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銜時,他只是軍長,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雙方又把焦點放在綏遠,當時主席表示,綏遠的問題用“綏遠方式”解決。

何為“綏遠方式”?

就是先簽訂和平協議,再伺機發動起義。當年6月8日《綏遠和平協議》正式簽訂,9月19日綏遠發動起義。

55年授銜時,他只是軍長,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這次起義中,傅作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主席採用“綏遠方式”的重要原因,因為領導起義的綏遠省主席是追隨傅作義21年的老部下,他就是董其武。

董其武早年考入閻錫山創辦的斌業中學,但臨畢業時卻因為得罪督軍府的人被開除,幾經周折他參加了北伐軍,北伐期間立下大功,戰後升為中校副團長,不過1928年蔣介石開始排擠非嫡系部隊,董其武也只能離開,投奔了在天津當警備司令的傅作義。

被閻錫山和蔣介石相機錯過的董其武,卻受到傅作義的重用。

55年授銜時,他只是軍長,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耐不住心中的憤慨,董其武向傅作義請纓抗日,很快機會來了,1933年傅作義令他參加長征抗戰,當時董其武曾率部在懷柔與日軍血戰15個小時。

1936年綏遠抗戰打響後,首戰紅格爾圖戰役就是董其武參與指揮的,後在百靈廟戰役徹底擊敗大漢義軍,收復失地,有力地推動全國抗日高潮的到來。

而在抗戰爆發後,他有幸與賀老總結識,在聆聽他講解游擊戰術的精髓後,受益匪淺,此後他運用靈活戰術與日軍作戰,打了不少勝仗,抗戰勝利後,他很快升為綏遠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55年授銜時,他只是軍長,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十幾年前被蔣介石排擠走的董其武,如今卻成了香饃饃,老蔣為了拉攏他,欲授他上將,但對國軍早就失望的董其武,沒有去南京受銜,而是領導了綏遠起義後參加瞭解放軍。

綏遠起義後,起義隊伍改編為第23兵團,董其武任兵團司令員,十萬綏遠起義軍在建國後奔赴朝鮮戰場,在隨時遭受美機轟炸的危險情況下,修建了三個飛機場及附屬工程,用巨大犧牲出色完成修建任務。

1952年全軍精編,第23兵團縮編為69軍,董其武擔任軍長,不過他定為正兵團級,當時主席找他談話,對他說:“按說正兵團級應任大軍區的副職為宜,但這樣就沒有兵權了。所以,還是讓你當軍長。”聽後,董其武非常感動。

55年授銜時,他只是軍長,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當時擬定給董其武是上將軍銜,起義前董其武一直是中將銜,這次授銜他覺得保持原銜就很滿足了,沒想到是上將銜,他就給主席寫了封信希望降為中將銜,由楊成武將軍轉交。

但主席收到信後說:“你楊成武是黨員,可授可不授上將,但董其武是參加抗日12年的起義名將,他必須授上將銜”,主席一錘定音,授銜儀式上,董其武授上將銜。

對於這些有功的起義將領,組織上一直很照顧,在65年軍銜製取消後,將軍們的月薪也減少了,但有規定,起義將領的月薪不能改變,對於組織上給予的待遇,董將軍很滿足,但有一事遺憾,就是他還不是黨員。

55年授銜時,他只是軍長,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他曾四次申請入黨,1982年底,83歲的董其武將軍終於得到批准,當時心情激動的他曾賦詩一首

“欣逢盛世開太平,願為蒼生獻此生。行見華夏樂小康,更期世界躋大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