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文|溫粥暖酒立黃昏

《鏡花緣》是清代小說家李汝珍的代表作品,是一部以寄託理想諷喻現實的小說。一部與《西遊記》、《封神榜》、《聊齋志異》齊名的帶有濃厚神話色彩的古典長篇小說。

作者李汝珍用多種創作手法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帶有奇幻色彩的世界。在這個奇幻的世界中隱藏著作者對天命、科舉、女性的觀點和看法,本文將從這三個角度進行解讀與分析以及產生這些觀點的原因。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之為能 “與萬寶全書相鄰比”的奇書。國外學者也致力於此書的研究,蘇聯女漢學家費施曼說該書是“熔幻想小說、歷史小說、諷刺小說和遊記小說於一爐的傑作。”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鏡花緣》是繼《紅樓夢》之後出現的一部優秀的古典小說,大約成書於1820年,是李汝珍花費了近三十年的心血創作出來。

故事發生的背景不是作者生活的清朝,而是設置於唐朝武則天的統治時期。作者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神話融入創作之中。

借用王母壽辰,嫦娥和百花仙子的賭約為緣由,百花仙子輸了賭約自願下界經受歷練,眾花仙子也甘願受罰。李汝珍因此為我們描寫了一個虛幻的海外世界,以及在那個世界中發生的種種事件,借用虛幻的世界來反應當時的清朝社會現實。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全書的線索簡單而且明晰,共有一百章。前五十章為我們講述百花仙子輸了賭,甘願再入輪迴,脫胎於唐敖家中。主人公唐敖科舉落榜,失意落寞,眼看功名無望,在仙人的託夢中讓他尋訪百花,事成之後便可以位列仙班。

途中剛好遇到妻舅林之洋,一同出海,在船工多九公的幫助下,出遊海外四十多個國家,並在途中解救百花托生之人,後來進入蓬萊仙島。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花神之首的百花仙子下凡託生的唐敖之女唐小山,因思念父親,不顧艱難險阻,在多九公和林之洋的幫助下去蓬萊仙島尋找父親,在蓬萊仙島得到一份“天書”,並遇到一個樵夫稍帶著父親的信,讓她改名閨臣並參加科舉考試。

後五十章寫武則天首開女試,遭貶的百花之神託生的眾女子都得了名次,在人間重聚,後來唐小山又重新入山。結尾寫唐中宗復辟,武則天又下詔明年重開女試。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每部著作不但是作者智慧的結晶,更是作者思想的表達,從著作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的想法以及透漏出來的思想價值觀念。李汝珍的《鏡花緣》中表現出了他對天命、科舉、女性的看法,在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環境具有進步意義。

一、《鏡花緣》中的天命觀

(一)天命觀來源

“天命觀”是儒家哲學中最基本的哲學範疇之一,孔子作為儒學的創始人,其建構的以“仁”“禮”為核心的儒學體系,滲透著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觀”思想。

其中,對“天”的態度,是敬;而語及“命”時,多和人事結合起來,強調如何在“天”意的指導下更好地處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現實的生活。孔子的天命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自然之序或客觀規律、二是道德教化與政治立言、三是無常的命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二)天命觀的表現

1.尊重自然規律客觀時序

《鏡花緣》開篇以王母過壽辰,眾仙前去給王母賀壽,百草仙子和百花仙子在路途上遇到魁星女相,這裡是一個暗示也推動了後續故事情節的發展。在賀壽的過程中,嫦娥仙子為難百花仙子道:“仙姑何不趁此也發個號令,使百花一齊開放,同來祝壽?”百花仙子答道:“小仙所司各花,開放各有一定時序。”

萬物都有一定的規律,花有花開的時序,是自然屆既定的時節,從百花仙子的話語中看出她是一個尊重自然時序的人,堅守自己的底線。也正是這一點的自信她才敢於和嫦娥立下賭約。

後來人間帝王下令不顧時序和自然規律讓百花在嚴寒的冬季盛開,恰巧百花不在,眾仙沒有了主心骨,但又不能違揹人間帝王。便擅自讓百花盛開,玉帝因此大怒,將百花及眾仙貶下人間。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唯有尊重自然規律,不然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2.道德教化與政治立言

唐敖與林之洋出遊海外,途徑四十多個國家,李汝珍用想象為我們勾勒了一個奇幻和龐大的虛幻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的國家各具特色。

