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增量、留存在產品運營中是如何定義的,看完恍然大悟

在產品運營的過程中,經常性的讓數據或者技術給查一些數據,產品也會給技術要一些數據,數據其實是同一套,技術搞出來的數據產品和運營都不滿意,即使是同一套數據,產品和運營都有自己解讀方式,最後搞的大家都很頭疼。

有些人解讀數據就是數據,數據不給業務進行任何的支撐,或者領導問起一些業務指標的時候,自己並不能對答如流,明明數據已經看完,但是自己就是回答不了。

其實根本問題是內部沒有一套數據體系,導致技術搞出的數據不滿意,或者產品和運營解讀按照自己的經驗解讀,導致數據的誤差。

不能夠回答領導的問題,大多數還是因為自己不能夠把用戶數據、行為數據轉換成業務數據。


存量、增量、留存在產品運營中是如何定義的,看完恍然大悟

這篇文章主要基於常見的數據類型進行總結,方便公司內部形成數據體系,消除數據提取或者解讀的誤差,同時也方便自己把用戶數據和行為數據轉化成業務數據,對老闆的提問對答如流。

常見的數據可以分為三大類:用戶數據、行為數據和業務數據。用戶數據一般包含存量、增量、留存和來源;行為數據一般包含PV、UV、訪問深度、轉化率、時長、跳出率;業務數據一般包含總量:GMV、播放總時長、閱讀總時長等;人均:ARPU、ARPPU、人均播放時長、人均閱讀時長;人數:付費人數、觀看人數、閱讀人數;其他:付費率,觀看率,閱讀率等等。

業務數據根據自己的業務不同,提取的指標不相等,只要表述出來自己的業務指標即可。

其實這是系列文章,產品運營中的常見的數據指標是如何定義的,這篇文章為(上),這篇文章主要從用戶數據的存量、增量、留存和渠道質量衡量四個方面來講述。

一.用戶數據

1.1.存量

存量的數據一般用DAU(Daily Active User)或者MAU(monthly active users)來統計,通常所講的日活和越活,還有一些常見的其他指標pcu、dnu、wau、acu等。

在定義DAU和MAU的時候都是按照關鍵的用戶自發行為來定義,也就是active,在不同的業務中這個active的指標是不同的。

這裡強調一下,一定是用戶自發的行為來定義的。常見的有登陸、發起請求、閱讀一篇文章、觀看一個視頻,更有甚至用下單當以active,無論哪種都可以,只要是用戶自發的行為即可。某些人會把推送接收的push來定義成日活用戶,這種定義一般是沒有意義,因為他不是用戶自發的行為。

DAU的計算方式一般不容易出錯,計算當天的數據即可,如果是跨時區的全球業務,定義指標一般用24小時來代替day的概念。

MAU的計算方式有些會產生誤區,註冊用戶10W,DAU為3K,計算MAU為3K*30=9W,這種計算方式沒有是錯誤的,正確的計算方式是這一個月的日活用戶相加並去重,同理WAU的計算方式也一致,切記所有累計活躍用戶一定要去重。

1.2.增量

增量用戶是指在某一時間段內新增的用戶,新增的爭論一般會存在於新增的指標,也就是新增註冊用戶還是新增設備數。

一般情況下,如果自己沒有賬號體系,那麼也只能認新增的設備數;如果有賬號體系,用戶不登錄對業務沒有幫助,則人賬號,如果有幫助則人設備數。

長時間不登錄的用戶重新不能按照新增計算,只能按照喚醒用戶計算。

這個一般用於內部新增,對於外部的渠道新增恐怕還有另外一種算法,最好跟渠道確定一下新增的指標,不然後期扯皮非常嚴重。

在渠道眼裡,下載了就算新增,無論這個用戶有沒有安裝,還是安裝之後就刪除了,所以前期一定要和渠道定義好指標,不然渠道的商務真的能煩死。

如果你公司足夠有錢,可以把新增定義到註冊,如果你們就偶爾找一下渠道,還扣扣索索,那就等著渠道定製的新增吧。

1.3、留存

留存的數據一般用X日留存來計算,大多數情況下用7日留存來看產品在用戶的接受度,或者渠道的質量。

在某些產品中還會引入首日留存的概念,其實首日留存和次日留存是同等的概念,在首日留存中,開始的日期從day0日開始計算,次日留存中開始日期以day1開始計算。

首日留存適用於有明顯週期性的產品,比如最近我接觸的程序員產品,大多數時候只是週一到週五使用,週六週日的產品使用率特別低,這個時候就特別適合引入首日留存的這一套計算流程。

這樣做的好處,第一天為day0,第7天其實為day7,也就是8天,在星期的維度上為同一天。


存量、增量、留存在產品運營中是如何定義的,看完恍然大悟

排除了這種在一週內有明顯起伏波動的產品,不同周几上面產生的影響。

第X日的計算留存方式,只要按照X日/首日*100%即可,這種一般用於衡量渠道質量。

X日內留存的計算方式,(第二天+……+第X天)去重/首日*100%,這種一般用於衡量產品喜愛度。

無論用首日留存計算還是次日留存計算,只要內部形成統一和渠道方形成統一,講明白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