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企上班代表一種身份嗎?從國企辭職是一種身份的丟失嗎?

cdh123


國企工作五年親身經歷,有這種想法的人,首先你只覺得你以在國企工作而榮,而不是別人怎麼想你;現在是經濟社會了,你在國企掙三瓜兩棗,箇中心酸只有你自己知道!


免貴姓王vlog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感覺自己有發言權,我是從國企出來過又進去的人,剛從大學畢業就進了一家央企,那是09年,說實話那會在國企確實有優越感,想比其它小私企應該來說能代表一點身份,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這種優越感慢慢就消失了,大家更關心的你每年的收入,或者職位的高低,所以作為普通人在國企沒啥大的優越感了,因此七年以後沒有什麼發展就辭職了,後來去了私企,在私企也沒感覺人家覺得國企多優越,反正吧感覺大家都不感覺到國有企業多優越,我辭職以後也沒感覺到身份的丟失,反而從事的專業和所學東西令別人羨慕,當然後來由於個人原因我又進了另外一家國企!


凱哥視角


這就看你的本身能力+魄力+運氣了。

拿我自己來講,95畢業的大專,河北大二型國企,00年混到正科(技開中心下設的設計室主任),全廠一百多中層幹部我最小。但是工資600左右。當時縣城房子一千左右。於是01年辭職北漂。

務農的父親罵我瘋了,大學白上了,缶母在我和愛上走後也掉了眼淚。

經過十八年的努力(當然背後的痛苦與無奈、內心強烈被虐),老天爺的眷顧,資產也到了八位數。買房取的天津戶口,孩子在讀211。算是生活無壓力。


松林綠地


這個問題,在南北方得到的回答,可能會差異比較大,我是南方人,所以從南方人的角度來回答:我不認為在國企上班代表一種身份,但是它代表一種福利待遇。

從我參加工作以來,經歷過地方國企、外企、民企,也自己開過公司,對各種所有制企業也深有體會,但沒覺得國企(地方國企勉強也算國企吧)有什麼身份意識。而且我們這邊的這種地方國企,在世紀之交,也都改制成股份制企業了,說白了,就成了民企了。

從自我感受來說,在國企工作,自己是企業一員的意識相對強一些,只要不出什麼大差錯,這樣的工作當時也可以算是鐵飯碗一樣。而且開會啊、培訓啊相對多一些。過年過節多多少少有點東西可以發,平時也會有什麼工作鞋,工作服之類的發放。如果不是收入當時相對比較低(同行業同崗位來說),一般也不會想到跳槽之類。

除了國企,其他的外企也好,合資企業也好,民企也好,無非就是為了賺錢而去了。至少對我來說,企業凝聚力比較低,企業認同感也不強。只要有經驗,有技術,有證書,隨便哪裡都可以去,隨便哪個公司的名頭都無所謂。自出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所以對我來說,國企不國企的,不看重,更不會覺得是一種身份。只要能學到技術,賺到理想的錢,和同事關係融洽,國企、私企、外企,都無所謂。


不拘的風906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在國企上班首先一點說明你這個人有一定的能力,同樣也應該有學歷基礎,所以才會被這樣的單位所錄取。

國有企業在我們國家應該說是相對比較好的企業了,不管在個個方面都會有很好的保障及相應的福利待遇。這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工作單位。但是在國企上班的人就真的比別人高一等了嗎,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打個比方高考有很多理科文科狀元,清華北大是我們所公認的名牌大學,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狀元們都選擇了這兩所大學,難道沒去這兩所大學的人就不夠優秀了嗎!

所以說不管是在國企上班,還是從國企離職都不能說明什麼,只能說明這裡可能是你大展宏圖的地方或者是不能開發你潛力的地方,不管是離開還是留下都是你自己正確的的選擇。這也並不能說明什麼。也不要有過多的心裡負擔。

路在腳下,怎麼走出輝煌,關鍵還是靠自己。





無名小徐子


如果是中字頭國企,比如中國菸草,國家電力,中石油中石化,國有銀行等壟斷企業,那肯定具有優越感的,從這樣的國企辭職一定是找到了更好的單位,不存在什麼身份缺失吧。

其實有很多國企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好,國有企業的體制只是適合養老,有抱負的年輕人是呆不住的,我們單位就走了好多大學生。所謂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有的私企和合資企業更適合年輕人的發展。

所以我完全不贊同從國企辭職是一種身份的缺失,這種想法已經是老黃曆了。


粉藍鳥


在國企上班外人眼裡肯定是很體面的工作,很多人都想進國企,因為穩定,所謂的鐵飯碗,雖然有的工資不是很高,但是朝九晚五的生活令很多人羨慕不已。尤其現在疫情階段,更能體現國企的優勢,工資照常發,不克扣、不拖欠,能保證最起碼的生活。不過時間久了,也會厭倦這種國企的生活,因為一成不變,缺乏激情,很多人就會有換一種工作模式的想法。當然,從國企走出去最後成功創業的人不在少數,不但不會覺得離開國企是一種身份的缺失,反而是一種對的選擇。無論是在國企不在國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職責,在這個崗位你充當什麼角色,只要把它的價值得到充分利用,也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我覺得這時候你的盡職就是你身份的象徵!


