,基本的政治框架依然没有突破。

同时司马炎在灭掉吴国以后也逐渐怠惰政式奢侈腐化。司马炎在前期属实为民着想,曾经多暴发大水,司马炎毫不犹豫的开放国家粮仓赈济灾民。对于投靠他的敌国将军也采取开放的接纳态度,动用民力治理黄河消除水患。在前期的统治,甚至赢得了民众的爱戴。更在太康三年282年,命将军北征打败鲜卑部落杀敌数万人。安定北疆。但是到了后期不仅荒淫无度,而且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分封诸王占据一方。晋武帝去世以后诸王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

当时司马炎最大的错误还在于对军队的削减。没错,在统一天下以后,除了边疆地区内地确实不会再有军事问题。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军队都必须掌握在国家和皇帝的手中,司马炎到了后期,国家军队削减,但是却允许藩王统兵驻扎各地。在司马炎看来这确实可以巩固皇权。但就实际而言,致使各地藩王坐大而中央无力管控。

他病重以后并没有将国家大事属托给重臣,开国元勋在当时也都已去世,朝臣惶恐不安,无计可施。国丈杨骏又排斥公卿大臣,请自在司马炎左右侍奉,提拔自己心腹。这一情况被司马炎发现以后也并没有做出正确的改变方法,而是召集各地诸王入京共同辅佐王室。这又造成了藩王与中央外戚之间的斗争。最终在晋国内乱之时北方蛮族大举南下,各自拥兵的藩王依然在政治斗争当中无法自拔。国家无力抵抗外来入侵,元嘉草草,最终酿成巨大灾难。


世界史图鉴


公元280年,司马炎出兵伐吴。经过四个多月的征战,吴国投降,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结束。司马炎终结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

此不世之功,非一日可成。司马炎265年接盘,266年称帝,随后十几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休养生息、促进生产,他自己更是节俭克己、勤勉有加......这一切努力,都让晋国实力蒸蒸日上,让统一大业的梦想成为可能。

少年司马炎

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要知道三国争锋多年的前提下,全国经济根本没有进入过休养期,三国都因为战争而推行屯田制,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军事而服务,司马炎的天下是真的为了经济而进行生产。他被称为武帝是因为平定了东吴,古人也认为武功高于文治,不过邹湛把司马炎比作汉文帝,这是因为司马炎的文治水平更高。

三国末期可统计人口有一千六百万,常年战争并没有让三国人口高速恢复。蜀汉忙碌于征讨不能有效收拢大量黑户,人口增长缓慢。刘备得益州时人口已是九十万,蜀汉灭亡时可统计人口仍旧九十多万,即便按照一户五口计算,蜀汉人口也不过一百四十万,数十年间都没恢复人口水平,想一想都觉得可怕。

司马炎统一全国时是一千六百万,泰康三年时可计算人口为二千四百多万,一方面三国时期散落的黑户大多重新登记,另一方是生产稳定恢复的结果,两年之间人口增加八百万,已说明政令推行效果很好,在司马炎执政期间全国人口俨然恢复到四千万以上,泰康盛世可不是乱讲。

晋武帝

司马炎与士族的关系名为君臣,实为合伙人。他对贾充、荀勖等人一再退让,对下臣往往能给予宽容,换做是乱世出身的曹操、刘备、孙权早就把反对者往死里整。治乱当用非常手段,曹操和刘备都提倡禁酒,两人非常反感腐败。孙权与各大家族合作显得有些无奈,后期他利用酷吏打击江东豪族又斗到精英尽丧,可知反腐之艰难,司马炎更没可能解决那样牢固的现状。

司马炎把屯田制改成占田制,给予士族发展庄园经济更多优惠,同时百姓也在屯田制压迫下得到缓解,尽管赋税更高,农民好歹有了自己田地,这大大鼓励了百姓进行生产,是司马炎时代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司马炎的登上帝位,预示着达到了顶峰,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司马炎登上皇位,欣喜不已,每天勤于朝政,也算是圣明,在咸宁五年,派兵伐吴,于次年灭吴,至此统一了全国,然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激励经济、农业等,使西晋也达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史称“泰康之治”。

