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先乾為敬、四菜一湯”,中國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講究

“一日三餐、先乾為敬、四菜一湯”,中國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講究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澱形成了許許多多優秀傳統文化。

這些由中國老百姓創造、共享和傳承的文化傳統,是中國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老百姓餐桌上的文化。

1.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漢代以後才有“一日三餐”的習慣。

“一日三餐、先乾為敬、四菜一湯”,中國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講究

對於現代人來說,“一日三餐”是主流的飲食習慣。但是在漢代以前,一日三餐只是貴族才能享有的待遇,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

當時,老百姓為了方便耕種,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在太陽昇起時開始勞動,太陽落山時回家休息。

為了儲備一天勞動所需的能量,他們在每天出門勞作前要先吃上一頓“大餐”,時間大概是7-9點。與今天不同,當時所謂的“大餐”,是指食物的分量足,也是一天當中的“主食”。

每天勞動歸來後,他們會吃上一頓“小餐”,來補充一天勞動所消耗的能量,時間大概是下午的3點-5點。

到了漢代,一日兩餐變成了一日三餐,中間增添了一頓午飯,一般是在正午時刻,與現代人午飯的時間相同。

而早飯提前到黎明之後,稱之為“寒具”。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未成年人要在天亮之後向父母請安,服侍左右。所以,漢代的早飯時間比現代人的早飯時間提前兩個小時,大概是5點左右。

晚飯時間仍然在下午3點-5點,這也要比今天的晚餐提前兩個小時。因為,當時的夜晚既沒有娛樂活動,也沒有現代化的照明工具,同時為了保障第二天勞動的精力,所以他們睡得很早。

2.喝酒的時候為何叫“先乾為敬”?暗示酒中無毒和熱情好客。

“一日三餐、先乾為敬、四菜一湯”,中國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講究

今天,我們參加酒席或者聚會,經常聽到“先乾為敬”這句話。其實這並不是現代人發明的詞語,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慢慢延伸出來的,早已約定俗成。

古人宴請賓客,要先飲一杯酒,稱為“獻”,這一舉動暗示著酒中無毒,大家可以放心飲用。主人飲酒後,客人要回敬主人一杯酒,稱之為“報”。

隨後,主人為了彰顯自己熱情好客,會再次先飲作為榜樣,目的是勸客人多喝,此舉稱之為“酬”。主人喝完後,客人也會暢飲杯中酒,稱之為“應酬”,代表客人應了主人的好意。

這種禮俗慢慢演變下來,就有了“先乾為敬”一說。

3.“四菜一湯”的發明者是誰?朱元璋為了提倡節儉所制定的餐標。

“一日三餐、先乾為敬、四菜一湯”,中國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講究

今天我們說“四菜一湯”,是指公務員工作餐的標配,也是勤儉和節約的泛稱。其實,“四菜一湯”的說法由來已久。

明朝初年,朱元璋剛剛登基不久,百廢待興,加之自然災害,糧食歉收,百姓生活非常困難。

然而,一些王公貴族仍然花天酒地、夜夜笙簫。討飯出身的朱元璋對此深惡痛絕,一直想方設法整治這種腐敗現象。

一天,馬皇后向朱元璋提出了一個建議,她說:“我的生日馬上就到了,何不在文武百官前來賀壽之際,擺上粗茶淡飯,以此警示他們呢?”朱元璋一聽,果然是個好方法,就採納了馬皇后的建議。

馬皇后生日當天,文武百官紛紛進宮賀壽,卻發現皇宮裡既沒有張燈結綵,也沒有絲竹管絃之聲,顯得很冷清。

“一日三餐、先乾為敬、四菜一湯”,中國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講究

文武百官落座之後,朱元璋吩咐下人上菜。一盤炒蘿蔔、一盤炒韭菜、兩盤青菜和一碗豆腐湯。百官見狀後很驚訝,不知道皇上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朱元璋說:“今日皇后壽宴之規格,為本朝節儉之始,今後眾卿往來之餐飲,至多為“四菜一湯”,誰若敢違反,嚴懲不貸。”

從此以後,“四菜一湯”就成為官場上勤儉節約的典範。後來,朱元璋還派人到各大酒樓暗訪,如發現有官員“超標用餐”,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直到今日,為了遏制公款大吃大喝現象,公務招待仍然提倡“四菜一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