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一)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一)


即头顶部。头顶骨(颅盖) 解剖学上的顶骨。指头部覆盖包围着脑髓的骨骼部份,简称头颅。主要由左右顶骨和额骨的一部份、枕骨的一部份构成。

囟(囟门)

位于头顶部的前方正中,相当于额骨与左、右顶骨的联结处。婴幼 儿因顶骨尚未完全长成合缝,囟门未闭,所以在此处可以用手触到 血管的跳动。

额颅(额)

又叫“颡”(音嗓),指颜面上部,头发边缘以下,两眉以上的部 份。

发隙

即头皮上生长头发的边缘部。其中在额部上方的头发边缘叫“前发际”, 在项(后头)部上方的头发边缘叫“后发际”。

额角(头角)

即前发际在左、右两端弯曲下垂所呈的角度。

曲周(曲隅)

位于额角外下方,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份。

兑发(锐发)

在头发的曲周部向下方伸延的部份,相当耳的前方,俗称鬓边。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一)

枕骨(玉枕骨)

同解剖学上的枕骨,位于头顶部的后方,头颅骨的后下方。

完骨

指耳廓后面隆起的骨,即解剖学上的颞骨乳突的部份。穴位名。位于颞骨乳突尖端的后方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

庭(天庭)

位于额部的中央,望诊时常作为诊察头面部疾病的部位。

指面部的前面正中部份。指左、右眉目之间的部位。指额部的中央部份。

阙(阙中、印堂)

即鼻根部上两眉毛之间的部位。古人认为望诊这个部位可以作为诊察肺部疾病的参考。

阙上

指阙中稍上方的部位,相当于天庭部的下方。古人认为望诊阙上可以作为 诊察咽喉病症的参考。

山根(王宫)

又称“頞”(音饿),“下极”。位于左、右侧目内眦的中间。古人认为望诊此处以诊察心病的参考。

俗称下巴或下巴壳。指由承浆以下至下颔骨下缘的部位。

太阳

即“颞颥”穴位名,部位在眉稜骨梢和外眼角中点向约一横指处。 系经外奇穴。

颞颥(鬓骨,太阳)

位于眼眶(眉稜骨)的外后方,颧骨弓上方的部位。

颧骨

位于眼的外下方,在颜面部隆起的部份,即解剖学上的颧骨骨。

巨分

指由鼻其外缘向口角外侧伸延的皮肤皱纹沟(所谓:口旁大纹处,即鼻翼沟)。古人认为望诊此处可以作为诊察股部内侧疾病的参考。

腮,又称顑,位于口部的外方,颊部的前方,颐部的上方。相当于口腔粘膜的外壁。

位于颏(音孩)部的外上方,口角的外下方,腮部下方的部位

在耳的前方,额骨外方的部份。

在颊部的后方,耳根前方的部份叫做蕃。

颊车

又名“下牙床”,“牙床“,即解剖学上的下颔股。穴位名。位于下颔骨角的前上方,属足阳明胃经。

指下颔骨(颊车)相当于耳下的一部份。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一)

白睛(白眼、气轮)

即眼球呈白色的部份。相当于眼的球结膜和巩膜部份。

黑精(黑眼、风轮)

即眼球外观呈黑色的部份,相当解剖学上的角膜部份。

黄仁(睛帝)

即眼球角膜后方的虹膜,也属于“风轮”的份。

瞳神(瞳子、水轮、瞳仁)

相当于解剖学上的瞳孔部位,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组织的合称。

内眦

又叫“大眦”,即内眼角。指上、下眼睑在鼻侧连结的部位。

外眦

又啡“锐眦”,即外眼角。指上,下眼睑在颞侧连结的部位。

血轮

指眼的内眦和外眦的合称。

泪窍(泪堂)

位于内眦部,在上、下眼脸内方各有一小孔处,为排泄 眼泪的通道。

目眶骨(目眶)

眼窝四周围的骨骼。其中在眼窝上方的又称眉稜骨。在眼窝下 方的又称“[出页]骨”。 ◎(按:[出页]为一个字)

眉稜骨

指眼眶上缘的骨,相当于解剖学上的额骨构成眼眶的部份。

[出页]骨([出页])

指眼眶下缘的骨,相当于解剖学上的上颔骨和颧骨构成眼眶的部份。

睫(睫毛)

即上、下眼脸边缘的细毛,有防止灰尘和强烈光线侵目的作用。

目弦(眼弦,目纲)

即上,下眼睑的边缘部,此处着生睫毛。又叫做“目上纲 ”及“目下纲”,或“目上弦”及“目下弦”。

胞睑(目胞,眠胞、目裹,目窠,肉轮)

即上,下眼睑(俗称眼皮)。又分别叫做“目上胞”及“目下胞”。此外也有将上眼睑叫做“胞”,下眼睑叫 “胞”的。

约束

即眼睑(眼胞)。相当现代所说的括约肌。如肛门括约肌,眼轮匝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