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02|如何成為聖人?

2 聖人之道

“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二十八歲中進士、點翰林的曾國藩終於找到了自信,但到了翰林院之後,又陷入了深深的自卑。

從湖南鄉下走出的曾國藩第一次到北京,正如我們十八線小城市的市民第一次去首都一樣,渾身上下都是土裡土氣的。即使是學生,在小城市,從小學開始,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高考。曾國藩也一樣,從沒讀過考試教材以外的“閒書”“雜書”。

在北京,他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翰林院的讀書人都有著學者風範,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儒。

按曾國藩的性格,不自卑是不可能的。他見識狹窄、觀念鄙俗,還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點:

1.浮躁 就像我們高考完剛上大學一樣,每天”放瘋“,到處遊玩,不好好學習;

2.傲慢 總覺得自己高中進士很了不起,說什麼也是對的,不容許別人反駁批評,經常與別人發 生衝突,還常常“出口成髒”;

3.虛偽 說話言不由衷,頗有奉承之意;

4.好色 愛看美女,還開別人小妾的玩笑,甚至疏遠自己的妻子。

這些缺點,相信年輕的大家都不陌生吧?但青年時期的我們,對自我完善的慾望是最強

烈的,曾國藩也如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成為聖人。他採取的方法就是——記日記。

不過,曾國藩的早期日記,就像我們小學時被強迫寫的日記一樣:一是不能堅持每天寫,二是寫的像流水賬,三是計劃多、做到的少。為了給偷懶找個藉口,他竟然說把日記本“誤置箱內,不能逐日取出,隨意記載”。

之後,他借鑑了倭仁(理學家、同治皇帝的師傅、文淵閣大學士)的做法,每天在日記當中反省自己。

光反省是不夠的,日記最難的是堅持。

曾國藩同樣接受了倭仁的建議:每天把日記給別人看。一旦有了別人的監督,堅持就變得容易了很多。曾國藩把這個習慣堅持了一生。也正是得益於這個習慣,我們才能看到如今的《曾國藩家書》。

沒有目標的人生如浮萍,不能下定決心做出改變的人只會一生庸庸碌碌。


“十二條軍規”

立志學做聖人之後,曾國藩在日記中給自己列下了十二條自我管理的“軍規”:


《曾國藩傳》02|如何成為聖人?

十二條軍規


進了翰林院並不代表此生不再有考試,就像讀了大學之後發現,考試越來越難。這“十二條軍規”頗像法考、考研時給自己定的每日作息計劃表,曾國藩大部分也是為了翰林院的考試。正因為這嚴格的作息計劃表,曾國藩在翰林大考中從未失過手,三十七歲升為二品官員。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學會時間管理,是人生進階的重中之重。


“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

微博熱搜上時常掛著“一個宿舍六人全部保研985”類似的新聞,不過,大學最多的是,一個宿舍全是學渣吧!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朋友的質量,決定了你的視野。

曾國藩特別喜歡交朋友,如他的祖父曾玉屏一樣,急公好義,為朋友兩肋插刀——“同鄉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銀錢則量力佽助,辦事則竭力經營。”

與此同時,也非常注意朋友的質量,不結交庸鄙無志之人。他的好友陳源兗等同鄉,為他之後創辦湘軍、在湖南的事業奠定了好的基礎。

以誠待友,莫交損友。

“聖人”一詞,初聽必驚異。智力超群者、大善者、少年有為者眾,餘之為芸芸眾生之草芥,何以“聖人”為之?錯也,錯也!“聖人”者,至高之尺也。如濂溪先生之言:“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