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鲜鲜河水(清清河水)

(客语歌,词曲:陈永淘)


细人唔好相打(小孩不要打架)

大人也唔好相打(大人也不要打架)

相打第一憨(打架第一傻)

唔系打到人(不是打到人)

就畚人打(就是被人打)

阿公带汝去圆潭捉大鲤孖(爷爷带你去圆潭抓大鲤鱼)

细人爱学泅水(小孩要学会游泳)

到大来正唔会惊水(长大了才不会怕水)

……

“相打”,就是客家话里面“打架”、“对决”的意思,在客家人的心目中,相打,要有“武功”才打得。早就想写客家人与“武功”这个题目,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历史上客家极富尚武精神,客家是迁徙民系,因生存环境险恶,客家人习武成风,史籍有载:“客家人豪侠,性悍,骁勇善战,男子多从军,其勇甲于百粤。”

随便举些例子,客家地区涌现出来的,如文天祥、袁崇焕、李威光、太平天国所有高管、曾国藩、邓悭、朱德、叶挺、罗卓英、谢晋元、薛岳、叶剑英……其中很多名字堪称“战神”,领衔了近现代中国诸多大型战争的最尖刀最骁悍最忠勇部队,这些部队兵士的构成也有高比例的客家人。后来现代之客家“武功”落实到体育竞技方面,如来自足球之乡梅州的李惠堂,球技中感觉有武术的彪悍和精准,林丹的球技又何尝不是。当然还有很多我们鲜有所闻的民间高手。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1914年的邓铿,后来成为“众将之将”


在中华大地都市宅男和花样美男当道、白领习武健身时空逼仄的时代,出于好奇,客名君捋了捋客家武功的情况,发现客家尚武精神尚在活跃着,某种程度上还挺精彩。当你看到同时代的客家叔伯兄弟,在绿油油的桂花树下一招一式,因为凝神静气而步调不乱,又因动作速度如猱如豹而虚实相协,你的感觉,不是鸡血满屏,也不是虚无的英雄主义,而是,像看见一股实实在在的清流,一种对扎扎实实的武学精神的赞叹!有这样的骁勇刚强应力,啥事不成?!


“硬打硬”的客家尚武精神

一般不撩人,从来唔怕畏,事来“顶硬上”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功夫导演楚原(梅县人)和功夫巨星李小龙


什么是尚武精神?用客家话说就是“硬打硬”,敢“相打”,敢“亮剑”;但又不是穷兵黩武,也并非好斗,而是“一般不撩人”,但绝不“怕畏”,一旦外敌入侵、家国忠义所需,客家人就敢挺身而出、出生入死、勇纾国难,出手骁狠、强悍、血性十足、百折不挠。客家话里面,当果断出手时,会说,“拷佢!”,读起来有点像“KO 佢(他)”,意思是:Hit it !或者Let‘s Make it!。

明末的顶梁柱、冤烈的东莞客家名将袁崇焕直接向士兵喊话,“顶硬上!”除了“拷佢”,客家话里面有不少这种很厉害很形象的动词,比如“擂佢”(想象一下擂茶,结果是茶末末)、“钵佢”(bo,阳平,就是孙悟空说的“捣”的意思)、“截佢”(周杰伦的双截棍的“截”、截拳道的“截”),都是“打他”的意思,这些话听起来斩钉截铁,气势压人。当然,这些词是针对坏敌而言,从侧面说明了在客家话里面,“打”有n种表达方式,是否说明了武技的丰富性呢?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客名君在谢晋元家乡蕉岭拍摄的两张老椅子,一张写着“尚武”,一张写着“明道”。蕉岭谢氏一门出了五个黄埔军校生。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立马的谢晋元将军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抗日名将谢晋元


客家人的尚武,是先要“明道”,明道是指导思想,客家人把“明道”、“尚武”刻在椅子上天天看着成为日常。明道又尚武,明的是文武之道,最后就是一个“忍”加一个“韧”。因为崇文重教,客家人平时斯文、低调、温和,但是大敌当前时,大批客家将士投笔从戎,赴汤蹈火、激战在最前线,比如孙中山的十次革命过程、抗日抗战时最激烈战场,都有大量客家将军和战士的身影。这种理想主义的韧性,令人叹为观止!用英文说就是Resilience,据说是成大事的最重要素质。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抗日英雄姚子青将军


