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锋:《可园信笔稿存—我的人生笔记》(纪三)

今日开始,向读者们摘录介绍刘剑锋老先生的《可园信笔稿存—我的人生笔记》一书。以下摘录直接用刘老先生大名,非不敬,(还是我外婆的大哥)仅为省事。摘录刘老的书,就是为了方便读者接触安化地方人事,帮助亲友后人能了解刘老的心路历程。

《感叹人生》

—刘剑锋

岁月频迁迎复送,追名逐利奔波众。

可怜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也是梦。

刘剑锋(1918-2017)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梅城镇田心片区高潮村高家仑人(现属合并后的杨高村),男,一九一八年出生。五岁入私塾,攻读古典文学十二年后,弃学务农。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六年,在益阳直接税局及其所属的安乡、沅江草尾等地从事税务工作。

一九四六年八月弃职回家,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同期加入共产党地下组织。一九五一年二月被调往平口任教。

一九八零年初退休回家后,又应邀在梅城、田心、思游等中学代课达十三年之久。

其诗、词、联、文作品颇多,此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今年寿晋九旬(2008年),仍身康体泰,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笔耕不停。

《忆曾祖父继妣彭老孺人》

孺人乃余曾祖父庆多公之继配也。其出生于上苏溪旺族彭姓,幼娴女箴,性格温柔贤良者也。

据云,余曾祖父庆多公所以续娶,盖余曾祖母罗孺人逝世早,遗下余祖父兄弟三人尚幼,生活不能自理,必得有继母照料焉。孺人来归曾祖父后,不仅相夫无忝妇道,且抚育三子竭尽热忱,视三子如己出,事事处处极端关爱之。

孺人好劳动。当时曾祖父庆多公一家,连长工、牧童共有八口之众,孺人除独主中馈事宜外,还常参加菜园劳动,很少休息。

孺人信奉菩萨,对观音佛母礼拜尤勤。每月逢初一、十五日必吃斋敬神,焚香点烛化纸钱。虔诚备至。目的在于祈求菩萨保佑一家人口清泰,六畜兴肥。 孺人不识字,但对有关菩萨之咒语,如《南岳诰》、《观音咒》等背诵烂熟,一字不漏。 一遇家中有人生病,便上香念咒,诰向菩萨求茶治病,十分恭敬。

孺人对吾母受多子女之苦十分同情,主动将余仲弟袭卿带去照管。袭卿自三岁起随孺人住宿,洗脸洗澡,擦屎尿,洗衣服......一切孺人一手料理,连续五年如一日。

孺人对其他孙曾,一视同仁,从不打骂,遇孙曾有错处,只善言劝戒,谆谆诱导。孺人对余期望高,余在家务农时,孺人常语人曰:“务农不会是剑锋终身职业。”言外之意,认为余是一有出息者也。孺人逝世之年,余正在益阳直接税机关工作。一次归省后返益,临走时向孺人辞行,孺人含泪谓余曰:“汝下次回家,吾可能不在此矣。”果然,余下次回家,已物是人非。据说孺人临终时,犹几次呼唤余之乳名--“倚卿”。呜呼,痛哉!

孺人生于清咸丰九年(1849)己未岁农历九月初四日亥时,殁于民国廿三年甲申岁(1934)农历十二月初四日巳时,享寿八十五岁,礼葬高加仑柘树垴上祖山之阳,有碑记。

公元二零零六年秋月敬撰于可园

《伯父雍璞公行略》

伯父讳雍璞,字英初,乃先祖父时柏公之长子也。其幼读书有悟力,师友皆贤之。不幸其年才十四岁,腿生附骨瘤,医治无效致残行走必须借助于拐杖,此乃其终生之恨事也。

伯父既成残废,本不应有室,然而,为传宗继代计,余先祖父亦为其完娶。伯母李孺人贤于治家,生一子名访卿,比吾大四岁,亦治家有方者,待余如亲兄弟焉。

伯父德性和善,一生不与人争,尤可贵者是好劳动。晴天,出外放牧牛群;雨天,在家制“钱箱”(迷信用物)、编草鞋,终日忙碌,不肯休息。余多次劝其少劳动,其总以“安闲无事度日难”七字答之。

伯父牧牛常邀余为伴,余乐从之。因其擅长讲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他都能绘声绘色从头讲到尾,非常吸引人。其失学虽早,却会诗联。先祖父之大庄园--“石邻山庄”之大门联,以“石邻”二字嵌于第六字之联便出自伯父之手。联曰:“莫笑门旁顽石耸;须知家近德邻居。”此联不仅对仗工稳,含义亦深刻。另外,其曾题有七绝二章,余记犹未忘:

其一 蛙声夜噪

浓雾沉沉暮雨寒,蛙声鼓噪夜田间。

其声嘈杂长相扰,使我更深入梦难。

其二 夜读风吹烛

寄言箕伯慢吹嘘, 我要文光照读书。

销尽脂膏何足惜,欲尝滋味“日之余”。

上述二绝曾得到龚黻廷老学究之肯定,曰富有诗意。

伯父年方卅六岁逝世。逝世前几天,余奉父命赴新化浪江学校代课。临走向其辞行,其拄杖送余出大门外, 语重情长将代课应注意之点,向余一再叮咛,谁知竟成永诀遗言。余闻凶信奔丧归来,不胜悲哉!

伯父生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丁酉岁农历四月廿八日申时,殁于民国廿二年(1933)癸酉岁农历三月十八日辰时,敬葬高加仑老屋背后祖山之阳,有碑记。

公元二零零六年秋月敬撰于可园

刘剑锋:《可园信笔稿存—我的人生笔记》(纪三)

照片为:刘剑锋老先生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