晋朝开国皇帝

司马炎征服东吴之后,对国家大事心生厌倦,将注意力转向了后宫。

281年,四十六岁的司马炎下诏,挑选孙皓(东吴亡国之君)后宫的美女五千人,充盈自己的后宫。一时之间,司马炎的后宫妃嫔,竟有近万之多。

280年之前的他被称为“不世之贤君”,280年之后则被视为与桓、灵同列。如此转变,不得不令人咋舌。






小庄说历史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继任晋王。同年年底,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晋朝建立,史称之为西晋,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建立西晋之时,并没有统一天下,当年南方的吴国还一直存在。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军队攻灭了吴国,再一次统一了中国。晋朝成为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完成统一的王朝。

西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之后,大家都以为晋朝会成为汉朝之后又一个统一强盛的封建大王朝。可惜的是,西晋的统一强盛并没有维持多久。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曾经一度励精图治,西晋出现了有名的“太康之治”。太康之治期间,西晋的国力大大增加,而且还统一了全国。如果晋武帝和西晋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西晋说不定可以成为下一个汉朝。可惜的是西晋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走向衰败!

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同时也为西晋灭亡买下了伏笔。

司马炎登基之初,尚且有一些贤君明主的气质。但是西晋统一之后,司马炎认为大敌已除,自己也建立功业,开始享乐。晋武帝后期,朝廷之上贪腐、腐化之风已经盛行。王恺和石崇公开斗富,一个用糖水洗锅,一个用蜡烛烧;一个用丝绸铺地四十里,一个用丝绸铺地五十里。晋武帝不仅不制止,反而私底下资助王恺。晋武帝参与斗富,更是引领了朝堂之上奢靡之风。西晋朝堂之上到处弥漫着奢侈、糜烂的风气。这种风气逐渐腐蚀了西晋的政治根基,西晋建立之初的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至此全部被消耗殆尽。

司马炎本人也失去了此前积极进取的状态,开始变得享乐、贪婪、挥霍。司马炎更是将好色发展到了极致。史称:

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同姓诸侯王实力过于强大。

司马氏的权力来源于曹魏。司马氏之所以能够专权,和曹魏宗室实力不强有一定关系。魏晋时期,士族的力量已经开始壮大。司马氏能够夺权成功,靠的也是士族的力量。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吸取了曹魏宗室力量过于薄弱的教训,同时为了对抗士族力量,有意识地加强同姓司马氏诸侯王的权力。

司马炎增强诸侯王的力量之后,又削减地方郡县的力量。史称:

“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同姓诸侯王的实力增强,地方郡县力量较弱,两厢一对比诸侯王的实力更加增强。诸侯王掌握重兵,逐渐成为地方的实力派,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正是由于同姓诸侯王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至于威胁到了中央权力,所以后来才出现了八王之乱。

魏晋时期,士族的力量逐渐壮大。

司马氏和士族联合起来,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氏取代了曹氏,士族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司马氏本身也属于士族,司马氏和士族之间既有合作关系,也有对抗关系。司马氏希望将所有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士族则希望分割权力。西晋时期的士族力量已经成为影响朝局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司马氏皇权的重要力量。士族力量不仅影响了西晋的朝局,还影响到了此后东晋和南朝的政局。东晋的建立依靠的是士族,但是士族也将东晋彻底架空。

司马炎没有选对储君。

司马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立司马衷为皇太子。司马衷虽是嫡长子,却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司马衷不仅不适合做皇帝,甚至做一个正常人都有问题。司马炎虽然也曾经怀疑司马衷的能力,但还是被其他势力左右,最后也没能改立太子。司马衷当上皇帝之后,不仅不能治理国家,还特别惧怕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不仅相貌丑陋,而且是一个嫉妒心非常强的女人。司马衷当上皇帝之后,贾南风掌握了朝廷大全。贾南风在朝廷中排除异己,独掌大权。大权在握的贾南风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朝局更加昏暗。由于贾南风胡作非为,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贾南风也将西晋根基大大消耗。

气候变冷,少数民族内迁。

根据气象学家分析,4—5世纪期间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冷。由于当时寒冷的气候,在整个亚欧大陆都出现了游牧民族南下的现象。欧洲出现了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断南迁。西晋统治者对游牧民族南迁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最终导致大量游牧民族南下。两晋时期,我国出现了著名的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利用西晋内耗的机会,不断南下。最终南下的匈奴贵族灭亡了西晋,成为西晋王朝的掘墓人。