我们讲武功,可分三个层面:一是武术,是两个人之间的“相打”、“技击”。少数人短兵相接时的身手和意志,是破一两个“山中贼”,除了获得武功秘籍或者名师指导外,还要求自律刚强、素质过硬、悟性和情商了得,才能坚持练就。客家民间高手很多,与客家人勤习武、好习武的习俗有关。客家武风殊胜,高手名家,代不乏人。因骁勇善战而积功受封为将军者,不胜枚举;以武艺非凡考中“武进士”、“武探花”者也层出不穷,广东五华还出了一位名震南国的武状元李威光。而闽粤赣客家地区涌现的国共两党将军,也是妥妥的一个县可以数百名悍将或者儒将,可谓将星彪炳。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张国荣在笑傲江湖中扮演侠客

二是功夫,包含了敬天爱人的武德,是涵养的对决,是为了“不相打”的选择运用哲学;除了“不是打到人”,“就是被人打”,还有第三种是“不打”,但这世界“多欲而不足”导致争斗的客观存在,不是你想“不打”就“不打”的,所以要有“功夫”来破“心中贼”,破对方的心中贼,也破自己的心中贼。高手过招,不是刀光剑影,而是目光一对,胜负已决。化剑为犁,才是最高手。


三是武略,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兵法或军事思想了,是一座城、一个邦、一个国这么一大群代表“相打”时的谋略智慧,是破“心中贼”之外还要破一大群的“山中贼”。按照《孙子兵法》,最佳状态,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武略方面的全能高手王阳明,一生主政、打仗主要在客家地区;还有半个高手曾国藩,有十余年时间都在和太平天国客家人缠斗和恶战,几次差点被比他小几轮的客家将领给弄挂了。太平天国还为军队编印了一些军事技术教育的教材,如《武略》、真圣主诏明大小兵法水旱战法和《兵法四则》等。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佩剑的邓演达将军


日本人后来研究了王阳明,研究了客家人,明治维新时也在秀才腰间插上两把刀,一度带动国力上升。客家人引领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运筹中国南大门,勇敢地为南中国最早引进一股活力和清流,其实也蕴含恢弘胆略。


刚柔并济乃豪杰

“书要读,武要练,老婆唔娶都随便”


过去广东客家地区有这么一句话,“书要读,武要练,老婆唔娶都随便”,说的是书和武是断不可少的,当然书中自有颜如玉,武林江湖恁第一,有了书有了武,成家立业自然不在话下。客家人尚武精神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武双全、刚柔相济,“武”和“文”结合紧密。

因为客家传统重视教育,所以从武之客家人,往往饱读诗书、出口成章,客家兵也是秀才(客家地区男人很少文盲),客家将军大多也是诗人,客家政坛高手的“武略”与“文韬”相伴而生。在客家彪炳史册的名人中,上述三个层面的武功都有杰出人士,细数起来灿若星辰。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罗***卓***英将军指挥上高会战,血色赣鄱抗战


抗战最难打最激烈的仗,罗将军包揽了,论作战次数之频繁,战区跨度之大,战绩之辉煌,首屈一指。


为什么客家人崇尚文武双全?其一,与客家民系传承保留汉族文化内涵有关系。汉朝尚儒,而儒家最早实际上是崇尚积极入世,崇尚六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本身是击剑骑射驾驭高手。武学和兵法其实也是国学“子”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这样,闽粤赣的客家男人从小接受密集分布的私塾教育,又在繁重的劳动中锤炼了意志,劳动之余还得习武,民间有各种流派的拳术实践。另外,过去的客家女子有不少也是习武而不缠足的。明朝末年长乐的谢二妹,因为人才出众,被推举为当地农民义军的女首领,她率领起义军直指当地封建都司,威震朝廷。太平天国天京事变时,保护洪天王的,就是一帮后宫的女汉子。


