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今天累计确诊数据为81032例,新增29例,武汉只新增了4例。我把其他地区的数据加起来只有15例,也就是说总数是19例。好像统计数据个数加起来和总数对不上。总之,国内疫情算是控制住了。

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现在我们防疫工作转为全力以赴接纳海外归国的人员,归国人数的激增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从非正式转发的视频和文字看,首都机场回国人员已经人满为患,各省驻京办都在新国展有工作组,“你是哪里人哪里就接走”,统一隔离,做到24小时分流转送工作,减轻扩散风险。

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海外确诊总人数已经到了65380人,和昨天相比增加了7千多人。各国数据读上表,我就不再赘述了。鉴于美国等一些国家还没有开展全面检测,实际感染人数应该远远大于现在的人数。特朗普已经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并且拨款500亿美元来对抗疫情,将开始通过最方便的手段,免费为全民进行病毒检测。钟南山说,美国现在的新冠肺炎病死率是将近3%,这么高,一定是说明有很多病人还没被发现。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临大敌。大量的西方人依然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态度来看待这次疫情。英国似乎要继续执行“群体免疫力”战略,干脆让大家得病之后产生抗体。因为现在新冠肺炎并没有特效药,所以保险的方法就是产生抗体,或者打疫苗。而疫苗最快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造出来。美国大学停课后,大量的大学生涌到海边去欢乐;而法国人带着听课的孩子在广场愉快地散步。意大利欢乐的民族个性暴露无遗,罗马市长直接发推特,号召大家晚上7点都打开窗户,一起打鼓歌唱,开音乐会。于是,平时散漫的意大利人,居然真的一起打开窗户放声齐唱,让我想起了武汉在阳台上飙歌的市民。

对于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浙江大学博导肖永红教授,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主要说了五点:“对道路、车辆、人等喷洒消毒药水有害无益;没有证据支持普通市民戴外科口罩能有效防病;堵路封村没有太大价值;人际之间短时间社会接触的传染风险被夸大;滥用抗生素、抗病毒药、激素和中药不好。” 肖教授因为这些观点,受到了相关方面的施压,说这篇文章是在跟国家疫情防控唱反调,并要求他消除因言论而引发的舆情影响。我个人觉得肖教授反思防疫是好的,这些经验也有助于帮助其他国家,但选择的时机不对。做事情如果时机不对,就算是对的事情也很难做对。

今天另外一个被大家热议的人物,是新华社记者廖君。廖君被表彰为疫情防控一线的巾帼奋斗者,抗疫功臣。但很多网友和记者同道,去翻了她过去的报道,结果发现前期说“病毒不会人传人”, “华南海鲜市场店铺多数正常营业”, “LWL医生造谣”, “武汉疫情可防可控”的新闻稿都是她写的。后期她确实一直在一线,自称写了200多篇报道,90多篇内参,是一个高产记者。她也许真的尽到了自己的努力。但就像网友所说的,稿件不在多,而在质量,在引发了社会怎样的思考和反思。即使有任务在身,但深入采访,直面社会问题的机会总是有的。另一位记者说:“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紧紧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自己的脑子和人性,写再多稿子也是传声筒而已。

今天是星期六,因为不需要处理日常工作上的事情,心情稍微放松了一点。17号晚上我要讲一堂家庭教育相关的课程《孩子在10岁前要养成的好习惯》,所以搜出了一大堆有关教育的书籍来备课,一边备课一边翻阅,觉得有不少书值得家长好好读一读,我这里先推荐几本。

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第一本是美国作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专门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述如何搞好亲子关系的;第二本是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讲述了为什么快乐教育是对于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第三本是美国作家维吉尼亚·萨提亚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讲述了家庭问题如何解决,有问题的家庭如何疗愈,如何为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前面三本都有点偏理论,后面介绍三本和父母实践、陪伴孩子成长相关的。第一本是我朋友张丹丹的《妈妈总是有办法》,认真讲述了她是如何一路陪伴她的两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二本是陈缘风的《和女儿的日常》(二册),用漫画的方式记录下了夫妻二人陪着女儿成长的故事;第三本是黄薇的《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用大量案例陈述了做一个好妈妈需要哪些素质。这本书我还亲自写过序。好了,有关家庭教育的书,我就先推荐这六本。推荐太多了,大家一定头都大了。17号晚上,如果有时间,就去听听我的讲课吧,毕竟我当过两个孩子的爸爸,所以有些交流,也算是经验之谈了。

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今天利用半天的时间,读完了《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作者是李长慧,一位百岁老人。该书的感人程度,可以和齐邦媛的《巨流河》媲美。不同之处是,齐邦媛是学界名流,而李长慧是共和国的普通一员。书是她92岁开始写的,回顾了她1920年出生后,直到1949年解放这一段时间的人生经历。

她自幼饱尝人世沧桑,但敏而好学,在父母的影响下自学,直接就读了初中,16岁又独自离家去武汉考高中,因为经济问题读了助产士学校,抗战时期又自学8个月高中课程,考上了当时最好的医学院——中正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前身之一),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从书香门第不受待见的小姐,到千辛万苦自强奋斗学业有成的独立女性,还收获了幸福圆满的爱情。这一路走来的故事,令人心酸也令人心动,其情感深度超过了美国作家塔拉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也是讲述了一位美国女性的成长故事。

解放后,李长慧和爱人金传炳一直在唐山工作,成为医院院长,一直是先进工作者。他们经历了文化Da革命的迫害,还经历了唐山地震。二女儿因为地震遇难。难得她到了92岁头脑还这么清楚,一字一句把自己的前半生清晰地记录了下来。可惜解放后的事情,她没有落笔,我想也是有难言之隐吧。我一直认为,普通人记录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全部二十四史,都是记录帝王将相的历史,扭曲历史的很多真实。像李长慧这样的个人传记,反而能够把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和感受表达出来,让我们能够窥探到宏大历史背后真实的人和充满人性的故事。

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今天的北京依然是大晴天,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所有的植物都迎着太阳,在风中摇曳舞动,花的蓓蕾和叶的绿芽,在一点点生长出来。那种羞涩的美,让人怦然心动。今天我在阳光中走了13000步,以快速舒畅的行走方式,来拥抱这个孤独的春天。

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广告时间:从16号开始,新东方最好的高考辅导老师,对全国的高考生开始进行免费的高考冲刺辅导讲课,如果你是高三的学生,一定要听一听。另外,对于如何学好外语,新东方的“大咖直播间”15号晚上会有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南希的讲座,也欢迎大家参加。

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老俞疫情日记丨疫情当下,并非每个人都如临大敌(3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