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解讀白居易的《琵琶行》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之一,《琵琶行》他極為成功的一部作品。李忱曾寫詩悼念逝去的白居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誇讚他的《琵琶行》和《長恨歌》已經聞名到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了。

《琵琶行》這部作品是一首長篇敘事詩,當時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正經歷著人生中最為艱難的六年貶職生涯。當時白居易在船上送別好友時,偶然遇到了一位琵琶女,有感而發,便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琵琶行》不僅通過敘事展現出白居易內心豐富的情感,對琵琶女的演奏也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對後世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解讀白居易的《琵琶行》

一、《琵琶行》的情感解析

《琵琶行》至今仍然為後世稱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白居易將自身的經歷與琵琶女的身世聯繫在一起,以細膩的筆觸訴說著他們共同的傷感,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情。要讀懂這首《琵琶行》首先就要掌握其中這些動人心魄的情感,瞭解其“以情動人”之處。

1、對琵琶女的同情

《琵琶行》中運用大量的筆墨對琵琶女進行描寫,未見其人,先聞琵琶聲,動人的琵琶曲吸引了作者,於是白居易想了解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彈奏出如此動人的聲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場形式展現出琵琶女的內斂與嬌羞。之後,白居易又以一系列的比喻琵琶女技藝的高超,“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琵琶女也由最初的盛情難卻到後來的請不自己。

琵琶女演奏時所抒發的情感已然深深地打動了詩人,這才有了後面的“交心”之談。她曾經也是才華與美貌集於一身的女子,只因年老色衰,無奈之下只能嫁作商人婦,可是商人卻重利輕情,琵琶女最終只能“夢啼妝淚紅闌干”。

在封建社會下,下層女性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琵琶女身世之悽苦與命運之悲慘又極大地激發了詩人對琵琶女的憐惜之情。作者體會到琵琶女的心酸、落寞與孤苦無依,於是以歌贈之,體現了詩人對琵琶女的關懷與命運的感嘆。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解讀白居易的《琵琶行》

2、對自身貶謫的無奈

琵琶女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憐惜,是因為他自己也同樣經歷了命運的轉變。白居易自幼便刻苦讀書,十六歲便因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舉成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本來以為可以兼濟天下、為國效力,無奈剛剛經歷過丁憂,就被朝廷中的權貴汙衊,貶謫至江州。在江州的他鬱郁不得志,滿腔的政治理想卻無法實現,心中的悲憤之情已經積壓已久。

在聽到琵琶女的演奏後,詩人感受到了琵琶聲中所蘊含的“似訴平生不得志”以及“說盡心中無限事”中的“悲情”,也喚醒了心中的悲憤之情。琵琶女飄零的身世就像是自己被迫貶謫的遭遇,白居易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在長期的悲憤之情的壓抑之下,在琵琶女彈奏情感觸動之下,詩人想到自己“謫居臥病”、“黃蘆苦竹繞宅生”的悽慘情景,不禁泣溼了衣裳。深受命運捉弄的又何止琵琶女一人,自己不也是同樣的處境嗎?作者最後用“江州司馬青衫溼”這一詩句含蓄地展現了詩人內心悲憤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感。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解讀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琵琶行》中的音樂美

詩歌和音樂自古以來就有著不解之緣,古代的文人不僅偏好以音樂入詩,對作品的音樂美也是十分在意。在表現音樂美的眾多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是出類拔萃,是他音樂藝術的結晶。

1、音樂中的聯想和想象

音樂有其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的寬泛性,因此特別需要作者運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通過語言藝術進行加工再創造,白居易在這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正如他在《聽彈古淥水》中寫道的:“欲識慢流意,為聽疏泛聲”,在這首古琴曲中,他由疏朗的泛音中聽到了水在緩緩流動的意境。《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中:“四弦不似琵琶聲,亂瀉真珠細撼鈴。”他通過再創造的藝術思維,把樂聲想作不是樂聲,而是優美的珠聲、鈴聲,這種豐富的想象,對於音樂欣賞尤為需要。