南拳流派之一的“客家拳”,又叫“流民拳”。现在台还盛行客家拳,客家拳曾获台第四届中正杯锦标赛总冠军、北京第一届世界杯自由搏击散打世界金牌;台特种部队、治安单位研习的也是客家流民拳。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金牌特种兵武功:客家流民拳。从练拳歌诀来看,出招是非常的凌厉适于实战的:

流民拳出昆仑山,百花错拳藏机关,

错中将错错中错,天王托塔稳如山,

金鸡独立成战架,进退刚柔步连环,

节速虚实灵活用,弹劈横扫崩缠冲,

挑割勾斩坐莲法,练慢战紧莫放松,

金猴乞食成秘诀,仙女开弓手应侧,

刀劈华山快如电,九斩九飞左右连,

乌鸦晒翅转八挂,飞时对打手要狠。


其二,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客家练就了对恶劣环境顽强的适应力,尤其在迁徙地与原住民之间开展的“土客”战争中,磨砺了实战基因。很厉害的客家拳之所以叫“流民拳”,这个名字本身就揭示了一段为了生存发展而辛酸抗争和防御的历史。客家人强悍的战斗力是一段长期的历史记忆。试想,佩剑负笈的中原汉人,衣冠南渡,迁移到南方或他邦虎豹熊罴出没之地、异域原住民排挤之地,武功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耕读之余,习武是日常。


举个例子,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八旗军、绿林军、潮勇、楚勇、早期湘军都打不过太平天国的客家军,因为那些溃兵滑勇根本不是勇敢斗狠、爱读书的客家人之对手,后来,祖父是客家人的曾国藩意识到只有“朴实少心窍”的边僻山民才可以抗衡太平天国,调整兵源才加大了扭转局势的筹码。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

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

莫倚贰师能出塞,极知充国善平羌。

疮痍到处曾无补,惭愧湖边旧草堂。


其三,王阳明先生对客家闽粤赣绿三角地区的崇文尚武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参见客名君在去年王阳明诞辰写的文章“看看旷世圣贤对客家地区的影响”。王阳明打仗、主政的活动范围很多是客家人分布的区域,当时偏远、贫瘠、蛮荒,而阳明先生用最高效的心学,短期内给这些地方输入最先进的管理和文化,令其人文彻底改观,“变盗贼强梁之区,为礼义冠裳之地”,泽被后世数百载至今。他的得意门生很多都是客家人,如聂豹(永丰)、胡直(吉安)、罗洪先(吉水)、罗汝芳(南安)等。阳明子对客家地区的影响可谓深远。

当时辅佐王阳明打仗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兴宁人王天与,这位人物还被王阳明上报朝廷嘉奖,并记入了明史。兴宁的武进士,还有不少。著名的客家刘氏开基祖刘开七就是一位卓越的将军。


所以,客家诗人、雕塑家、外交家李金发在他的一本书中提到说客家地区的男人是“粗粗鲁鲁打得,斯斯文文写得”。客家话有句俗语,"初学三年,拳发满天;再学三年,哑口无言”,说的是“武”的拳术,要达到高深进阶,离了“文”的修心养性不行,文武,是相互促进的。


我的家乡梅州(古称嘉应州),过去是武风盛行的地区(当然文风也盛行)。小时候妈妈跟我说“某某可能有武功”时,我会展开想象,但是实际没有见过人家施展,只是常见个子不高却壮实的普通客家山民轻松地一手各拎一大水桶蜂蜜,健步如飞。我小时候在家中的杂物间里曾发现过一把剑,一把通体生锈的剑,至今记得它的形状,握柄设计一个弧圈,生的是红色的铁锈,剑身约莫一尺二的长度,沉甸甸的。少年时的我曾经对握过那把剑的人非常好奇。不过数年后我想再找时踪迹全无,被我妈当废铁卖掉了,由此可以推理那把剑应该不是我爸用过的,那个年代更多是用铳,而不是剑了;另从形制来看,那把剑的年纪应该比我爷爷的年纪还要大些。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佩剑


