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有哪些谚语?

风轻云淡丁


中元节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很多地方都有祭祀的习俗,方式不尽相同。

关于中元节的谚语:

七月半,鬼乱蹿。

不过真的很抱歉,中元节的谚语知道的是在比较少,诗词略知道一些,希望对你有用。

《中元日赠张尊师》

唐代:令狐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永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日早起》

宋代:杨万里

欲借微凉问万松,万松自热诉无风。

清晨秋暑已如许,那更斜阳与日中。

《中元日斋中作》

明代: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

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

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沈冥不愿醒。

《中元燕百丈小楼诗》

宋代:王逵

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楼高阁与云齐。

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從他醉似泥。

中元节本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元节”。

中元节的祭祀,一方面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另一方面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传统孝道,不能忘记,用心对待。





西洲我意


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便有,一直延续至今。

中元节是一个传统祭祖节日,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风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是我们中国人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有关中元节的谚语真还不多,我也是学习获取的,在这里献给大家:七月半,鬼邀伴,邀来邀去有一爿(pan)。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从字面来看,它似乎是说,七月半这一天,阴间的鬼魂会到阳间交朋结友,且结交的朋友很多。

这句谚语还有更深层次的含意:七月半这天夜里,阴间的所有鬼魂都会来阳间走一趟。有的收受纸钱;有的寻机投胎;有的施灾降祸;有的索命报仇;有的无欲无求只盼放风自由等等。

这句谚语的解释,实际只是一种民间传说艺术化了。自古至今既没有大活人见过真的鬼魂,也没有科学依据证明鬼魂客观存在,更没有哪个人因鬼魂作祟而获灾受难。所以,我们只能把这种谚语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品尝其中的荒诞无稽之味。


土右钟海滨


1、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

  张家口谚语,中元节和中秋节,一个纪念逝去的人一个庆祝团圆。

  2、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

  邢台谚语,指中秋瓜果丰富。

  3、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石家庄谚语,大概意思是,男的不应该祭拜月神,而女要避讳灶神。

  4、吃乱了月饼死公公。

  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则就算吃乱了月饼。

  5、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

  广州谚语,中秋节令,供果丰富。

  6、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节,教学的。

  山西谚语,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请教师。

  7、八月摸个秋,摘柚抱瓜不算偷。

  摸秋:习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园挂失果实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


成都丶小文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有些地方,特别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据说是因为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作“盂盆节”(梵文音译,意为“救倒悬”),民间称“鬼节”。据说这一天,鬼门打开,阴间囚禁的鬼魂会被放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就回家去,无家孤魂就到处游荡,在人间人迹可到的地方徘徊,找东西吃。因此人们便在这天诵读作法,举行“普度”,以求超度孤魂,使它们不会祸害人间。有些地方还会祈求鬼魂为自己或家人治病,保佑家宅平安。后来这一活动便逐渐发展成盛大的祭典。

有记载,佛教传入中国后,南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首次设盂兰盆斋。到唐朝,盂兰盆会更加兴盛,除了设斋供僧外,各家增加了拜忏,放灯,放焰火,用石灰撒圆圈烧纸钱等。在中元节最后一天,各家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这叫“送亡人”。中元节祭祀也是汉传佛教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施斋供僧超度先灵的法会。

中元节民间流传着许多谚语;

1。八月摸个秋,摘柚抱瓜不算偷。

2。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

3。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4。摆供设宴,多烧纸钱。

5。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过中秋。


用户言午泽群


中元节

1《观寺中盂兰盆会有叹》(宋)宋伯仁

欣欣来认祖先名,梵杵丁东月二更。满地纸钱香篆冷,更无真哭两三声。

2《中元日午》(宋)楊萬里

雨餘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陰不肯移。蜂過無花絕糧道,蟻行有水遏歸師。今朝道是中元節,天氣過於初伏時。小圃追涼還得熱,焚香清坐讀唐詩。

3《宫词》(宋)王仲修

殿阁新秋气象清,玉阶露冷半雕冥。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

4《贺陆盐允济》(宋)黄公度

商飚送喜满华轩,乔岳锺灵积庆门。天上台星对南极,人间佳节是中元。一时闽越看前辈,千载机云见远孙。香火祝公如卫武,他年勋业照乾坤。

5《中元》(元)仇远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6《丁酉七月十四夜望月仍蝕且既而司天報亦不至因感去年作此寄石末公》(明)劉基

山城望月中元夜,天運循環四序周。顧兔又從銀漢滅,磔蟇空抱玉川憂。清臺視梫當箕尾,仙使乘槎隔斗牛。安得寄書憑去燕,為言桂樹不勝秋。

中元节

7《中元日斋中作》(明)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8《盂兰盆道场即事》(明)王彦泓

两月三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旙各一竿。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

9《中元节感赋》(当代)熊盛元

幡影幢幢鬼面燃,三牲祭向净坛前。不知尘海茫茫劫,谁为苍生解倒悬?

