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细品「上」


了解《道德经》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它的作者、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书里的智慧精要。也就是:其人、其书、其道。

其人:首先是老子的职业背景。他曾是个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因为掌管天下图书和前朝、本朝的档案,老子比常人知识渊博且见多识广。

其次是本书的写作背景。相传周朝不断衰落,老子打算出关隐居,却被函谷关总兵扣留。说是要让老子留下“道”的思想,才让他过关。于是,便有了这本著作。

其书:这本书最初既无书名,也无分章,所以就将“老子”加了书名号,名为《老子》。后来,它才名为《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

其道:本书原是老子写给特定对象的。包括三类人:士、王、圣。所谓士,即基层领导者;王,即地方行政长官;圣,即好的领导者。可以说它是一本领导学经典。但其智慧和思想,在当代不仅可应用于管理,还适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于个人修养领域。

《道德经》细品「上」

一、世界的本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

《道德经》细品「上」


译文

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作“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作“有”。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作“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理解《道德经》有两扇门,其中一扇就是第一章。本章解读了世界的本源,提出了“有和无”这对重要的范畴。而其核心是“无”字。

平日里我们大都只注意有形的东西,比如财富;但往往忽略了无形东西的力量,比如精神、信仰。

一开始,老子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全面的,讲出来就片面了,得用形象来理解它。“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语言和逻辑有其局限性,若用它们来讲道,道也将变得局限。

《道德经》细品「上」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混沌一片,没法定义。所以,我们把它叫作无。待到天地成形,能看得清楚了,叫作有,我们把它称为万物的母亲,即“有,名万物之母”。

万事万物出现后,我们要以正确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这便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每个事物都有“有”和“无”两面,两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所以,观察事物,一方面,要从无的角度观察它的妙处;另一方面,要从有的角度观察它的边界。比如舞蹈,肢体上的动作是有形的,但其传达出鼓舞生命的力量,却是无形且巨大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和无是事物都具有的两面,只不过有的我们把它叫作“有”,有的我们把它叫作“无”。这就像一个杯子,“有”的部分是它的外表,“无”就是它中间空的部分。如果没有空的部分,那便不是杯子了。

当我们能看到一个事物有和无的两面时,我们就达到了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水平,叫做玄。这即是“同谓之玄”。

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告诉我们:去掉“有”的部分,如果能看到更根本性的“无”的作用,就领略了“众妙之门”。比如,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道德经》细品「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