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導語

可能有些人對古羅馬並不熟悉,不過我提起一部電影,估計你就能很快想起他。看過電影《角鬥士》的人應該都知道,主人公本來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卻意外地捲入了一場新老皇帝接班的紛爭中,最終被老皇帝的兒子陷害,從此經歷了一段從將軍到奴隸,再到角鬥士的英雄之旅。《角鬥士》講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極其悲壯的故事,而賦予這場悲劇起因的那個老皇帝,其實是有歷史原型的,他就是馬可•奧勒留。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今天筆者就帶你瞭解下這個皇帝,通過這篇文你不但能看到一位遠古皇帝的內心世界,更能感受到,很多古羅馬帝國時期的風貌。

一、外界事物都是過眼雲煙,我們唯一可以掌控的只有自由意志。

奧勒留的哲學思想屬於斯多葛派。斯多葛派哲學認為物質世界是由神創造的,而且神已經為世界的運行安排好了規則,這種支配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則被稱為“理性”。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有理性,這種理性能夠讓人理解神,並且遵循自然規則行事。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斯多葛派哲學中的神並非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上帝,而是一種精神力量。

這種精神力量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可以是火,也可以是氣,還可以是一種純粹的原理,總之,是當時的人們可以想象到的一些具體或者抽象的事物。借鑑我們中國道家的說法,這種精神力量就是“道”。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斯多葛派對宇宙起源的說法很相似。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按照這個前提假設,萬事萬物的運行都有設定好的軌跡。外部世界是我們無法左右的,我們可以做的只能是探索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說,只有我們的意志是自由的,其他事物都會受到自然理性的擺佈。它們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無論感覺好壞都不會受到我們的影響,我們可以做的只能是冷靜地認同並去接納。比如上班時碰到堵車,不要就此心生煩躁,怪道路太窄和怪司機太慢都是沒有意義的,要調整心靈和意願去接受現實並思考如何應對即可。書中說“一個人的靈魂之墮落,莫過於不再相信宇宙”,又說“對任何發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對於自然的叛變,因為一切的事物都不過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這雖然有些宿命論的味道,但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提議也頗有些相似。

對於可控的自身意願,奧勒留進一步認為,既然人類也是和諧宇宙的一部分,那麼也應該按照促進自然和諧的理性行事,要用意願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具體來說就是要成為一個智慧、公正、勇敢和有節制的人。智慧、公正、勇敢和節制,是奧勒留最欣賞的四種美德。

電影《角鬥士》中還曾經用橋段表現過這個觀點。當小皇帝行兇之前,他說:“父親來信讓我訓練的四種美德我知道自己一樣都沒有,不過我有另外一種美德,就是野心。”說完就殺了老皇帝。其實,在奧勒留的哲學思想中,野心恰恰是最沒有意義的。他曾經說,“一切身外之物,諸如眾人的讚美、權勢、財富、享樂,若任其與理性相抗衡,那都是不對的。這一切東西,彷彿短期內頗能令我們感到舒適,但也會突然間讓我們陷入窘境,從此遠離美好。”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按照自然的理性生活,接受不能改變的外界環境,努力調整內心去追求美德,這種觀點在他自己寫的書——《沉思錄》中會經常反覆地出現,可以說這是奧勒留非常重視的一個原則。而且也由此推導出對於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的態度。

首先就是對待死亡的態度應該是接納。我們都知道從秦始皇開始,中國曆代的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由此還出現了各種耳熟能詳的訪仙問道,求神煉丹的故事。同樣是皇帝,奧勒留的想法卻完全不同,在自傳中,死亡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但這並不是奧勒留畏懼死亡,而是在不斷提醒自己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沒必要擔憂或者恐懼,只要活好當下就行。比如他會說“縱然你的生命延伸到三千年,甚至是三萬年,你也只能活一回。過去已逝,未來還未到,你所擁有的只能是當下的時光,死亡能剝奪的也只有當下,長壽的人和短命的人失去的其實是相同的當下。”所以沒有必要畏懼死亡,“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把每一天都當成是最後一天來過,不激動、不麻木也不虛偽。”