君子國境內,其國宰相吳之和對天朝不宰牛以祭祀反而拿來烹煮一事難以認同時說:“宰牛的固然有罪,而吃牛肉之人其罪更不可逃。若以罪之大小而論,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輩無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趨,豈知善惡果報之道。況世間之牛,又焉知不是若輩後身?”這實際上就是通過因果報應的理論來規勸世人 遵循道德,棄惡從善。

在大人國中,所有的人腳下都會有云彩,騰雲而行,但是每個人的腳下雲彩顏色各不相同。這些雲彩會根據人們心中的善惡變換出不同的顏色;在兩面國中,所有人都會有兩面,一面是善良,另一面是隱藏起來的醜惡。

通過唐敖的視角講述他在海外的所見所聞,實則是李汝珍用他構想中的世界來宣揚善惡因果,整本書都透露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來實現道德教化,為政治立言。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3.無常的命運

《鏡花緣》中人有著根深蒂固的聽天由命的思想。眾花仙遇魁星女相,和嫦娥輸賭約被貶是天命;唐敖中探花被撤職,無緣仕途,出海遊歷是天命;文芸稱讚餘承志之父為國捐軀、忠心耿耿,又說“大丈夫做事原當如此。

至於成敗,只好 聽之天命,莫可如何”;小說第七十一回也提到對於眾位才女“薄 命誰言座上無”之判詞也只得“聽之天命”,而不可任性妄為,從而遭至天譴。所以對於將來的命運,《鏡花緣》中人多抱持等待和順從的態度,表現出聽天由命。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二、《鏡花緣》中的科舉觀

(一)對科舉制度弊端的批判

1.人才的流失

主人公唐敖是李汝珍塑造的儒家理想人格典範,曾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能夠和一般人一樣走向仕途,做一官半職,但是屢試不第。後來在他最後一次參加考試中喜中探花,但是遭到彈劾,從此和仕途無緣。

因此李汝珍之所以刻意將唐敖塑造成一位才高德馨幾近完美的人格典範,併為其安排了逃遁現實尋仙訪道的人生歸宿,其深層用意就是以這一形象來寄託科舉時代無數滿腹才華卻功名蹭蹬的失意士子的一腔鬱憤。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2.考場的黑暗

在唐敖和多九公出海遊歷到黑齒國的時候,這個國家道路分作兩邊,男子靠右邊行走,女子靠左邊行走。國家裡的人全身上下全是黑色,並且相貌醜陋。但是在後來的接觸中,到了一個“女學塾”的地方,盧紫萱和黎紅微的學識讓一眾人佩服無比。

但是她們卻榜上無名,正如黎紅薇所言 : “如果不識真才,所謂無心之過,倒也無甚要緊;無如總是關節夤緣,非為故舊,即因錢財,所取真才,不及一半”。

科舉考試的基本原則就是公平公正,這也正是科舉制度生命力的體現。如若連科舉考試都沒有了公平,那麼什麼地方還有公平可言,現今連監考官都按錢財的多少是否給予官職,考場的黑暗一覽無餘。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3.對八股文弊端的揭露

明清時期規定用八股文作為考試的文體,講究結構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八股取士逐漸成為了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

導致知識分子日漸只埋頭於書本之中,不再關心國家事情,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當時知識分子們逐漸精神匱乏,日益麻木,毫無靈魂可言。

李汝珍借用唐敖在淑士國的經歷,對這一現象做了深刻的批判。淑士國中,所有的人都一身儒生穿著,張口閉口全都是“知乎者也”。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二)對科學科舉制的構想

1.提倡清廉考風

李汝珍借用黑齒國的構想,一方面表現出對考官受賄,考場黑暗而批判,另一方面也是他對正常科舉制的希望,那就是公平公正清廉的考場風貌,李汝珍的這一觀念借用唐小山的口吻說出:“我們中原乃萬邦之首,所有考官,莫不清操廉潔。 況國家不惜帑費,立此大典,原為拔取真才,為國求賢而設,若夤緣一個,即不免屈一真才,若果如此,後世子孫豈能興旺? 所以歷來從無夤緣之事。”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2、提倡公平公正