其他原因。

此外,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秦朝王朝统一之后,仅仅维持了十四年;隋朝完成统一之后,仅仅维持了维持了二十九年;元朝完成统一之后,维持了八十九年;西晋完成统一之后,维持了三十六年。四个完成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寿命都不特别长。反倒是后继王朝的国祚相对较长。完成统一的王朝也要承担被统一地区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被统一地区的老百姓对新王朝的认同感也有一个过程。西晋从建立到统一,实际上灭亡了魏蜀吴三国,也承担三国遗留的一些问题,造成自己的政治负担。

西晋完成统一之后,并没有出现盛世,也没有出现另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西晋的国祚也就是区区五十一年,完成统一的时间三十六年。西晋灭亡之后,国家再一次陷入混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西晋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存在感非常低的一个统一王朝。


依稀说史


西晋的迅速衰落,“功”归于司马炎的佛系治国,把老子的无为而治发挥到了极致,把曹魏留下来的一手好牌打成了炸胡。

西晋的建立,靠的是司马懿父子三人一路屠杀而奠定起来的,司马炎接手的时候,西蜀已亡,曹魏已败,东吴已衰,晋势已稳,因此司马炎统建立晋朝至统一全国,基本上都是水到渠成,他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因此司马炎从个人能力上来看,比起其他王朝的开国之君综合能力差很多。

曹魏时期,经历了曹操开疆,曹丕治理,曹睿继治,中原王朝完全扭转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状况,人口、经济、文化等全面恢复,虽然曹魏政权被司马氏篡夺,反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下一阶段肯定将进入盛世。

这样的一手好牌,看看司马炎是如何治理的,他不像其他王朝开国之君,要求勤俭节约,做到励精图治,他是骄奢淫逸,怠惰政事,他自认为总结了曹魏失权的原因,居然实行了早已淘汰落后的“分封制”,大势封王。并且在宫廷滑稽的创造出“羊车巡幸”这样荒唐的事情,上行下效,官场浮夸成风,贪污腐化,民间提倡所谓的“魏晋风骨”,争相斗富,流行嗑药。在选定继承人问题上,也是尽显其脑残的特点,选了个傻子当皇帝。从279年统一全国,到291年八王之乱,仅仅十一年就天下大乱了,直接造成了往后300年的更大更惨的天下大乱。

晋朝名臣刘刘毅评价司马炎:“堪比桓灵!”,并补充道“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由此说来,还是不如桓灵。”。

充分说明了司马炎的昏庸,这样的昏君当道,西晋能不迅速衰落吗?


曹老师xixi


西晋王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三国割据的局面,使中华大地走向了一统,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对司马家族给予肯定,但是西晋王朝却并没有长治久安,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从司马炎建国到西晋灭亡,仅仅存世51年,50年的光景对于一个人而言已经很漫长了,可对于一个王朝来讲却非常短暂。

西晋王朝的历史同样也有其隐晦而不愿被提起的地方,西晋灭亡后随即进入了一个“乱世”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也称这段灰暗的的日子为“五胡乱华”时期,那么为什么司马炎刚刚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区区几十年光景就迅速衰落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西晋开国实行“分封制”,这是大一统王朝的巨大隐患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他是第一个建立封建“大一统”王朝的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用来加强中央集权,他设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等等,他的这些措施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他“废分封,行郡县”改变了国家曾经的割据局面,为后世“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自从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后,但凡实行“分封制”的王朝都会在时间的推移下,饱受这种制度的伤害,西汉开国刘邦大肆分封宗室为诸侯王,结果就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才逐步将这个隐患解除。

这“前车之鉴”都在西晋前面摆着,可是西晋王朝却没有吸取经验,司马家族建立西晋王朝后,施行“分封制”的本质其实和汉高祖刘邦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拱卫皇室,但是相对于西汉时期的分封,在西晋时期有略有不同,西汉初期的封国都是享有高度自治权的,俨然是独立的体系,而西晋时期司马家族的诸王不但拥有自己的领地、军队、官员,大多还可以在西晋中央部门任职,或居高位,或镇守一方,所以说西晋的诸王关系很乱,这就容易造成很大的隐患,本来是为了加强皇室而实行分封,却最终成为了最大的隐患。