此外,他還認為在時間的長河中,再長壽的生命也不過是滄海一粟,不值得一提,更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奧勒留經常會列舉出他那個時代長壽的名人,然後加以嘲諷。他會說“比起那些短命的人他們又好了多少呢?在永恆的時間面前,活三天的嬰兒和活過一個世紀的老人也並沒有什麼區別。”最終我們都要塵歸塵、土歸土,肉身化為原子重回宇宙。總之,在把一切都看成是遵循自然理性運轉的前提下,奧勒留沒有從主觀體驗的角度去看待死亡,而是從全宇宙的角度來看待生命,得出了非常豁達的結論。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除了死亡,另一個被提起的詞彙就是名譽。這可能也是所有皇帝都會重視的事情,所謂青史留名,即便是我們普通人也希望自己能有個很好的名聲。那麼奧勒留是怎麼看待名譽這件事的呢?奧勒留認為,名譽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至於彪炳史冊更是沒有必要。比如書中說“為了身後的美名而動心的人,實在是沒有思想。每一個記得他的人終將死去,即便不死,對於死者又有什麼意義呢?為了別人的議論而縮手縮腳的人,終究是浪費了上天給他的稟賦。”,又說“多少令人讚揚的英雄都早已被遺忘,多少讚揚他們的人也都早已消失。”這就是奧勒留對於名譽的看法,而且他可不僅僅是說說而已,他的施政方針就受此影響,重視實效而輕視形象。

我們都知道羅馬時代的建築能力已經非常發達,所以帝國的各代皇帝都修建了大量雄偉的建築,鬥獸場的宏大,萬神廟的華麗都訴說著統治者的豐功偉業。可是回看奧勒留的時代,基本上乏善可陳。顯然,他並不重視這些形象工程,但他卻很重視當時的民生問題,比如興建慈善機構,改革對於奴隸的殘暴制度,甚至對角鬥士搏鬥時使用的武器都做了規定,不允許過於鋒利。

不僅不追求名譽,奧勒留對於別人的冒犯也倡導友善的對待。他認為只要自身的心靈純淨,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行,那麼別人的罪惡是無法傷害到自己的。如果有人做了惡事,那隻能說明他沒有按照人的理性行事。奧勒留把他人的這種狀態更多的是看成一種無知,所以,自己要做的並不是去反擊,而是要堅守德行,和善對人,如果有可能還應該去啟迪別人的理性,勸導和治療他。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在大約公元175年,羅馬城內出現了一次空前的瘟疫危機,正當奧勒留忙於賑濟災民時,他最信任的將軍發生了軍事反叛,想要奪取王位。事情的發展很有戲劇性,在得知奧勒留並沒有死於瘟疫後,將軍反被自己的手下所殺。奧勒留知道這個消息後,非常沮喪,他說“我很遺憾,竟然不能得到饒恕他的機會。”然後,他燒燬了所有涉及人員的名單,沒有再追究其他人的責任。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遭遇反叛可能是最讓人憤怒的事情了,但奧勒留仍然堅守住了自己的信仰,沒有以暴制暴。

二、人生的價值在於擔負社會責任,追求整體利益才是至善的行為。

通過上面的講述,我們能夠看得出奧勒留是一個看淡生死,淡泊名利,榮辱不驚的人,但是千萬不要以為他是一個消極的人。事實上,奧勒留對於社會責任和自身的工作是相當認真和負責的,他甚至把這種認識上升到了至善的高度來要求自己。

在奧勒留的世界觀裡,人是和諧宇宙的一部分,在這個宇宙中,低級的物種要服從於高級的物種,而作為能夠理解神的人類,是最高級的物種,所以只能相互依存,每個人都應該為了整個群體的利益而努力。在這種世界觀下,奧勒留認為,人的德行中最重要的善就是要為群體服務,也就是為社會謀利。這是神賦予人類的義務,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考慮的都是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公眾利益。因為對整體有利的事情也會給個體帶來益處。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為了說明整體和個體之間的關係,在書中奧勒留還經常拿身體的來做比喻,比如肢體和軀幹聯合起來才是一個有機體,這種構造本身就是為了通力合作而設計的,每一部分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是對整體應盡的義務,只有每個個體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整體才能獲得和諧。所以,有利於群體的工作是一種美德,同時也是每個個體必須完成的責任。