李汝珍在書中也構想了不論身份地位,不論男女,只要參加科舉考試,無論會什麼科目都能取得功名,體現出公平公正。他的這個想法借用淑士國一老者對唐敖道及本國的考試製度之口說出:“考試之制,各有不同: 或以通經,或以明史,或以辭賦,或以詩文,或以策論,或以書啟,或以樂律,或以音韻,或以刑法,或以歷 算,或以書畫,或以醫卜,只要精通其一,皆可取得一頂頭巾,一領青衫……”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三、《鏡花緣》中的女性觀

(一)提倡女性的健康之美

裹腳也稱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

到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八旗婦女開始不纏足,之後也有纏足的習慣,她們的纏足方法不同於“三寸金蓮”,而是把腳纏得“既瘦窄又平直,瘦削有如利刃,故名‘刀條兒’。”後來政府雖然多次禁止,但卻愈演愈烈。也正因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仍是男權社會中,李汝珍為我們展示了“女兒國”。在這個國家裡女子穿男裝,男子要裹腳穿女裝,讓男子體驗女子裹腳的艱辛,對裹足也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折斷腳骨,鮮血淋漓。表現出裹腳對女子身體上的殘害,並對女子裹腳這件事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倡女子的健康之美。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二)在一定程度上提倡男女平等

李汝珍在《鏡花緣中》為我們展示了一系列“巾幗不讓鬚眉”的才女形象,她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才華出眾,卓爾不群,身上的某些特質超越男子。

在封建社會中,科舉是參政的先聲。而在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中,女子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她們受到君權、父權、夫權的多重壓迫,且被排除在政治之外。婦女被禁錮在家中,服役於家人,料理家務,就連統治階級的皇后也屬被禁之列。

但是《鏡花緣》卻對於女性參政議政給出了中肯的回答,並主張女性積極地參與國家政事。可以和男子一樣參加科舉考試,並且在武則天的開試中全部獲得名次。並且選取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寫入小說中,這也是對女子的肯定。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四、李汝珍天命觀、科舉觀、女性觀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矛盾日漸尖銳

小說《鏡花緣》產生於 18 -19 世紀,處於中國封建社會末期、鴉片戰爭前夜。李汝珍原籍直隸大興,乾隆四十七年,其兄李汝璜就任海州板浦場鹽運司大使。李汝珍隨兄寓居板浦20餘載,這期間也正處清末衰敗之時。

清王朝為鞏固其統治地位,加劇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壓迫、剝削,並對不利於其統治地位、封建制度的思想進行無情壓制。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的驕奢淫逸與在貧困中苦苦掙扎的廣大民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官場腐敗、道德淪喪、社會畸形發展,凡此種種,觸動著知識分子的心靈,這也是李汝珍想要變革的原因,作為讀書人,只好將自己的構建的理想社會用文字書寫出來。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二)儒家傳統文化的浸潤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儒家文化更是中華文化最具影響力的核心,在封建社會中更是大多居於正統地位,儒家經典更是成為科舉考試的數目。李汝珍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潤,其中天命思想也是對孔子天命思想的繼承的表現。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三)齊魯文化和吳楚文化的浸潤

海州地處齊魯文化與吳楚文化的交匯之處,受齊文化影響較深。齊國東臨大海,航海業發達,齊文化帶有鮮明的開放與重商的特徵,這也加深了李汝珍對公平公正的理解,和對婦女地位的再度思考。

齊文化又是一種富於幻想的文化,煙波微茫的大海,海市蜃樓的奇觀,極易觸發人的幻想,因而齊地有許多海上仙山的傳說。

海州一帶神奇壯美的山海景觀,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長於想象的精神氛圍,開放進取的思想意識都深深地影響了李汝珍的創作,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和靈感。

從《鏡花緣》中看李汝珍的價值觀

結語

在《鏡花緣》這部小說的創作中,李汝珍不但接受儒家文化浸潤,還在海州地區生活,深受開放與重視平等的齊文化的影響,並且海州地區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和靈感。這為他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同時封建社會政體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更加刺激了作為文人的良知。

這使他在書中不僅表現出了儒家尊重自然、道德教化、命運無常的天命觀,也對舊有的科舉制的弊病進行了批判,同時表達出了他對科舉制的構想,要提倡清廉和公平公正。最後更是對封建婦女道德觀及約束提出批判,提倡在身體上的健康及在地位上的平等。具有進步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