10《中元观法事》(唐)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冰sxz真


生活在农村,老人认为,农历初一和十五都是比较重要的日子,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过会去拜访亲友或者去探望伤病,而这农历“初一和十五”在老人们看来,是不合适走亲访友的,因此,老人也常说“单忌初一与十五”!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又到农历七月十五,与普通月份的“十五”不同,在农村,这一天又被称为“中元节”、“鬼节”、“七月半”

、也就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因此,在中元节前夕,往往有人会在道路旁、河边等地以不同的方式来缅怀先祖!在农村,老人常说“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往河边站”,中元节有啥讲究?“七月半”的由来源于农业丰收祭祖,而后在不断发展中,多元文化逐渐的融合,有了上、中、下“三元”的说法!拒老人口述,中元节为七月半,这日地宫地狱之门开启,逝者亡灵回到人间与家人团聚,为了照亮回家路,人们纷纷在道路旁或河边烧纸,并祈求先辈的荫庇!由此,也就有了“鬼节”的渊源!

俗语“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往河边站”,意思是说,中元节这一天在农村有很多习俗和讲究,要谨言慎行,尤其是以下一些事不适合做,否则会招来麻烦!

①、中元节前后,农村各地有烧纸祭祖的习俗,因此,对于路边的烧纸,注意不要踩到!

②、中元节前后,孩子尽量天黑前回家,不要独自在河边或凄凉的地方久待!

③、晚上时不要随意吹口哨,也不要大吵大闹和拍照!

④、不要吃饭时将筷子竖立在碗中!

⑤、不可在卧室中放置风铃,尽量不要夜晚洗衣服!

农村老话“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往河边站”,中元节有啥讲究?当然,以上的说法很多人不认可,这虽然不具有科学性,但是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国学大讲堂曾仕强


一、什么是中元节

中元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古人置放河灯祈福的日子,也是道士建醮祈祷的日子。关于这个节日,佛教和道教各自有着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在民间,人们常常把农历七月十五称之为“鬼节”,盂兰节。据说在这一天前后,晚上最好都不要出门,尽可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回家。尤其是小孩子,更是禁忌出门。传言,在这天地府会放出全部的鬼魂,不当的行为很容易招致不干净的东西。

二、中元节的谚语

谚语是指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多数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春雨贵如油”。

关于中元节的谚语也是非常之多。不同地域又不同的谚语,常说的如“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买饼尝”;“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下面再列举几个民间谚语如下:

1、民间谚语有云:七月半,鬼乱窜。

相传农历七月十五这一日人可以看见鬼魂。他们迈出地狱之门,在祭祖香的牵引下飞遁而来。

2、“七月十五响雷公,大雨满到平天垄”。

“七月十五打雷公”说的是七月十五这天打雷,那么之后的日子就容易出现多雨天气,雨水大到地垄沟都将被灌满,自然地,农民的收成就会被降低。

3、“七月十五落一沟,毛毛细雨滴到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下雨,那么之后就容易出现连雨天气,往往这种连雨天会持续到秋收的时候。

4、闽南民俗有句谚语:“不惊七月半鬼,只惊七月半水”。

闽南人为什么不怕七月半鬼,反而怕起七月半水来呢?揣度起来,这与当时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农历七月半,闽南台风多发期,常常台风引起暴雨,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海水高涨,即将收成的地瓜、落花生,尽被山洪海水淹没,地势较低的沿海乡村,多数房屋亦被水淹,自然灾害的破坏,远比所谓鬼魅的作祟更具体和更严重,这种自然灾害,非人力可以抵御,其灾害远比鬼魅厉害,故长期以来遂形成“不惊七月半鬼,只惊七月半水”的俗谚。

5、“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

闽中地区中元节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漠之羊诗词


中元节,就是中国的七月半,有的地方过七月十五或十六。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

谚语有:

七月中,腊月半,阎王不请心也颤。

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往河边站。

冇食糍粑老鼠粄,等于冇过七月半。

七月半,鬼门开。

七月半,鬼乱窜。

七月半祭祖。





冬夜萤火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克启命理


一,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为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二,上元节谚语: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往河边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