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肺炎到底是中醫還是西醫起作用了,重磅說法來了

人民日報評論:用療效證明中醫實力

中國中醫 今天


內容來源:人民日報2020年3月13日19版

記者:白劍峰


冠狀肺炎到底是中醫還是西醫起作用了,重磅說法來了


最近,廣東省中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講了一個案例:一位本來排斥中醫的重症患者,第一天服用中藥後就覺得有精神了,到了第五天血氧飽和度達到100%。當醫生來查房時,這位患者說:“你們可千萬別減我的中藥!”


在這次戰疫中,中醫藥用療效證明了實力。疫情初期,患者對中醫藥的反應不一。有的滿心歡喜,有的半信半疑,有的直接拒絕。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重症、危重症患者經過中醫藥治療後,病情迅速改善。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療中,中醫藥參與率超九成。凡是中醫藥介入早、參與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都相對較低。實踐證明,中醫藥成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有效手段。


有人質疑,面對一個新發疾病,西醫沒有特效藥,中醫為啥有方子?其實,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二者看待人體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


例如,面對新冠病毒,西醫的重點是尋找有效藥物,直接消滅病原體;而中醫則著眼於病因和病機,通過整體調節,清除病原體的生存環境,調動人體的自我痊癒機能,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國中醫專家對患者進行診察分析以後,結合武漢氣候特點,得出一個基本判斷:新冠肺炎屬於“寒溼疫”,在治療上應主要針對寒和溼,用辛溫解表之法。


為此,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推薦“清肺排毒湯”。此方是對張仲景相關經方的融合創新運用,既祛寒閉,又利小便祛溼;既防疫邪入裡,又調肝和胃。除了通用方,還有針對不同病情、不同證型的其他方劑和中成藥。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一把鑰匙。回望中華民族歷史,中國人和疫病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說文解字》雲:“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記載。東漢中後期,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創立六經辨證體系,不僅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而且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


明代醫學家吳又可寫出了我國溫病學第一部專論疫病的著作——《溫疫論》。新中國成立後,中醫在傳染病防治中起到積極作用。憑藉浩如煙海的中醫經典和針、灸、砭、藥、按蹺、導引等醫術,中華民族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兇險疫情。


儘管疫病不同、治法不同,但都是在中醫整體觀念的指導下,根據病因、病機等因素辨證施治。中醫藥學組方的關鍵,在於精準找到病因病機,明確治則治法。


無論什麼疾病,中醫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從古代經典中得到答案,從而制定出診療方案。


還有人質疑,中藥方劑沒有經過隨機雙盲對照實驗,缺乏科學性,可信度不高。所謂雙盲對照實驗,其實是根據西藥研發而設計的。患同一種病的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吃西藥,一組吃安慰劑,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分組情況,最後揭盲驗證藥物是否有效。


但是,中醫治病是辨證與辨病的統一,其核心理念是辨證施治、一人一方、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中醫理論有一個重要原則叫“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就是根據不同的個體、不同的體質,進行有區別的治療.


因地制宜,就是根據不同的氣候、地理、環境等,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因時制宜,就是根據不同的時間、節氣、季節,提供不同的治療方法。


所以,西醫強調標準化,中醫強調個性化,各有各的特點和優勢。我們應該求同存異,尊重不同醫學的價值和貢獻,絕不能“以西律中”,讓中醫的“腳”去適應西醫的“鞋”。中醫藥到底行不行,療效才是“金標準”。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中醫和西醫是戰友。只有互相取長補短、攜手共進,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


我們應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中西醫的差異,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醫。


作為中國人,我們能夠同時擁有中醫和西醫兩種治療手段,共同對付一種疾病,這是多麼幸運的事情!無論何時,我們都要珍惜中醫這一古老瑰寶,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人類健康貢獻“中國智慧”。

中醫和西醫是戰友。只有互相取長補短、攜手共進,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