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锋:洛水之城

洛 说

故乡是作家汲取才情的天然养料。如果说丹凤作家李育善的《走过丹江》是为丹江树碑的话,毫无疑问,洛南作家刘剑锋的《千里走洛河》应是为洛河立传了。

长篇纪实散文——《千里走洛河》,主要以洛河为主线,自西到东,顺流而下,辐射全流域,描写了四百七十多公里洛河两岸的历史、人文、风景、传说、典故、创业精英、民间风俗等等,目前已在陕西,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荐读刘剑锋老师的作品,让我们从洛水之城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洛南的沧桑巨变和历史渊源。


刘剑锋:洛水之城

这是洛河上游最大的城市——洛南县城。


她有一个清澈而幽长的姓氏——洛。她是以洛河命名的众多城市中的一个。她属于洛河。


她与河南省巩义市守着洛河的头和尾。


洛南县城最早在武谷川,即现在的洛南东部重镇——古城镇。西晋泰始三年即公元267年始于武谷川设拒阳县。隋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撤拒阳县设洛南县,但治所依然在武谷川。32年后的隋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县治所由武谷川迁至清池川,也就是现在的洛南县城所在地。


唐诗人钱起在拒阳县治所迁至清池川100多年后,曾经过武谷川,看到废弃的故城街市零落,成荒草野田,甚是感慨,留下一首《过故洛城》的诗:

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

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


清池川符合古代设置治所城池的条件:南靠馒头山,北依40里梁塬,东有东石嘴据险,西有西石嘴扼守,中有一道清澈的小河——县河,易于攻守,固若金汤。县河在旧志有3名,即“武里水”“清池川”“里清川”,于县城东北约4公里处与石门河一起汇入洛河。


这座山城的年龄,超过1400年。


洛南县城始筑城池还在南宋。《范志》载:“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怀远大将军粘割子黑领洛南县事,始筑土城。”


但在唐代,在诗人眼里洛南县城似乎已经足够“繁华”了。唐人雍陶在洛南留下许多诗歌,唯这首《洛中感事》是写洛南城的,城里似乎家家户户都是那么繁华,而城边则美女出没,流水映花:

洛城今古足繁华,最恨乔家似石家。

行到窈娘身没处,水边愁见亚枝花。


唐诗人王维在《送李太守赴上洛》中也曾写到洛南城:

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


唐人裴夷直曾任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其所辖紧邻洛南,他的《和周侍御洛城雪》写的就是洛南城: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一种相如抽秘思,兔园那比凤凰城。


《洛南县志》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县令张玑修城浚池并营造县衙。成化十七年(1481),县令王琪拓为周围三里三分的城池,墙高1.7丈,池深5尺。嘉靖十三年(1534),县令杨士元又筑为石城。”这之后县令徐旭在城北及东西处各修护城敌台1座,同时在城门左右各筑护城敌台两座,台上各为二重飞楼,并增修县衙前鼓楼,以居高临下远眺四周,利于防守。


万历二十一年(1593),县令洪其道又将城墙外墙的小石换为大石,用石灰砌成,内墙改沙土为粘土,较前更为坚固。当时有城门3座,东名“长春门”,西称“永靖门”,南曰“朝阳门”,北因靠山未建门,又在南门西边辟筑“恒庆门”,也叫“禹门”。万历四十七年(1619)又改石墙为砖墙。


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后的240多年里,滨水而建的洛南县城多被洪水所毁,又不断修葺加固。


至清乾隆十一年(1846),洛南县城格局基本固定,城区面积0.175平方公里,直至公元1953年。


同治六年(1867),“城廓倒塌十之八九,知县张国钧三易寒暑,将城墙增高3尺,底宽增至两丈,砌水道36处,增筑炮台5座,修缮旧护城敌台5座。”(《洛南县志》)


民国初期,兵火不断,城内许多建筑如洛南文庙被毁,后予以重修。


厚厚的城墙内有东、西、南3条街道,东西街长1里多,南街最短,自西而东计有禹门巷等大小巷道14条,街房鳞次栉比,内有数座祠庙、戏台。城外有东关、西关、南关3厢。民国30年即公元1941年,城内有店铺、钱庄等计128家。

刘剑锋:洛水之城

洛南县城城墙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公元1952年南城墙首先被拆除,并以城墙土填平城壕,拓建成今之华阳东路(当时作为农贸市场,称“新市场”)。公元1953年又开始拆除西、东城墙,扩建为西、东新街。1970年拆除北城墙,建成环城北路。至此,历经530多年的洛南县城老城墙荡然无存。


也就在拆除老城墙的日子里,著名诗人柯仲平曾在县河河滩的庆丰收的舞台前,写下这样的诗句:

月亮出来照馒头,可见天河绿油油。

山河岸上唱大戏,同庆今年大丰收。


在拆除老城墙的40年后即1993年的春天,对老城开始了又一次大刀阔斧的拆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洛南县城青瓦门匾、街屋相接、石阶幽长的古色古香的老街全部拆除,在县城中心拆出了一个占地3.74亩的广场,又移腾出河南市场用地8.78亩,形成逼仄杂乱的河南农贸市场。至1998年,洛南县城面积扩展到3.8平方公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曾清流潺潺的县河成了县城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地。河滩上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恶臭逼人。2001年初,集防洪、排污、交通、绿化美化和水上娱乐五位一体的县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动工。修筑加固河堤,在河道开挖排水渠道,排放城市污水,实现了县河城区段污水与县河的分离。河道建起的橡皮坝形成3个阶梯式湖面。5年后的2006年,工程完工。曾任洛南县委副书记的周述武先生看到碧波荡漾的县河,写下一首《新洛南》,云:

湖水碧波漂彩船,高楼幢幢湖中悬。

漫天黄尘今何去,笑迎洛南换新天。


2012年4月,拥挤不堪、环境脏乱的县河南岸的农贸市场开始动工拆迁。


同年同月,总投资4.34亿元的洛南县城南北两条过境公路启动建设。建成通车后,形成了一个绕城环线,使城区主干道、202和307省道“三合一”混合交通现状得到缓解,同时使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县城东西由9公里延伸到13公里,南北由1公里扩展到2公里以上,县城框架由13.4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左右。


2015年9月,河南农贸市场经拆迁后建设的以宜居、生态、园林、旅游、避暑为城市发展定位,将商业建筑、道路交通、步行街景观和河道水景融为一体的“秦唐街公园”基本建成。


2016年10月,为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腾改老城、建设新城,计划投资约80亿元打造的西城新区打开了建设大幕。到2017年主城区面积扩大到15.5平方公里。


自公元1218年开始筑城,穿越1400多年风雨的洛南县城,犹如被汇聚起来的县河水,东石嘴与西石嘴的扼守再也无法困住其涌动奔腾的心绪,一举崩裂,向西伸展到四皓,向东北扩展到洛河、县河、石门河三水交汇处,13公里狭长的河川里,西有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的西城新区,中有拥挤喧哗、人头攒动的老城,东有道路宽阔、群楼栉比的东城区,曾经被四四方方的城墙围困的土城,如今杂糅着古老与时尚、忙乱与闲适、守成与骚动、杂乱与井然、行走与迟疑,慨然打坐在1400年堆积的往事里,想着自己今天和明天的心事……(本文节选自刘剑锋长篇纪实散文《千里走洛河——洛水之城》)


刘剑锋,陕西洛南人,作家、诗人,电视编导、记者、主持人,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有诗集《窗外的中国》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