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讀《論語》005,三十而立的立,不是立業成家的意思


簡讀《論語》005,三十而立的立,不是立業成家的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個部分最是耳熟能詳的一句,也好像是很多人理解錯的一句。

“十有五而志於學”,15歲開始立志求學,放在現在也正好是9年義務制教育結束,開始非義務教育的階段,自己要給自己定一個人生方向了,而不是跟著社會的要求走。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15歲就立下人生的志向,並一生踐行實現,試問有誰可以做到?我們小時候都說要做科學家、教師、醫生、宇航員,現在幾個人真正做到了?

三十而立,不是立業成家的意思,語言是要在語境中發揮作用的,孤立的理解必然會出現謬誤,這裡“立”的是“志”,就是學習的志向,人生的志向。

現在好像很多很多人的志向就是賺錢,當然賺錢也可以作為志向之一,但應該不是真正的終極志向。我曾問過某位大佬,“你的財富足以幾世自由,為什麼還是非常努力勤奮的賺錢?”他的回答也是震驚了我:“我就想知道自己這輩子究竟能賺多少錢。”我想大佬說的錢,已經只代表證明自己能力的數字了。

立好了終極的“志”,才能忍受生活的苟且,因為“志”是為了遠方的詩和田野。這就是所謂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有所得吧。

四十不惑,當然不是不困惑的意思,是“志”不困惑,三十立住志,不代表會不動搖,畢竟社會的誘惑太多,到了四十,人到中年,那麼就能看明白了,遇到事情不會被誘惑,也能曉得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不會左右猶疑了。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件事情,很容易被輿論、情緒、媒體引導而衝動,做出一些莽撞的事,到了四十就能看明白事情的原委了。

五十知天命,天命是規律,是當然的道義,到了五十,就能知道當然的道義,做人做事情憑著自己的良心和道義,做符合天道的事。就好比學習,年輕的時候學習要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就怕自己比別人少學了點東西,一直在做加法,到了五十,就知道哪些是不需要的了,就開始做減法,捨棄不必要的社交,捨棄不必要的知識,甚至捨棄不必要的財富,這是人生一大境界,也沒那麼容易做到啊。

六十耳順,當自己遵循天道的時候,一定會違背一些人倫,也當然會捨棄一些他人追逐的東西,這時候就會有很多人會持有相反的意見和言論,尤其是年輕人會指責自己不努力,不奮進,這時候對於這些批評的話語和意見,不會覺得刺耳。能夠心平氣和的看待,如有有餘力可以去改變教化他。

如果前面都修煉到位了,那麼七十就從心所欲不逾矩了,“從心所欲”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心之所至,欣然往之。最關鍵還有三個字“不逾矩”,不會壞了規矩法度,也就是心裡所想的不會違背規律,更不會違反法度,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做到恰到好處,這是件極難的修行。

所以這裡的這段話是說立志的六個階段,求學的六個人生階段,而不是自己人生從15到70這55年的活法,我們可以生理年齡是30歲,而求學立志做到第五個階段,那麼心理年齡就是60歲了。這就是說說而已,能做到孔子說的境界太難了。


有的人到老都沒能立好志,我活了33年,可能都沒立好真正的“志”,更別說做到更高的境界了。


簡讀《論語》005,三十而立的立,不是立業成家的意思


為你讀歷史 | 一個間歇性更新的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