西晋立国后仅晋武帝司马炎就一共分封了57为诸侯王和500多位公侯,这场分封在根本上是于封建王朝大一统思想背道而驰的,所以必然会导致失败,最终也成为了西晋王朝衰败的“导火索”。

西晋王朝建立“分封制”其实也是基于司马家族对于曹魏政权覆亡的一个总结,司马家族认为曹魏政权宗室力量薄弱,所以为了拱卫皇室,就实行宗室分封,可是既然分封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分封”理解成“分裂的前兆”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封国以自己的领地为基础,诸侯王和公侯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军政大权,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独立,力量壮大,终究会成为威胁皇权的一方割据,而成为割据与中央形成对抗之后,中央便不好控制局面,从而放松对封国的管理,甚至失去统治权,再当“利益分配不均”之后,便会产生动乱,每个封国都会因为实力的壮大而觊觎一些新的企图,最终西晋皇室会“自食其果”,为“分封制”的恶果买单。

二、旧势力更迭王朝,没有对前朝进行翻云覆雨的更迭,就注定会衰落

西晋王朝的建立其实就是司马家族和曹魏家族旧势力政治斗争的结果,我们可以细想,中国大一统时期的封建王朝,时间长远的都是经历过底层人民大规模的反抗过程,比如推翻暴秦、元末大起义,甚至说明朝的灭亡也是源于农民起义,只不过满洲人捡了个大便宜罢了。

没有经历大起义的王朝更迭,就相当于没有给新的社会换血,因为无论谁坐天下,底层的老百姓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现状,所以社会矛盾没有解决,就注定还会衰落。

三、西晋王朝继承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导致了门阀士族势力过于强大,而滋生腐败,奢靡之风严重

曹魏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发展的,但是这项制度却将很多人拒之门外,司马家族本身就出身高贵,所以他们在取得天下之后必然要获得门阀士族的支持,而继续施行“九品中正制”就是获得支持最好的办法。

以血统、出身决定选官的制度,注定圈子范围太小,而选来选去都是这些人,这就使得门阀士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天下官员大部分都出自士族阶级,本身就自身条件优良的士族子弟虽然存在一部分贤良之士,但是大部分都是奢靡自在之人,所以西晋官场的风气也尽是奢靡之风。

当然如果奢靡之风是可以禁止改善的,这就需要当权者做好榜样,可是西晋的统治者们却不励精图治,反而自己带头沉迷奢侈享乐的生活,而带来的后果就是“上行下效”,到了西晋后期,全国上下奢靡之风弥漫,道德纲纪败坏。

总结:

任何一个王朝的覆亡都不会是一个原因而造成的,西晋也是如此,“分封制”的行为不符合历史潮流,是逆行而为,所以必然会种下祸根。

而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势力过于强大,而负责选官的人到了后期都会因个人喜好而大搞任人唯亲的行为,这种只看出身不论德才的选官制度终将会将这个本已经腐烂透顶的王朝推入火坑。

奢侈糜烂之风在西晋愈演愈烈,底层老百姓就是他们最大的买单者,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也会成为矛盾的爆发点。

而西晋时期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也终将是这个王朝灭亡的加速器。



鸿涵先生


世人都认为西晋衰落和灭亡的原因,是“八王之乱”和之后的“五胡乱华”。但这两个事件,都只是西晋衰落和灭亡的直接因素,不是根本原因,西晋的衰落和灭亡关键还是西晋王朝本身。

门阀制度的影响制约

东汉末年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门阀制度,是曹魏也是西晋政权最大的弊端和隐患。各个地方的门阀世族,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利益集团,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不但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同时还通过手中的政治资源,大量兼并和侵占土地,从而掌握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社会影响力地巨大,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皇权的安全。

与门阀士族制度相配套的“九品中正”选人用人的制度,给门阀士族子弟升迁大开绿灯,将广大寒门子弟晋升进入朝堂为国家服务的道路完全堵死,完全没有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国家管理的人才凋零匮乏,没有活力和生机,暮气沉沉,很难开创一个新王朝的新气象。