獨孤一舟1


我個人覺得是的,可能你不理解。但是如果你出去有更好的發展或者項目,那就直接走,

不要留戀。

例如:你去勞動局辦理事務,有時他要問你你是全民的還是集體的還是個人的?看,僅僅國企還不行,高貴的是全民,全民所有制。

查詢社平工資,有的地方很詳細,全民的多少錢,集體的多少錢,個人的多少錢,等等。

國企上班是一種身份,即使你自己感覺不到,在國企你有機會向上,在私企你沒機會向上,這裡的向上希望你懂。

光在國企上班不行,你得是國企的身份。啥意思?編制!你必須有編制,全民的編制!勞務工之類的不算國企身份。


代葉楓


您好,我是老盛

我在央企和私企都做過,反而我感覺私企給的待遇比較好一些

之前我在華潤做過,華潤是央企。它涉及的企業非常多包括國家電力,醫藥以及地產還有食品等等各種領域。

我之前在是在華潤地產旗下從事一名房產置業顧問。當時剛大學畢業,然後從事地產方面。在華潤工作了兩年,後來轉而離職去了雅居樂。可能是企業的理念不同也或者說是一個是央企另一個是私企。對於兩者好壞我不做評價,只有自己跳出來才能領會到。



老盛vlog


所謂身份,這是一個陳舊的概念,但現在依然殘存一點身影。比如,當你辦理退休前,還是會查你的檔案,你的身份是幹部,好,你可以60歲退休。你的身份是工人,你可以55歲就退休。這個身份,還存在於檔案裡。

廣義的身份,就是國企的國民身份和國家人的榮譽感以及主人翁精神。

我曾經從國企派到私企幫助工作,我感覺國企人的身份,廣義的和狹義的都存在。比如,我去某私企外派幫助工作,就感覺自己融不進那種文化,自己身上的國企屬性依然存在,比如,比較講大局,講奉獻,講責任。用私企人的說法就是還帶著“酸腐味”,但這種味道是客觀存在的。你在國企多年,自然就會被薰陶了。

狹義的國企身份,現在已經有多個身份了,這是歷史客觀原因造成的。在上世紀90年代及以前,國企職工是國民所有制身份,就是常說的國家幹部、國家工人,吃國家飯的。比如,中專學歷以上畢業的,進入國企,就是幹部身份。技校畢業生或者社會招工進去國企就是工人身份。優秀的工人,可以聘到管理(幹部)崗位上,那時候就叫“以工代幹”,身份還是工人,但幹著幹部的活。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國家實行合同制,身份就更多了。原來的國家幹部和國家工人,叫做原正式工,很多福利待遇是不一樣的。後來招聘的“正式工”,叫新合同職員工,也是正式工。還有其他身份用工,比如,勞務派遣工、業務外包工、大集體工、協議工、臨時工,等等。

近年來,國家提倡打破身份概念,都叫“企業員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就叫合同工。沒有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叫做勞務工、外包工,等等。

但這個身份,並沒有完全消失。比如,現在國企員工退休前,依然要查檔案,證明你的身份。比如,女員工,如果身份是工人,可以50歲退休,身份是幹部,可以55歲退休。很多女員工,為了早五年退休,提前把幹部身份改為工人身份,提前五年辦理退休手續。這個身份的概念,依然存在。

那麼,還有一個精神層面的身份。

國企員工的國家身份認同感。以前,提倡主人翁精神,愛廠如家,員工是企業的主人,是企業的家人。市場經濟之後,這個提法不提倡了,因為讓你下崗的時候,再提家人概念不合適了。但是這個家人身份的烙印還在,刻在骨子裡的。私企減人,拿錢走人。國企減員,員工是要堵大門的,不願意離開奮鬥一生的“家”。

即使現在的國企,依然加強DJ工作,加強ZZ思想建設,黨政工團齊抓共管,以國為重,講ZZ講規矩講奉獻,這種精氣神是與民企私企要求不一樣的。國企對員工從嚴要求,狠抓工作作風,也抓生活作風,國企員工在社會上就是要從嚴要求自己。從法律上講,國企員工是國家公職人員,犯了經濟錯誤,罪責要比民企私企重一倍以上。這種國企身份,也是客觀存在的。

國企員工到一定職級,是可以調動到公務員或事業編隊伍裡的。國企的國家公職人員身份,依然存在。比如,國企董事長交流去當省長、市長、shuji。市裡的處長也可以交流去國企當總經理。

根源上來說,精神層面的國企身份就是那種精氣神。我本人曾經從國企被外派到私企,就是這種私企需要學習國企的經驗,希望國企派人幫助他們實施一些國企的組織建設和文化建設。也許,這也是一種國企精神吧,可以體現在國企員工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