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你瞭解輔酶Q10,看專家談“輔酶Q10”

【內容出處】

吳鐵

(廣東醫學院藥學院院長)


別說你瞭解輔酶Q10,看專家談“輔酶Q10”

藥理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醫學院藥學院院長,廣東醫學院中藥與新藥研究所所長。

廣東醫學院醫藥科技開發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總經理兼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副主任,博士後指導教師。

吳鐵從事藥理學科研以來,和他的同事與學生們在中國核心期刊及有關專業雜誌共發表了研究論文400多篇(見中國期刊網),在已發表的論文中有283篇被國內同行引用,總引用頻率達2417次。有13項科研成果獲廣東省政府、市政府和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申報了6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有20多項發明專利獲得國家授權,

【認識輔酶Q10】

輔酶Q10是天然存在於我們體內細胞的成分,它存在於我們自己體內細胞的線粒體內膜上,是我們體內調節細胞代謝的重要物質,是我們體內供應細胞精力和活力的力量源泉,是我們體內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別說你瞭解輔酶Q10,看專家談“輔酶Q10”


輔酶Q10還是直接影響身體的免疫系統和老化過程的重要元素,如果人體內缺乏輔酶Q10,身體就會出現很多的健康問題,如心律失常,心衰,動脈硬化,心臟病發作,腦卒中,高血壓或肌肉萎縮等症狀。在過去幾十年的實驗和臨床研究中已經證實,服用輔酶Q10 對過敏症、哮喘、呼吸器官疾病和聽力失調等都有幫助。還有報告提到輔酶Q10能改善精神分裂症和老年性痴呆的一些腦部失調問題。


別說你瞭解輔酶Q10,看專家談“輔酶Q10”


輔酶Q10的最傑出的功能特性就是強壯心臟和保護心血管系統,它是我們人體最好的護心補品,我們的祖先總結了許多中藥有護心健體的作用,屬於“護心補品”,如人參、高麗參、花旗參、黃芪、丹參、枸杞子等中藥以及由這些中藥與雞、鴿、豬、羊等動物肉獲內臟組成的“湯”或“粥”,名目繁多,有千百多種,但在西方醫學中,具有“強心”的所謂“補品”的藥物或保健食品,只有一種,就是輔酶Q10!

除了輔酶Q10,還有嗎?沒有了!我這裡說的是既是“強心”,又是“補品”(保健食品)的物質,當然,具有“強心”的藥品很多,如強心苷等等,但這些都是屬於藥物,不屬於補品,而且,它們隨著用藥劑量的增大,都是屬於“毒品”,都是在大劑量時可對心臟有毒損傷的毒品,只能在心臟有病的時候應用,在醫生指導下應用,不能濫用!


別說你瞭解輔酶Q10,看專家談“輔酶Q10”


人的心臟一天跳動十多萬次,一年三千六百多萬次,心臟跳動的能量從何處來?又怎樣維持這些能量的供應呢?輔酶Q10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幫助體內的生物能量轉化,使心肌細胞不斷地重複獲得ATP,生物能量才能得到及時補充!心臟因為有了輔酶Q10,在三羧酸循環中就可以通過電子傳遞鏈不斷產生的能量ATP,才能持續保持跳動。


歐美等國有很多心臟病人,特別是有心力衰弱的人都在長期服用輔酶Q10,1976~1998年,至少有10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圍繞輔酶Q10在生物化學和臨床效果的研究展開的。在這些學術研討會中,有來自18個國際的200多位研究輔酶Q10多年的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總共發表了350多篇研究論文。經過他們的的研究和臨床驗證,統計資料都顯示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和其它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他們的心臟組織中的輔酶Q10含量比健康人明顯的低。而每日補充100mg或更多的 輔酶Q10就能夠明顯地改善這種狀況。美國《心臟學雜誌》曾經報道,單純服用輔酶Q10或將它與其他藥物合用的心臟病患者,比沒有服用輔酶Q10的病人平均多活了3年。輔酶Q10被稱為護心補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極佳。


別說你瞭解輔酶Q10,看專家談“輔酶Q10”


輔酶Q10具有抑制血脂肪過氧化的作用,血脂肪過氧化過程會促進自由基的形成,致使細胞遭到破壞併產生惡性病變。自由基也會引起心臟疾病,提前老化,甚至是癌症。輔酶Q10能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壞。

心臟病和中風產生了突發的遊離基(局部缺血性再灌注),這能導致廣泛的組織損害,具有較高輔酶Q10含量的患者較少地遭受這些病症的損害。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之前或之後立即補充輔酶Q10在預防再灌注損害(心臟外科手術中常見的併發症)方面是很有益的。已發現用輔酶Q10補充,對患有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二尖瓣脫垂和心律失常的患者是有益的。已證明輔酶Q10對治療各種心肌症(減少它的泵送能力的心臟肌肉疾病)的治療是有用的。研究已顯示,少量補充12個月, 100mg/d,可導致較佳的泵送能力(增加排斥部分),增加肌肉強度和改善呼吸。因此輔酶Q10在日本已被批准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及不規則的心搏動。


