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赋格:音乐的外壳,数学的本质,哲学的思考,科学的礼赞

音乐从来都是与科学相互依存的,尤其是在并不遥远的巴洛克时期。在那个光辉的时代,文艺复兴的芬芳还未消散,科学与探索成为当时人们的信仰,牛顿出版了他的杰作《数学原理》,路易十四开始建立凡尔赛宫,斯特拉迪瓦力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小提琴,马丁·路德也撕碎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伪装,贴出宗教改革的95条论纲……如果选择一首音乐作品记录那个时代的锋芒,巴赫的赋格一定榜上有名。

正如爱因斯坦对巴赫的评价:"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乳癌、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

巴赫的赋格:音乐的外壳,数学的本质,哲学的思考,科学的礼赞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他不做科学家,变做一个音乐家,他本人是巴赫忠实的粉丝

1、赋格的对位——数学理性的控制

数学是所有科学理论的基础,是描绘理性世界本质的最通俗的语言,奇妙的是,作为感性世界通用语言的音乐,也同样产生于发明勾股定理的毕达哥拉斯的一次探索。也许,在毕达哥拉斯当年面对打铁匠研究打铁声音的时候,没有想到,2000多年后,一个叫巴赫的后生将这种声音发挥到了极致。

巴赫的赋格:音乐的外壳,数学的本质,哲学的思考,科学的礼赞

赋格是一种对位的形式和手法,简单的来说,就是研究各种声音配合的协和性,所以非常适用于当时管风琴的演奏,是巴赫用尽一生时间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在聆听赋格时候,别指望你能听到什么样的情感,你只会听到一堆公式性的感觉,调式的变换就像数学函数的加减乘除,声部的配合就像是程序中迭代思想,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的配合更是像极了数学复杂的逻辑推导……所以说,欣赏赋格就像爬一座山峰,没有一定的付出,你怎么配欣赏世界最美的景色。就是这么难的体裁,巴赫对于赋格曲的创作可以达到即兴发挥的水准,不得不佩服巴赫高超的理论素养与演奏水平。

巴赫的赋格:音乐的外壳,数学的本质,哲学的思考,科学的礼赞

管风琴演奏图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音乐体裁,具备数学公式推理那样严谨的科学性,不仅正着听潇洒灵动,反着听也同样的巧妙绝伦,那就是基于巴赫丰富对位手法的赋格曲。巴赫一生留下近百首赋格曲,其中三分之一是为管风琴而作。在一首赋格曲中,一个声部陈诉主题,然后"走开",另一个声部以同样的主题进入。当声部进入时,模仿的段落与自由写作的段落交相辉映,就像中国双龙戏珠,而在这些插部中,主题又会若隐若现的出现,不断的交替,不断的呈现,不断的转调,不断的对比,它的复杂程度可以堪比任何数学公式,所以说,赋格曲既是为耳与心,更是为眼与脑而作的音乐。

2、赋格的创作—哲学协和的思考

巴在赋格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对协和音程的探索,简单来说就是音和音怎么配合才好听。如果说柏拉图是用语言来探索一个人类社会的理想国,巴赫就是用音符构建音乐世界的教堂。

赋格的本意是逃跑,但更可以把他理解为捉迷藏,主题忽隐忽现,仿佛在进行一场音乐的游戏。在巴赫的赋格曲中,音程几乎都是3度、5度、6度、8度,偶尔在非强拍上有4度。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声部音和音之间的协和。

各个声部之间还有其奥秘的配合,一个声部的音密集一些,其他声部的音就回少一点,一个声部的音跳跃一些,其他声部的音就平稳一些,形成了巧妙的对比。

巴赫的赋格:音乐的外壳,数学的本质,哲学的思考,科学的礼赞

音程表

在结尾处,巴赫经常采用持续音的写作手法进行装饰,同时围绕着它的和声变化,在一段持续音和主题的附加陈诉之后,巴赫总会由主题在低音做最后一次陈诉来结束全曲,用巴洛克式的明亮和乐观引领欣赏者走向高潮。

这种音和音之间的配合,巧妙的曲式设计正是巴赫人生哲学的体现。巴赫一生坎坷,指导死后一百年,由门德尔松演奏《马泰受难曲》才让世界指导他的伟大。但与贝多芬与命运抗争不同的是,巴赫选择了一种淡然处之仿佛中国隐士一般的修为。世界没有哪个人是伟大的,真正伟大的是人和人的交集走完一生的故事。对位的艺术是一种哲学,就像每个平凡的自己,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紧密的配合,世界会因一个又一个的"我"变得精彩,仿佛远去的列车,通往神圣的远方。人和而不同,却殊途同归,坦然处之,世界大同。正如马友友所说:"巴赫是一位拥有同理心的科学音乐家,他的作品始终提醒着我们关于人性永恒的真理"

巴赫的赋格:音乐的外壳,数学的本质,哲学的思考,科学的礼赞

3、赋格的解读-巴赫天才的影响

面对巴赫如此天才的音乐家,后世的人们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对他表示敬意。其和声进行模式变成能量状态研究的范本,其旋律进行变成研究双缝干涉的依据,甚至有一本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介绍人工智能的书便以巴赫、哥德尔和爱舍尔直接命名……

巴赫的赋格:音乐的外壳,数学的本质,哲学的思考,科学的礼赞

科学与音乐重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而巴赫则是探索其中关系的先行者与领军者。他用音符做密码,它以节奏做解读,用自己的方式,名垂千古,传颂万里,为人类伟大的科学献上了最光辉的礼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