故乡那个镇(过去叫梅县石扇堡)在过去是任侠之地,是罗芳伯的故乡。当地初中梅北中学有一个纪念堂供奉着他的画像。在乾隆中期,1772年5月,壮年的罗芳伯带着十几名亲戚,乘船从松口出发,漂洋过海到南洋的西婆罗洲(今印尼),先以武功铲除了海盗,又以口才和人品镇服了异域荒岛的土著,然后又以韬略和文采hold住包括荷兰殖民者在内的岛民,人称“坤甸王”,他在6年之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兰芳共和国,存续107年至十九世纪末。后来他的手下吴元盛(也是嘉应州梅县人)另征服了坤甸河北部疆土,建立了一个戴燕王国,他去世后,他妻子继承了王位,成为女王,同时代的梅州人航海家谢清高途经戴燕时,还记录见过这个女王。跟坤甸王一起过去的,还有许多武功高强的力士(如第二任总管江戌伯),历任的国王几乎都是嘉应州的。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坤甸王罗芳伯在西婆罗洲创立了一个国家,从他的诗里面可以看出武功很棒:

英雄落魄海天来,笑煞庸奴亦壮哉。

燕雀安知鸿鹄志,蒲樗怎比栋梁材。

平蛮荡寇经三载,辟土开疆已两回。

莫道老夫无好处,唇枪舌剑鼻如雷。


电影《黄飞鸿》里面,佛山黄飞鸿的徒弟梁宽,自报家门时总说:“梅县粱宽。”梁宽实有其人,家乡就在梅县。晚清民初去佛山学武的客家人还真不少。例如南拳中的朱家拳,据传为清末广东梅州地区五华县楂水区乌石头乡朱黄二首传。朱黄二原粗识武技,后到佛山拜师学艺,苦心习练有成,晚年回归故里,在族中传授武艺,颇负盛名。蕉岭县的谢晋元家谢氏一门出了五个黄埔军校生,这种科班名武校毕业的,在当时的梅县也是常见。当时梅州因为南洋经商的人多,很多家境很好的子弟因胸怀救国之志,留洋国外,纷纷回国参加战斗。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佛山黄飞鸿的弟子,梅县梁宽,据说实有其人


客家有句话叫“五华人,硬打硬”,古时五华(过去叫长乐)有崇武尚勇的风气,民风强悍,过去武馆遍地,男子素有打石习武之风。据《长乐县志》载:邑人多膂力、尚勇,负羽从军者众。近日客名君听五华的师兄聊天时说到,他所在的那个村,原来祖辈有厉害的,据说可以抱着一头成年猪轻松飞跃天井,还有缠腰的布带解下来蘸上水飒飒舞起就可以当剑封喉(因为速度快疾),还有可以把身体缩骨到瓮子那么大,遇敌人之后身体又可以迅速张开,攻其不备……


据说文丞相(文天祥)过长乐,一呼而从者数百。明有一制府调兵云:“吾思用长乐人劲勇忠义之气”。自宋熙宁四年(1071)设置长乐县以来,特别在明清两朝,涌现出了诸多武举人、武进士。五华清朝出过全国武状元李威光(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武殿试金榜一甲第一名)、榜眼曾琼琲、四川提督江童茂、广东提督魏大斌、福建提督李南馨等。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来自梅州五华的武状元李威光(1735-1795)


在这位武状元的故居,还可以看到他当年练武的大石头。李威光从小饱读诗书和兵法,他的母亲卢氏可以出口成诗,以“自古英雄走险道,钩烂青衫换紫袍”激励儿子。李威光16岁时被一位杰出的福建武师收为徒弟,他的老师常对他说:“自古习武之人,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李威光在老师教导下习武十年,四五十斤之石屐行走以练腿力,每天抱举三四百斤之练武石以练臂力。1772年李威光(27岁)在北京国子监殿试,高举三百斤重武石高举过头,并顺势飞腿将武石踢至一丈开外,招式曰“狮子滚球”;又手提六十四公斤大关刀献演刀法,银光闪耀,密不透风,招式曰“捺地割葱”。乾隆爷龙颜大悦,钦点状元,先收在身边当锦衣卫,后派为海防大将军,文韬武略,终身威荣。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东江客家的武功:周家螳螂派