《沉思錄》中關於做事要符合公眾利益的論述,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正是因為秉持這種理念,奧勒留雖然貴為皇帝,但他從來沒有把皇位當成撈取利益的工具,而是認為這只是神賦予他的一項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也不例外,他時刻提醒自己,只有為群體謀福利才能獲得快樂。對於權力他也毫不貪戀,甚至在剛剛成為皇帝后,就把繼父的另一個兒子提攜成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那麼,如何能在聲色犬馬的大千世界中,一直堅持以群體利益為重呢?奧勒留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堅持理性就必須要節制肉體的需求,尤其是要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要沉迷於感官的誘惑之中。

在《沉思錄》中,他說“理性永遠不會攪亂自身的寧靜,換言之,永遠不會使其自身陷於慾望”。又說“出於慾望產生的過錯比出於憤怒產生的過錯更為可惡。”對於節制慾望,一直是他的信條也是他對現實的宣言。

因為斯多葛派在創立時受犬儒主義思想影響很大,這裡的犬儒主義並不是說要像狗一樣生活,而是指不追求更多的物質享受。所以斯多葛派的哲學家在生活中都會保持著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奧勒留雖然貴為皇帝,也仍然像一個哲學家那樣要求自己。按照當時的禮儀,有身份的人都是要穿著長袍,皇帝更是要穿紫色的長袍,而當時的哲學家為了提醒自己節制慾望都會選擇穿短袍。在這件事上,奧勒留選擇了後者,他總是身著短袍,甚至還睡在地板上。這種節制慾望的生活方式在他登基時,還成了麻煩,很多人都說他沒有皇帝的尊嚴,不適合做皇帝。

在剋制感觀慾望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寧靜也同樣重要。對於這個問題,中國人習慣於非此即彼,入世則轟轟烈烈,出世則淡泊名利。我們的歷史中,有很多有才華的人在仕途受阻時,都會隱居山林,不問世事,以求達到身心的平靜。像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這種心態的寫照。

而奧勒留卻不贊同這種做法,他認為追求心靈平靜用不著過隱居的生活。一個人完全可以隨時隨地地退隱到自己的內心中去,在內心中求得平衡。

在奧勒留看來,客觀的事物變化都不能對內心產生真正的影響,煩惱皆是由自己的內心而起。因為不會有什麼人或者事物能夠真正妨礙你按照一貫堅守的道德去生活。所有的順境或者逆境,從宇宙理性的角度來看,都是自然而然應該發生的,使我們痛苦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解讀。這很有佛教中“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感覺。所以,當發現身處的環境令人不安時,需要凝神靜氣,重新控制自己的意志,堅守理性,讓內心返回到和諧的狀態。

三、《沉思錄》是哲學著作不在於他論證了哲學命題,而在於他記錄了哲學思想。

我們知道《沉思錄》主要是記錄了奧勒留作為一名哲學家關於世界和個人生活的一些看法。可能有些人會說了,怎麼這個哲學家跟我們印象中的不一樣呢,就拿我們都熟悉的馬克思來說,人家對量變引發質變、勞動創造價值等等觀點那可都是有著詳細的論證過程的。而在《沉思錄》中,奧勒留好像都是提出一個觀點就完了,不斷的讓人們幹這個幹那個,卻從來沒有進一步的論證和解釋,說是一部哲學著作,可怎麼看都有點像是跟名人名言一樣的碎碎念呢。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哲學的發展說起。簡略地說,我們現在熟悉的這種哲學形式是在17世紀,由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開始才逐漸形成的,也可以把這種哲學稱為現代哲學。而在奧勒留那個時代,哲學的形式和發揮的作用都跟現代的哲學不同。當時,哲學包含了很多現在看起來非常專業的學科。比如數學、歷史學、天體物理學等等都屬於哲學。

