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诗词一起走过的那些时光

我和诗词一起走过的那些时光

——我对传统诗词的一番感悟

【文】 八月马齿苋

记录不同人生,畅聊那些心事

只为做那个最好的自己

活出美好的生活

遇见你

真好

我和诗词一起走过的那些时光

人生有太多兴发感动的时刻,诗词无疑是记录时光最好的一种方式。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诗词存在的意义,有些人把它当作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有些人把它看作阳春白雪望而生畏,亦有些人将它当作逞功炫巧的工具。这些都可以说是对诗词存在意义的误解。

那诗词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

《毛诗序》中的一段话就很详细的说明了诗词为何存在。它是这样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之志,言发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一段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诗词是由自己内心的兴发感动而产生的。

不光是诗词,还有歌曲、舞蹈等艺术都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的兴发感动。所以我们在鉴赏、评价一种艺术的时候,最多看的不是它所表现的技法,而是通过作者的这种表现能否产生共鸣、能否产生感动。

诗词、歌曲、舞蹈等都是作者情志表达的通道、载体,而诗词、歌曲、舞蹈的创作手法就是为了更好地要观者能明白作者的心志、情感。

插入一段话,也是为了说明,诗词不是光用来背诵的,而更在于创造。背诵古诗词,像《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观众爱上了诗词,但这也只是在简单地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去无论吞枣地了解每一首诗作者的一部分情感。宋朝张载说过一句话:“为天地立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继往圣的绝学,还是需要创新。所以“诗词大会”为何不能从背诵改为“写诗大会”呢?就像《红楼梦》中大观园斗诗大会一样。从毛主席之后传统诗词的创作就鲜有人知。从目前看来,它们也只能停留在学生的课本上,停留在教室的黑板上。背诵让很多学生都对诗词感到厌烦情绪,一旦抛弃就不可能拾起,除非他未来会从事文化、诗词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诗词作为一种压迫,而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真正的魅力呢?为什么一定要将诗词束之高阁,而不把它变得平民、生活、日常化呢?

结合自己心理,和自己生活经历,我看到了诗词的魅力,现在我就分享一下我和诗词一起走过的那些时光。

一、有些诗词会催动诗情

我和诗词一起走过的那些时光

这是我在2017年12月写的,因为和朋友闹了一些矛盾而关系破裂。

孤枝怜心点夜灯,

遥想当年班草分。

春山远来平芜尽,

杨柳残月无故人。

那是我看到寒月光下、枯木枝头的一盏明灯而兴发感动的。班草是出自秦观的诗,意思就是与朋友分草坪而坐仰望星空的场景。辛弃疾诗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意思就是和朋友的分别,朋友越走越远了。最后一句是出自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首诗都是初高中学习过的诗词,以前并不把它们当回事情,但是当自己真正遇到这样类似的情景、类似的悲伤情感的时候,它们就突然出现在脑海中了。这只能说,古今中外,人的很多情感都是一样的,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人们对世事万物的悲悯之心又何尝改变呢?

可能到现在看来有些稚气,但又何尝不是一段人生的真实记录呢?

二、有些风景会引发诗情

我和诗词一起走过的那些时光

这是我在2018年西湖边上写下的。那年的西湖雪下的很大,断桥上都是络绎不绝地行人,这是断桥望去的雷峰塔。

断桥已断人不断,

寒能动心不畏寒。

玉装西子难能见,

即似河豚要尝鲜。

诗词能用短短28个字就能记录一段感受、一段经历、一片风景。最主要文字比照片的优势在于,文字里更能表现作者的感受,而诗词能将这种感受更加精炼地表达出来。这就想到了贾岛“敲”和“推”的故事,同样的,论词用的巧妙关键就在于它所表达的意象。

其实诗充满在我们的生活四周,只是我们现在习惯把自己的兴发感动变成舞蹈、歌曲,而不是诗词。但我的思考是,诗词的创作应该能比舞蹈、歌曲更加日常化、生活化。毕竟会谱曲、写歌词的人是极少数的,有舞蹈天赋、舞蹈功底的人也是极少的。而诗词呢?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遍,每个人都读过诗词,都认识文字,所以对普通人而言诗词创作的门槛反而比较低。

为什么那么低门槛的诗词创作不能流行呢?原因可能有很多,我认为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传统诗词的形式是比较死板的,古体诗虽然没有近体诗格律上没有讲究,但是五个字、七个字的形式是固定的,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诗人大多都是在写现代诗。但是我认为传统诗词的形式让语言文字能更加干练、简明扼要,同时音律上更加婉转优美。

日常诗词创作不一定要很遵守格律,因为格律平仄这种东西也是慢慢演化过来的,唐代的发音和现在的发音不一样,我们读唐诗就不一定会是那样的,所以我们只要自己把自己写的诗读的顺口就行。

三、有些感悟更能升华诗情

我和诗词一起走过的那些时光

这是我2018年年底写的一首诗,但是准备考试,可是模考成绩就是上不去,就写下这样一首诗。

苍天不眷春英树,

西风一过尽折枝。

怨天不通人情世。

可今还是如意时。

我看到西风将学校里梧桐树的树枝折断,而我正因为考试成绩而烦恼,明明那么努力可惜成绩就是上不去,难道只能埋怨老天了吗?想想现在还有那么优渥的条件能读书,再说也还没有等到最后的大考,我还有时间努力啊!

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的困难感染了诗人,让诗人写出千古佳作,所以诗词创作很大一部份是来源于悲痛的力量。如果宋不灭亡南唐,李煜怎么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佳句呢?

王国维说过:“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所以很多好的诗词作品都是对人生的感悟而抒发的。毛主席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那是对人抱怨的感悟;朱敦儒诗“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那是对人得失的感悟;冯延巳词:“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但是人对生死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哪一个不是对生命痛彻心扉的感受,哪一个不是经历人世浮沉后的抒发?所以这才是诗词最高级的形式。

写到这里,我还是得说,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是我想吹捧自己的诗作,而是自己对传统诗词现状的一点浅薄的感受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