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他,将孔孟儒学列为伪道学,提出了“民本论”思想

前几天在悟空问答上看到了一个问题——“怎么看待有人说,明朝是个无名将、无名相、无名士的三无朝代?”开始时还很奇怪,这话是谁说的,然后在网络上查询了下,发现是娱乐圈某大咖在其“脱口秀的节目”中说的。也无意冒犯他人,因此就顺手写了一篇问答提交了,没想到获得了个小小的青云问答奖励。

今天也不是为了反驳、或是冒犯他人,只是想介绍明后期的一个名士。一个自喻为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分子”。可以说他的存在,是中土历史两千多年历史里,尤其是汉代“独尊儒学”后,为数不多的敢如此质疑孔孟传统儒学的人物,他的思想理论,已经完全是接近了近代各种解放性质的思想了。

以前读网文,会有些文章提及到明代后期已经出现“虚君”思想,将孔孟儒学列为伪道学,反对空谈主义、提倡实用主义的思想,“民本论”思想,以及推崇婚姻自由、全面解放女性、宗教自由等等的思想,其实就是本文所介绍之主人公提出的。

他就是李贽,明后期的“现代朋克人物”,明代“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明代的他,将孔孟儒学列为伪道学,提出了“民本论”思想

少年读书时,就已经出现“离经叛道”的行为了,写了篇文章《老农老圃论》,将孔子与樊迟对答中,将种田之人视为小人的行为,大大挖苦了一番。

后来到了26岁时,实在顶不住老父亲的劝导,去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亲朋好友、师生们都来祝贺,他倒好,直接来了句特拽的话“此直戏尔!以往那些考中的人不过都是善于剽窃他人罢了。就是主考官自己也不一定理解孔夫子的学说”。怼得当场所有儒家子弟们,目瞪口呆。

最为关键是后来,他辞官不做了,跑到麻城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后,写了几本书,起名叫《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书名呢?

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的原话的意思是,他的书,世人所不能容,恨不得焚之。所有要么被焚了,要么只能藏于后世,等到合适之时才能从见天日。大有“我见诸生皆傻帽,料诸生见我应如是”


明代的他,将孔孟儒学列为伪道学,提出了“民本论”思想

他书中,蕴含了许多现代才有的人生、政治、管理等等的哲理,如:

人犹水也,豪杰犹巨鱼也。欲求巨鱼,必须异水;欲求豪杰,必须异人。此的然之理也”(《焚书 卷一》)——人好比是水,豪杰好比是大鱼。想要得到大鱼,必须到不平常的水中去;想要得到豪杰,也必须到不平常的人中去。这不就是上世纪80-90年代,那些职场老师们给老板们的建议么?别老是内部招聘,要到外面、到学校去,才能找到好的人才。

还有“人各有心,不能皆合。喜者自喜,不喜者自然不喜,欲览者览,欲毁者毁,各不相碍”,直译过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何必强求他人喜爱呢”,后来明末清初的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直接采用了这段话,成就了“人各有心,心各有见”,流传至今。

另外他还极力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认为孔孟之学,只不过是后人吹捧出来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如: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别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有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前遗后,随其所见,笔之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蔽也……】

李贽的这番话,怎么看都像是三百年后那些批评儒学的公知们批判传统儒学说的话,“不过是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但他又与弃医学文的鲁迅一样,并不是全面否定儒学,而是否定人们的盲目崇拜和迷信。

明代的他,将孔孟儒学列为伪道学,提出了“民本论”思想

李贽认为,道不应该是程朱理学所提倡的,道应该是在人间,而非高高在上。即“吃喝拉撒,人之常情”(原文: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的物质需求,是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是自然的属性,是世间种种自然所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于西汉的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当时的中土虽已前脚步入了“独尊儒学”时代,可百家还未衰退。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仿佛间中土的思想中”利“已经被剔除了出去,但千年后的明代,先是明初的邱濬,先提出“食货者,国之根本”(市场经济决定了国家基础),再到明后期的王明阳的弟子李贽,提出了“人皆有私”。完全否定程朱理学提倡的“圣人无私欲”,反而更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另外李贽在讲学时,经常有女子到课堂旁听,因此有人就说“女子见识短,难以学道。结果李贽直接怼了上去——男子所谓的见识长,是因生活范围广;女子见识短,是因生活所束缚,并不存在男子之见必然长,女子所见必然短

随后就全面放开课堂,向全社会公开“女子可为学”。一时间每当他讲课之时,许多女子纷纷而至。后来他还给男、女学生们解释了什么叫做自由的爱情——“情爱之中兼有妇行妇功好言好德,更令人思念耳”、“不必矫情,不必违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真心而动,是为真佛”。若是伏尔泰同生一时代,估计会与李贽共醉、共勉。

明代的他,将孔孟儒学列为伪道学,提出了“民本论”思想

他还提倡自然美,“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焚书·读律肤说》)。也不知道当代的娱乐圈是怎么提倡音乐的,但是那位评价“明代是三无产品”的音乐人,年轻时所作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无悔》好自然,真的发乎于情,听者从心……

可以说李贽是明晚期的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只是由于这幅药太过猛烈了,就如同西方反对教会的人要被烧死一样,李贽成为了中土思想斗争中的祭品。很快儒学中的程朱理学派们反击了,诬陷其并囚禁了起来,七十六岁的他自刎死于狱中。

正如他所述的,他的书、他的言论太过超前了,肯定会被焚的。顾宪成、高攀龙等理学派,奏请了朝廷,将他的书焚了。当然李贽在取书名时,最后《藏书》、《续藏书》,已经表明了李贽早已经将他的理论藏好了,所以明、清两朝,不断将他的书焚毁,民间却复印、翻印不断,屡禁不止。

只是李贽他虽然想到了“人皆有私”,却没想到理学派如此“无耻”。为了能对抗李贽的“全新明阳心学”,顾宪成、高攀龙干脆在江南组建了新的书院——东林书院,提倡“返璞归真”,返回到朱子学说之中。当然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并没有全盘否定王明阳的学说。最终在东林党的作用之下,更为专注朱子学说并融合了部分明阳学说的“实学”在清代发扬光大,成为了后世林则徐、曾国藩等人崇尚的“致世经学”。


明代的他,将孔孟儒学列为伪道学,提出了“民本论”思想

对了,现代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的,是李贽先提出来的,而且现代推崇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间的爱情,也是李贽先提出来的。在此之前的儒学一直都是批判始皇帝、否定卓文君。


图片均来源网络

本文无意冒犯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