客家独门内功,据说是国术界唯一的金钟罩吊阴功


看看福建宁化,《宁化县志》载:“隋大业(606—617年)之季,群雄并起。……其时土寇蜂举。黄连人巫罗俊者,

年少负殊勇,就峒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罗俊因开山伐木,泛筏于吴,居奇获赢,因以观占其变,益鸠众辟土。……贞观三年(629年),罗俊自诣行在上状,言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朝廷嘉之,因授罗俊一职,令归剪荒以自效。”这种尚武的历史记忆往往在重视传承的客家山村得以保留,并物化到子孙后代的精气神和节日习俗的群体活动(如上杭的走古事,佛山的舞狮,丰顺的火龙等)中。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客家拳与南少林有深远渊源


客家地区还流传南少林拳流派,在客家武功诸流派中,有明确记载直接与南少林寺有关的有蔡拳、洪拳、李拳、李家教、朱家教、石家棍等。蔡拳、洪拳、李拳及李家教,分别由南少林武学名家蔡德英、洪熙官、李式开创立,朱家教为广东梅州八大武功流派之一,为天地会反清义士所传,这显然与南少林寺有很大的因缘。历史上,我国少林寺有7座,分别为嵩山、和林、蓟县、西安、太原、洛阳及福建泉州或莆田少林寺,所谓“天下功夫出少林”、“南北少林”系指嵩山少林寺和福建少林寺。据客家地区南少林流派拳谱记载,明末清初,反清义士蔡德英、方大成、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五人于南少林寺受戒为僧,苦练武功,企图复国。武功居第7位的南少林寺和尚马福仪,因犯色戒被逐出,怀恨在心,向官府告发“少林寺整军经武,图谋不轨”。清廷忌讳,摸黑包围南少林寺并四面纵火,十八武僧突出火海,数番血战后,只有蔡、马、方、胡、李5人杀出重围,几经磨难后,投奔惠州宝珠寺,与洪熙官等后五祖合力杀出追兵重围,出奔

江西赣州等地,风云际会,遇郑成功密友、白鹤道人陈近南(陈永华),遂聚合反清志士,组建天地会,四出秘密活动,共举反清复明大业,南少林拳法亦在客家地区广为传播。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长相秀美的英王陈玉成枪法高强,“三十检点回马枪”妇孺皆知。26岁的时候被凌迟处死(据说三日),自始至终一声不吭。


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们基本都是客家人(后期少数来自东南,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如汪海洋)。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烧炭工人出身,创制了很多诡谲多变的战法和布阵方法,常常因地制宜,客家军士搏杀起来凶悍凌厉,所以在客家后裔曾国藩研透太平天国战法之前,清军往往是一溃即散的。英王陈玉成(1837年—1862年)14岁时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不久后就当上童子军首领,1854年6月(17岁),西征军进取武昌,久攻不下,陈玉成“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捷先登”,亲率五百“天兵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统领后十三军及水营前四军。因他枪法高强,

“三十检点回马枪”在当时是妇孺皆知。


翼王石达开则表现出武艺之上的另一种少年英雄气概,小小年纪就可以给村民排忧解难,操练兵队,人称“石敢当”,16岁被洪秀全访出山,24岁用谋略把曾国藩整得想跳江。僻野山乡之中诞生这样的人物,客家人日常习武之风和尚武精神可见一斑。

翼王、英王等太平天国将领被捕临刑前的英武骨气,硬汉作风,令清军也胆寒心服。太平天国被剿灭后,太平军将领死得都很惨,除了少数战死后,大部分被俘后被凌迟处死。在被凌迟的天国24将中,行刑时无一人喊叫。

再想想冤死的明末杰出将领袁崇焕,客家人的悍勇刚强和铁骨铮铮是世界罕见的。太平天国史,是一部血性斗争史,也反应了尚武的另一面,就是太能打也不好,刚者易折,不是打到人,就是被人打,所以太平天国战争成了世界战争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而曾国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上升到了“武略”方面,准备“不相打”了,自裁湘军,却又为后续清廷的孱弱埋下伏笔……真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客家拳术,往往追求“一招制敌、招不过三”的实战拳法,强调本能应敌,不囿死招硬式。