奧勒留所屬的斯多葛派就有三個研究方向,分別是物理學、論理學,論是論文的論,和倫理學。物理學很好理解,主要是研究自然的科學,在當時尤其是研究天文氣象方面的知識;論理學研究的是辯證法和修辭學,這是兩種有助於思考的工具。奧勒留對上面這兩個方向都不太感興趣,雖然也有所涉獵,但他最終選擇了倫理學。

在《沉思錄》中他說過“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成為一個詭辯者,也沒有隻坐在書桌旁分析三段論,更沒有去研究自然現象,這些都要感謝神對我的眷顧”。這裡奧勒留所說的詭辯者和三段論就屬於論理學的範疇,而自然現象是指物理學。當然,我們還要提醒一下,最後奧勒留選擇的倫理學方向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倫理學還是有很大區別。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今天提起倫理學,我們都知道是一門研究道德的科學,像是安樂死該不該合法化等等問題,都屬於倫理學研究的範疇。現代倫理學其實已經和幾何學等學科一樣,是一門非常嚴謹準確的科學,比如說我們的法律,其實就是最低的道德準則,在每條法律的背後都有著倫理學方面詳細的論證。不過在奧勒留的時代,倫理學還遠沒有這麼完善,它更近似於我們今天的宗教。

因為當時基督教還處於被打壓的地位,所以羅馬帝國的宗教以信奉“多神論”的希臘諸神體系為主體,也就是信奉以宙斯為主的各種神祇為主。這些宗教形式普遍比較簡陋,主要就是你信奉哪個神靈就去供奉和祈禱就行了,有點像今天我們所說的迷信的感覺。這些宗教還沒有發展出後來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宗教教化和救贖的功能。所以,當時的人們如果有心靈上的疑惑更多的是求助於哲學,具體來說就是哲學中的倫理學在起這個作用。

所以奧勒留所關注的,也主要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並且是這些道理的忠實踐行者。《沉思錄》其實就是奧勒留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該怎樣做人的一本修煉手冊。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當時的哲學家有點像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儒家。如果你說某某人是一位大儒,那這個人可能並一定非要在儒學中提出了什麼獨特的理論,但他一定是一位已經掌握了儒學精神,並能夠按照儒家的規範來要求自己言行的人。奧勒留就是這樣一位哲學家,終其一生都在按照斯多葛派的思想行事,他是斯多葛派思想的忠實踐行者,而記錄了斯多葛派學術思想的《沉思錄》按照這個標準,當然可以被稱為哲學著作了。

四、總結

首先,我們說了1800多年前斯多葛派哲學的世界觀。世界按照其特有的理性在運轉,人類也應該按照這種理性去生活。對於不控制的外部世界,我們要客觀地去接納,即便存在死亡、背叛等讓人痛苦的現象,也都是宇宙理性安排的一部分,自有其道理;對於可控的自我意志部分,我們要服從自己內心的理性,要去追求智慧、公正、勇敢和有節制等美德,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我們說到了人是和諧宇宙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要致力於為群體利益而工作,工作是個體必須要承擔的責任。為了能時刻以群體利益為重,個人要注意節制自己的慾望,在生理上不追求感官享樂,在心靈上要不斷修煉自己,不受外物的迷惑,從而保持心靈的純淨。

沉思錄:戰功卓著的帝王是如何看待世界、判斷善惡和約束自我的?

最後,我們說了由於時代的差異,《沉思錄》不同於現代哲學的經典,它並不是論證了某些哲學命題,而是如實地記錄了古羅馬時期,人們關於倫理道德的認知和實踐。正如書中所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些解決人生困惑的生活準則,直到今天仍然會帶給我們很多啟迪和智慧。

《沉思錄》雖然是一位帝王所著,但是談的卻不是帝王之術。他既倡導要遵循自然之道,節制慾望,追求心靈的寧淨;又告誡人們要互相親愛,積極工作,多為公眾謀利。在彷彿矛盾的觀點中尋求平衡,這可能也是它受到各國政要喜愛的原因之一。對於我們深受儒釋道三種哲學思想影響的中國人來說,讀這本書總會在不經意間引起人的共鳴,那種對於自然的尊重、對於生命的思考和對於他人的接納,越過1800多年的時光,現在讀起來仍然會促使人思考,給人以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