分封制度的重大失误

西晋王朝是曹魏的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晋,建都洛阳。所以,西晋建立在曹魏政权之上,全盘接收曹魏所有政权组织结构,曹魏政权原有的种种政治弊端和政治隐患都遗留了下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门阀制度。作为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非常担心其他的世家大族觊觎皇位,像他篡魏那样篡晋自立,夺取西晋的皇位。

于是司马炎以昏招治弊政,想到和采取的办法就是,大肆分封皇室成员,将国家的军队和经济尽可以地掌握在司马氏皇室自己人手中,以此来削弱门阀世族的势力以及对皇权的威胁。司马炎在篡位之初就大肆分封诸侯王,一共分封了十七个藩王,并且给予诸侯王前所未有的权力,允许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自行任命官吏,不需要通过朝廷;允许诸侯建立自己的军队。这样以来,各个诸侯国完全掌控自己国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拥有自己的军队,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中央政权对诸侯国的控制力严重弱化,这一失误成为后来“八王之乱”王室操戈最根本的原因。

开拓进取精神的缺乏

西晋王朝是篡魏而来,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和政权的动荡。平稳的权力交替,也意味着腐朽落后思想和行为的继承。因此,西晋王朝从开国之初,就没有改朝换代的新气象、新作为,从皇帝到大臣,都没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奢靡腐败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皇帝司马炎醉心于犬马声色,大肆扩充后宫,宫中妃嫔的人数一度达到一万余人,司马炎每天晚上乘坐羊车,任由羊车将其拉到哪个妃嫔居住的宫殿,就选择宠幸哪个妃嫔。二是大臣奢靡成风。朝中大臣以奢靡为荣,以比富斗富为时尚,在全社会形成了严重的奢靡之风。著名的事件就是“王石斗富”的历史典故,同是皇亲国戚羊琇、王恺、石崇等人斗富逞能,王恺用蚕丝作道路的帐幕,石崇就用锦缎作屏幕;王恺拿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向石崇炫耀,石崇就拿出四尺高的珊瑚树回敬。朝廷以及全国上层阶级奢靡成风,消磨斗志、败坏朝纲、引发腐败,加重百姓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朝堂朋党盛行的现实危害

朋党,就是少数朝中大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利益集团,然后党同伐异,心中只有小集团的利益得失,没有国家的整体利益。西晋的朋党,在司马炎还没篡魏自立之前就开始形成,早期是侍中、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与荀凯、荀勖、冯紞相互结为朋党,朝中许多官员依附,党派众多庞杂。后期是皇后杨艳的父亲杨骏及其弟杨珧、杨济当权,结为一体,互相利用,排斥打击忠臣和贤臣。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作为皇帝的司马炎对朝中的朋党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最终导致愈演愈烈,为之后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皇帝智力不全引发皇位之争

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时,缺乏了应有的胸怀和胆识,最终选择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儿子司马衷继承皇位,即西晋惠帝。皇位,从来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人人垂涎。如果坐在皇位上的人能力很强,则人人心服,万民归心,天下太平;如果坐在皇位上的人能力平平,甚至像晋惠帝司马衷这样的智力不健全者,比一个普通人的智商和能力都不如,那么自然就会让一帮不安本分的人,感觉有机可乘,蠢蠢欲动。这就是西晋王朝“皇后贾南风乱政”和“八王之乱”皇室成员互相征伐杀戮的根源所在。司马衷智力有问题,史书上有两个事例记载可以证明:一个是青蛙为谁而鸣。司马衷在皇家林园中散步,听到池塘里不时地传来青蛙“咕呱咕呱”的叫声,郑重其事地问随从,这青蛙这么辛苦地叫唱,到底是为公家叫还是为私人叫呢? 另一个是何不食肉糜?国家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老百姓,地方官员上报给朝廷,皇帝司马衷一脸的不解,问官员百姓饿肚子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惠帝纪》云: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


正是由于以上五个方面的原因,西晋王朝的皇位才传至第二代,就发生了“八王之乱”的惨剧,皇室诸王轮番上演争夺皇位大战,皇家血流成河,皇室成员自相残杀,将西晋王朝的实力耗尽、元气伤尽,自毁长城,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敞开大门,“五胡乱华”最终将西晋王朝彻底葬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