客家功夫发展于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穿插于荆棘密布的迁徙险境中,因此,务求速战速决,一击必杀,故有“招不过三”的说法。客家拳的动作灵活多变,发劲快速有力、擅发短劲,含胸蓄气。 实战中强调近身短打,比如李家教就特别擅长狂风暴雨般的快攻抢打。

客家拳法,很重主动攻击,积极迫进,或引逗对手来击,而后就势抢进,窃入对方身位,抢占有利地盘,同时配以快猛攻势,令敌防不胜防。岳家拳理中,首重“三摧”,即“手摧、步摧、身摧”遇敌进身,主动攻击,以大无畏的气概步步前逼,令敌望而胆寒。

在祠堂门口打拳的客家拳师,可以看出客家拳就像客家人,朴实灵活且刚柔相济,动作流畅实用,绝少作秀部分。

在广东客家地区流传较广的有“朱家教、钟家教、李家教、刁家教、岳家教、刘凤山拳派、昆仑拳派、流民拳派”等八大流派,其中“朱、钟、李、刘”四家,硬劲力猛,大攻大杀,属龙虎拳形,“刁、岳、昆仑、流民”四家,刚柔相济,防守严密,属鹤蛇形。当然这是大体风格,其实各家各派,皆精深奥妙,各有绝技。在数百年流传交流中,又渐形成古朴实用的共同特色。篇幅有限,这里以流民拳和朱家拳为例说明这种实用特征。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客家流民拳强调以本能反应治敌,不囿于死招硬式,不让固定招式束缚了自己的拳脚。据传流民拳始于长江以北,身怀绝技之人被官府追捕,南逃有志之士,到处奔流,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变化演变成为有南方特色的地方拳种。因是出逃流民所教,故称为流民拳,又因为客家人打得多,直接叫客家拳。

梅州市五华县所流传的流民拳,据说在晚清时期,由袁寿士传给陈亚九夫妇,由其两人发展创编,苦练有成,从而流传下来。流民拳的特点,只有拳术对折,与短兵器铁尺、长兵器的枪。拳法多用箭拳、切掌、马指手,在步法上有四平大马,丁马步、方步、蝶步;在身法上以低马之尖为主,步法上要求稳健扎实,左右变化多端,动作都是刚柔相济,以柔带刚,守攻兼备。


太平天国失败后,当时身怀绝技的客家将士,为避免清廷官府的追捕,埋名改姓,四海为家,传授武艺,积蓄力量,再兴义旗,为反清作准备,他们所授的拳术,定为朱家拳,寓有怀念朱洪武之意。朱家拳流传于梅州市五华、兴宁。后人将朱氏所教拳术称为"朱家教"。朱黄二门徒众多,其子朱亚南武艺最精;朱亚南又传其子朱进,朱进继承父业,以教武行医为生,所传弟子甚广。凤江鸿江朱家教拳法,曾夺2015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竞标赛金牌。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中国核*****艇之父“黄旭华”祖居的的举人练功房


根据报道,中国核******艇之父黄旭华(客家人,参见南方周末相关采访, )幼时练过套路,中年又学过长拳、习过太极,晚年他又依据自己的身体特点,结合长拳与各派太极的特点,自创了一套拳法,每天晨起研习,风雨不辍。一次,据说黄旭华在阁楼上取物,脚底一滑,刹那间他一个后空翻平安落地,令女婿见了吃惊。

客名君文化随笔:客家人的武功如何?多的是故事……

从小就练拳的黄旭华院士

客家拳法重视对功力的修练,所以有人称客家拳是硬功拳,其桩沉如山不可移,手硬如铁不可挡,且有排打功在身,高手可身抗棍棒,手洞板壁,故敢硬打硬拼,势不可挡。客家功夫八大流派,各具其神,各显其妙,各派高手勤以练习,把客家功夫炼得炉火纯青,还把它传到全国、远播海外。


这几年来在台国术比赛中异军突起的流民派就是由梅州传过去的,此拳精擅搏击,十分强调本能反应,流动发力,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如地发出迅猛凌厉的劲力,致敌死地。挟此实神技,流民派连续几年获台国术比赛团体冠军,大展神威,令台武坛大为震惊。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