多項研究也證明,輔酶Q10在治療高血壓方面也是有益的,在109位患有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服用抗高血壓藥物後得出結論:平均每天補充輔酶Q10 225mg可使心臟收縮血壓的平均從159減少到147 mmHg,而舒張壓從94減少到85mmHg,明顯改善血壓高影響的功能狀況,並使一半的患者停止了他們服用的大多數血壓藥物。20世紀80~90年代間,國際醫學界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做了上千次公開的和七次大型長期雙盲臨床試驗,建立和確認了輔酶Q10在治療心臟病方面,特別是在治療心力衰竭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兩萬多名年齡在65 歲以下的心力衰竭患者是有資格做心臟移植手術的,但由於缺乏捐贈人,他們中間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有機會獲得新生,這還不包括那些超過65歲和不適合做心臟移植手術的。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醫生們對十一名無法獲取心臟移植的病人使用了輔酶Q10。結果所有的病人症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他們其中的三人從高度危急的IV類NYHA降到I類,四人從IV類NYHA降到II類,兩人從III類NYHA降到II類和I類。通過輔酶Q10 的治療,一些患者已經完全不再需要任何藥物的幫助了,他們的生活也完全回覆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這些病狀的明顯改善是因為補充了輔酶Q10 ,而補充了的輔酶Q10有效的增強了心血管細胞線粒體中的生物體能量轉換效能和提高了心肌能力。這些事實和其它的大量實驗研究與臨床觀察都充分證明了輔酶Q10對心力衰竭防治的貢獻。

正因人體心臟的活力來源不但是從細胞階層開始,而且是從主要的營養素輔酶Q10開始。輔酶Q10能增強心臟病患者的體力,還可降低血壓,減少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發生的機率,改善心臟病患的病情。因此,輔酶Q10不但有用於普通的心臟病患者,也已經與其它藥物結合使用來治療、挽救多種晚期的心臟病患者。意大利的一項有2664個心臟病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參與的臨床雙盲試驗,他們每人平均每天服用50~150mg的輔酶Q10,三個月後,這些病人的症狀有了如下的改善:浮腫、水腫降低了79%;靜脈阻塞降低了72%;肺部水腫降低了78%;氣短降低了53%;肝腫大降低了49%;心悸降低了75%。更加可喜的是,在這2664個病人中,有54%的人在至少三種症狀上的有改善。日本人有服用輔酶Q10保護心臟和心血管系統健康的習慣,他們有超過一千二百多萬人長期服用,以改善體內脂肪酸和其他有害物質對心臟和心臟動脈的侵害。 當年紀越來越大時, 體內合成分泌的輔酶Q10大量減少,因此適當的補充輔酶Q10,保護血管及心臟組織系統健康,減輕心臟負荷十分重要。


別說你瞭解輔酶Q10,看專家談“輔酶Q10”


輔酶Q10在心臟的含量最高,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因子,在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中形成ATP起關鍵作用。在電子傳遞鏈(ETC)中,它介導電子從複合體1(NADH輔酶Q還原酶)轉移到複合體3(細胞色素C複合體),以及從複合體2(琥珀酸脫氫酶)傳遞到複合體3。 此外,輔酶Q10具有直接的抗氧化作用,防止膜氧化和脂質過氧化,穩定低密度脂蛋白(LDL)顆粒,促進回收α生育酚,從而保護心血管健康。輔酶Q10可以穩定心肌上鈣依賴性通道,有效增強ATP的合成。

輔酶Q10是一種類似維生素E的元素,在人體中有抗氧化功能,但輔酶Q10抗氧化作用超過維生素E數十倍。它能夠自然地延緩老化增長壽命,啟發人體自療免疫功能,消滅自由基,維持細胞膜的完整和穩定,減緩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使人體免於疾病的侵襲。普通人體中輔酶Q10的總含量僅為500-1500mg並隨著年令而減少。輔酶Q10的發現,被譽為“營養研究的里程碑”,在美國、日本及歐洲國家,關於輔酶Q10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已廣泛深入地展開, 以輔酶Q10為獨立成分的藥品或保健食品,或以輔酶Q10為複合成分的藥品或保健食品大量湧現,至今已超過200多項, 2003年,美國FDA正式批准把輔酶Q10作為食品添加劑,目前輔酶Q10已經被逐步應用於飲料、糖果、糕點、乳酪、酸奶等食品生產中。

本文由王芳摘編自吳鐵主編的《輔酶Q10與心臟健康》(科學出版社.2016.6)一書第一章,內容略有改動。


別說你瞭解輔酶Q10,看專家談“輔酶Q10”

輔酶Q10自1957年被發現以來,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高度重視,他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對它的瞭解與認識不斷深入,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60年來,它已經從最初的不可思議的神秘物質,變成了我們身體細胞廣泛存在的普通輔酶,它已經從最初的昂貴的藥品,變成了增進人類健康的普通保健食品,關於它的研究已經遍及全球,已有幾千篇研究論文發表在世界各種科學期刊。本書重點介紹輔酶Q10與人類健康的研究經歷與成果,第一冊重點講輔酶Q10與心臟健康的故事。本書前三章分別講述輔酶Q10在心臟最多,缺少輔酶Q10就會生病,補充輔酶Q10就會強心,介紹輔酶Q10對心臟及人體的作用,第四章介紹輔酶Q10對心臟病的防治作用,強調了“心病還須心藥醫”,重點介紹國內外學者及醫生們觀察輔酶Q10對心臟的保護作用以及對心臟病的預防作用的研究成果,供讀者們學習與參考,也可作為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的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