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于晚清时期的雷州邮电事业在建国前发展的状况

据《雷州府志》记载,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前,县境内已设有驿站,后改设为铺递,每隔10里设置1个,并以雷城为中心,分为南北2大路。南下大路经徐闻通达海安,北上大路经城月接至安铺。这些铺递驿站是专为传递封建统治者的军情文书的通信机构,也是海康县历史上最早的邮政机构。此机构在海康县一直沿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间。

光绪十年(1884年)雷州官报房建立,专为官方办理电信业务。这是海康县设立电信机构的开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雷州府邮政支局开始创办,局址设在雷州府城(今雷城镇)。雷州府邮政支局成为雷州半岛最早的邮政机构,负责办理公众信函业务。其后,在各主要集圩设立信柜,负责收寄和投送农村信件。

民国6年(1917年)8月,全国统一改定邮局名称,海康县定为三等邮局,并相继设立了南兴、英利、北和、官牛、调风、覃斗、雷高、干塘、乌石港、东山圩、客路圩等11个邮政代办所。

民国20年(1931年),县设立电话所,管理县城及各区乡电话,隶属县政府直接领导。所址设在原县警察局内。全县电信业务均属官办。民国24年(1935年)10月,县始设电报局。民国31年(1942年),海康沦陷后,所有电话基本瘫痪。

民国32年(1943年)3月,海康邮局迁往廉江县那贺办公。同年7月,海康县邮局被迫停业。民国34年(1945年)10月14日,海康邮局复办。民国35年(1946年)11月9日,经广东省邮政管理局核定,海康原定三等乙级邮局不变。此间,全局共有职工7人,其中正式职工1人(任局长兼汇总员),其他职工共6人均为临时工。全局固定资产有:桌子1张,椅子4张,自行车2部,木柜1个。局址设在今雷城镇镇中东街文化馆对面的民房(办公室兼营业厅)。

民国36年(1947年)才开始恢复。但区、乡线路已残缺不全。

起步于晚清时期的雷州邮电事业在建国前发展的状况


建国后,海康邮政局改名为海康人民邮政局。1950年,县人民政府重新建立电话所,区、乡建立电话站,负责各区、乡电话通信。1951年12月,改称为海康邮电局。1953年5月,称为海康县邮电局,并由县军管会派员接管了邮电局。1954年,海康县邮电局设有电信组、营业组、封发组,下辖客路、英利、调风、乌石、龙门、南兴、企水等7个邮电营业处,全局共职工78人。

1958年11月,随着行政区划的改变,撤销了海康县邮电局建制,将海康县南渡河以北的原邮电分支机构划入雷北县邮电局(1960年11月改称为雷州县邮电局),同时,增设雷城邮电支局。将南渡河以南的原邮电分支机构划入雷南县邮电局(1960年冬改称为徐闻县邮电局)。

1963年3月,海康县邮电局建制恢复,下辖有南兴、龙门、英利、北和、乌石、东里、调风、客路、杨家、唐家、纪家、企水、沈塘、雷高等14个邮电支局(所),并设有16个邮政代办所。县局分设了机线、报话、营业、封发、投递班(组)和线路维护段。

1969年12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撤销了海康县邮电局建制,县邮电局分设为海康县电信局和海康县邮政局。电信局归口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实行军管),邮政局归口于广东省邮政局领导。各公社的邮电支局(所)也相应分设为电信支局和邮政支局(所)。

起步于晚清时期的雷州邮电事业在建国前发展的状况


1973年7月,根据国务院批示,海康县电信局和邮政局合并,恢复海康县邮电局建制。当时邮电局开始设立政工股、计财股、业务股,下辖14个邮电所,1个邮政所,6个邮政代办所。

(本文内容源于雷州本地历史文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