同樣在《琵琶行》中琵琶曲的描寫之中,白居易欣賞琵琶演奏,也善於憑藉想象,以彼聲擬此聲,從而在欣賞的藝術思維中創造出活生生的音樂形象。他把大絃聲想作“急雨”,把小絃聲想作“私語”,把圓潤錯雜的樂聲想作“珠落玉盤”,把圓滑流麗的樂聲想作“間關鶯語",把滯澀斷續的樂聲想作“幽咽泉流”,把激越剛健的樂聲想作“銀瓶乍破"、“刀槍齊鳴”......他在音樂美的領域裡盡情地神遊,由此及彼,以假作真,取得了豐富的創造性的美感享受。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解讀白居易的《琵琶行》

2、音樂中的交錯美

藝術的美貴在多變,如果一味的一個音調,難免會令人覺得乏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處都通過有聲與無聲、平靜和激烈之間的對比來展現音樂的曲折美。開頭“主人忘歸客不發”,結尾“江州司馬青衫溼”,這是有聲的效果;“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是無聲的效果。

全曲中有“間關鶯語花底滑”的柔和,也有“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猛烈,有有聲亦有無聲,這些相互排斥的差異面和對立面,錯綜對比,突出了樂音的豐富多變和琵琶女“輕攏慢捻抹復挑”的技巧,寫盡了琵琶曲的濁與清、粗與細、輕與重、緩與急……

相反,如果不以無聲襯有聲,就很難突出音樂之間的斗轉與休止,無法展現高潮之處的澎湃激盪、亢奮昂揚。這種有聲與無聲、安靜與熱烈的大起大落,使得整個琵琶曲充滿著別開生面、令人驚豔的大波折,也是藝術上的一種協調與搭配。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解讀白居易的《琵琶行》

3、音樂中的情感內容

音樂的形式美和而不同,但都離不開內容的美,音樂的內容主要就是指其中蘊含的情感,正如別林斯基所說:“音樂主要是內心世界的表達者。”《琵琶行》中語言的形式美備受讚譽,同時,白居易也傳神的寫出了聲情並茂的情感。

白居易曾經說過:“樂者本於聲,聲者發於情……”,因此他特別注重《琵琶行》中的情感塑造。“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剛開始描寫琵琶女的演奏時,作者就進入了抒情的領域,情在聲先,曲居情後,演奏就一定十分動人。“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在演奏開始之後,琵琶女也是寓情於聲,以聲傳情,有了情感,琵琶曲就不是空洞無物的音符,而是有了靈魂的生命。在“曲終收撥”之後,情感並沒有因此結束,而是“別有幽愁暗恨生”,聲有盡而情無窮。

《琵琶行》的高明之處,正是在極寫音樂美妙,先聲奪人的同時,又更上一層樓,極寫感情的主導,使人體會到情美更勝於聲美。寫一曲琵琶,始、中、終都強調一個“情”字,這正是《琵琶行》高出於文學史上許多精美的詠樂詩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解讀白居易的《琵琶行》

三、總結

《琵琶行》這首長篇的敘事詩具有非常濃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它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社會時期,底層婦女的不幸生活,更向我們傳達了背後讀書人懷才不遇的憤懣。琵琶女琴技高超但難抵歲月的變遷和身世的淒涼,白居易滿腔的才華、熱情的抱負卻無奈成為朝廷勾心鬥角的犧牲品,詩人把一個賣唱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同情琵琶女也是在哀嘆自己。宦海的浮沉和生命的悲哀融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與其他詩歌相比,更有其獨到之處。

歷史上的每位作家、每部作品都有其新穎獨到、可圈可點之處。毋庸置疑,白居易的《琵琶行》對後代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其敘事之平實、語句之精妙、情感之充沛,無不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再三推敲。這部作品在中國封建文學由雅轉俗、由封建士大夫正統文學普及到市民文學、由抒情到敘事的轉變過程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