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說:各行各業將會因為物聯網而轉型,周鴻禕也如此認為

目前互聯網界的大佬們都認為下一個即將到來的風口是“物聯網”萬物互聯時代。

不單單小米CEO雷軍,360董事長 周鴻禕也如此認為。

物聯網作為全新的連接方式,近年來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與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融合發展,預計2022年,中國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將超7.24萬億元。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如火如荼,物聯網作為連接人、機器和設備的關鍵支撐技術,應加快推動佈局,抓智能化轉型機遇。

雷軍說:各行各業將會因為物聯網而轉型,周鴻禕也如此認為

工業物聯 助製造業實現“智能+”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在雷軍看來,推動工業物聯網的應用,是實現製造業“智能+”的必要途徑。

雷軍表示,物聯網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尤其與車聯網、無人駕駛、超高清視頻、智能家居等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應用到製造業、農業、醫療、安全等領域,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增長機遇。

據統計,2018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已達70億臺;到2020年,活躍的物聯網設備數量預計將增加到100億臺,到2025年將增加到220億臺。全球物聯網產業規模2008年500億美元,2018年近1510億美元。《2018年中國5G產業與應用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中國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53.8億,其中5G物聯網連接數達到39.3億。

他表示,目前全球製造業競爭推動工廠向智能化轉型,物聯網作為連接人、機器和設備的關鍵支撐技術受到企業的高度關注。即將佈局的5G技術優勢,將能夠較好滿足工業控制需求,同時為製造企業提供遠程控制和數據流量管理工具,以便更高效智能地管理大量的設備,並通過無線網絡對這些設備進行軟件更新。

建議:我國應加大對高端裝備、智能製造、工業物聯網等重點領域的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引導中央、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圍繞大型製造企業上下游進行垂直改造,加強自動化產線、無人工廠等重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打造虛擬的產業閉環,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和整體國際競爭力。

雷軍說:各行各業將會因為物聯網而轉型,周鴻禕也如此認為

農業物聯 助推鄉村振興實施戰略

物聯網+農業會迎來怎樣的“春天”?

雷軍表示,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發展和創新的眼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以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

他認為,隨著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以及5G技術的應用將為建設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奠定堅實科技基礎,帶動農業實現發展變革。

什麼是智慧農業呢?按照業界的說法,智慧農業以智慧生產為核心,智慧產業鏈為其提供信息化服務支撐。目前我國智慧農業有四大應用場景:數據平臺服務、無人機植保、農機自動駕駛以及精細化養殖。 例如在養殖業,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進行基本信息管理、疾病檔案管理、防疫管理、營養繁殖管理,發展智慧養殖,實現數字化養殖。

在植保方面,藉助物聯網技術自動探測和記錄區域內的微氣候、墒情等環境信息,並結合植物保護專家系統來精確地預測病蟲害的發生,從而通過無人機噴灑農藥,精準高效解決農業生產的植保問題。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出臺5G農業應用補貼和優惠政策,並鼓勵社會資本、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共同參與,因地制宜規劃打造智慧農業示範區、試驗區,並在經驗成熟後進行全國推廣,全面提升農業領域的高新科技應用程度。

雷軍說:各行各業將會因為物聯網而轉型,周鴻禕也如此認為

交通物聯 無人駕駛或 最先成“爆點”

“在5G眾多的應用場景中,無人駕駛和車聯網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出現的引爆點。”雷軍表示,智慧交通對通信網絡有著極高的要求,而大帶寬、低時延、海量的連接數量、嚴密的覆蓋,這些都是5G技術的核心優勢。

在雷軍看來,智慧交通最可能爆發,一方面因無人駕駛具有巨大的節能潛力,在減少交通事故、改善擁堵、提高道路及車輛利用率等方面意義深遠,並可直接帶動智能汽車後市場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全球車聯網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信息化、智能化引領,全球車聯網服務需求逐漸加大。基於5G技術的應用,智能交通領域將快速進入發展上行區間。

記者瞭解到,在重慶,長安、小康、力帆等汽車企業,均與百度的智能駕駛Apollo開放平臺展開合作,包括自動駕駛全技術鏈流程、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車聯網、雲服務等領域。

建議:國家應研究、制定和出臺關於智能交通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支持產業發展。尤其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責任問題、技術試驗問題、車聯網的國家標準規範、智能芯片應用等產業發展關鍵點進行前置研判,通過鼓勵性政策支持交通運輸領域智能、安全、可控發展。

醫療物聯 智能化為“健康中國”加速 “

物聯網技術在醫療行業也有很廣泛的應用空間。”雷軍說,服務患者方面,可以採用LBS技術實現智能導診,優化就診流程,還可以藉助可穿戴傳感器和服務解決方案進行遠程護理。

在保障設備質量方面,可以採用各類專用傳感器,跟蹤設備使用情況,藉助預測性維護來修復關鍵醫療設備存在的潛在問題,完善設備運維體系。

環境監測方面,可以通過傳感器對ICU室、手術室等特殊地點進行環境監測和預警。同時,基於醫療護理全流程的健康大數據,在安全保護前提下的數據標準細化、完善,以及數據網絡的綜合利用也顯得尤為迫切。

業界看來,在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有多個方面需要關注。比如,互聯網醫療相關服務體系,包括髮展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等;另外還有醫療行業數據安全和服務質量安全。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逐步推動新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加快完善醫療物聯網和健康大數據相關標準,制定醫療智能可穿戴設備及配套信息平臺行業標準。同時,出臺針對物聯網企業在醫療領域投入科學研究、應用開發的鼓勵政策,使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更好地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醫療新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