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這4則故事,為何今天看來如此冷酷和殘忍?

(說歷史的女人——第1159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因此,在中國上古時期,孝被列為考察一個人德行的首要條件。

《孝經·開宗明義》又言:“終於立身”漢代鄭玄對這句話的解釋為:

“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

到了漢代,孝不僅是個人品行的第一指標,而且“孝行”還成為一個人成名、甚至入仕的途徑。

但是隨著秦一統之後的帝王集權制,歷代帝王為了加強集權和自己的安全感,帝國更強調“忠”,即忠君。因此,此時,忠君成為考察一個人德行的首要指標。

於是,在某種情況下,忠君與孝親難免會產生衝突,故此又衍生出了一個忠孝難兩全的結論,結果是在忠孝發生衝突的時候,鼓勵臣民選擇忠君,因為忠君乃是大德行,相形之下,孝親則為小德行。故此,在忠孝不能兼顧、而選擇忠君拋棄孝親的時候,這個人的品行並不會受到打折。這是後話,贊不贅言。總而言之,中古的帝王對臣民最重要的兩項要求,就是忠和孝。如上所言,孝不僅是個人德行的必修課之一,更是個人在社會上建立好名聲、立足的條件之一。所以,在這樣的帝國宗旨之下,產生了許多孝親之事,可以說多到不勝枚舉。不過令人奇怪的是,中古二十四孝,今天看來卻如此冷酷和殘忍,這是為何?

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從二十四孝中摘取四個最典型的事例一看便知。

第一個事例:恣蚊飽血。

該事例的主人公叫吳猛,晉朝人士,後來做了道士,到宋朝徽宗時被封為真人,位列淨明道信仰體系裡十二真君之一。

此君在歷史上廣為人知,卻不是因為其道行,反而是因其孝行。

據記載,他自小就性格溫順、對父母就孝敬不已,猶如天賦之。

有這麼一件事足見其孝,說其8歲,家裡太窮,家裡的床沒有蚊帳,夏日又蚊子肆虐,且逮殺不盡,如何辦呢?吳猛見父親被蚊子叮咬難以安睡,於是就每逢夏夜,他便脫光衣服坐在父親的床榻之前,赤身讓蚊子叮咬自己的身體也不驅趕,以此來表示自己對父親的孝敬。

二十四孝這4則故事,為何今天看來如此冷酷和殘忍?

此事初聽起來確實至孝,但是細想起來,卻又少不了冷酷和殘忍之嫌。為何呢?原因有兩點:

其一是吳猛年幼,方8歲,正是成長的年齡,為了盡孝,讓蚊子叮咬自己,造成傷痕累累,其父何忍?

其二是蚊子總是叮咬其父,可能是因為其父汗腺發達、體溫較高、呼吸頻率較快等,是身體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小吳猛即便讓蚊子咬了自己,它們依然可能會去再叮咬其父。

所以說,吳猛的至孝表現,除了因為第二點,是因不懂蚊子特性之外,第一點最不可接受,若真的是蚊子叮咬了吳猛,就不叮咬其父的話,其父這整個夏天的安穩覺還能睡踏實的話,對其父的行為只能用冷酷和殘忍來形容了。子可孝,但父不可不愛啊!

故,此孝行看來,反倒映襯出其父子情的冰冷。

如此之孝,不要也罷!

第二個事例叫扇枕溫衾。

此事件的主人公叫黃香,東漢時期江夏人。他的行孝事蹟,比起吳猛而言,更奇。此子在9歲的時候,母親去世,與父親生活。他對父親很孝順,具體表現為兩件事:

其一是扇枕。所謂扇枕之事,發生在夏天。說夏日天氣炎熱,睡覺都很困難,於是這黃香就拿一把扇子把父親睡覺的床榻之席扇涼,然後再讓父親去上面睡,這樣他就不熱了。這件事到底該如何評價,暫且不論。且看第二件。

其二是溫衾。話說夏天扇涼蓆還可理解的話,那麼這件就令人意外了。到了冬天很冷,床鋪冰冷,睡覺也很困難,為此黃香就先鑽進父親的被窩,把被窩暖熱了,再讓父親進被窩入睡。

這件事,古人看到的是孝,今天的人,可能看到的不是孝,而是畸形的父子關係。如果說吳猛在父親睡著的時候,坐在父親床前讓蚊子吃自己,父親不知道也就勉強算了。可黃香做這兩件事,都是在父親清醒之時而為,夏日扇枕且不論,尤其冬日暖床這事,確實不可思議。

以黃香9歲之齡,古人婚配都早,其父應該不會太大,當是青壯年,一個男性青壯年,讓幼子暖床,這父親做得也真不怎麼樣。如此之孝,令人也是五味雜陳。

不過文章開頭說了,古人行孝,除了發自內心的部分外,很大程度上迫於社會觀念,可能有一種作秀之嫌了。因為孝義之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甚至出仕之本。比如黃香在12歲,就因孝出名,傳到江夏太守劉護的耳朵裡,劉護非常欣賞,就把黃香招募到府裡做了曹吏之官,後為郎中,先後官拜書郎、尚書左丞、尚書令等職務。

雖然黃香以後做了大官,但是人們提起他的時候,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依然是他的孝行。可見,當時的社會倫理是多麼重要。所以,行孝之事,已經不是正確與否,甚至真誠與否,而是比之誰行孝行為更奇更誠了。

第三個事例是埋兒奉母。

這位漢代的孝子叫郭巨,這位名列二十四孝的孝子,最讓人感到無語,且看他如何行孝。郭巨和老婆生了一個男嬰,但是家裡比較貧困,口糧有限,而他認為兒子會分吃母親的口糧,則母親供養就會出現問題。於是,這位父親兼孝子就與妻商量,把兒子埋掉,說白了就是結束兒子的生命,然後省下糧食養老母。他如此做的理由是,兒子死了以後再要,母親死了就沒了。後來,他就真的去挖坑,準備埋掉兒子,可是意外發生了,他挖了三尺後,原本打算埋兒子,卻在坑裡看到一塊黃金,因為黃金的緣故,他沒有埋掉兒子。

二十四孝這4則故事,為何今天看來如此冷酷和殘忍?

郭巨之孝,恐怕世間罕見,其心之愚蠢,其心之殘忍,其心之冷酷,實在是令人毛骨悚然。如此行孝,還是算了,聽來都令人莫名恐懼。

第四個事例是聞雷泣墓。

該孝子叫王裒(pou),魏晉時山東人,是個教書先生。

按說飽讀聖賢書,不該表現很蠢的,但是他的表現,依然令人很詫異。話說其母活著的時候,非常害怕打雷的聲音。

也正常,打雷的聲音很大,正常人,都挺怕的。

後來他母親去世,被埋葬在山中。這時候,恰如陸游的詩中所寫“人死元知萬事空”了。人死之後,一抔黃土掩埋,什麼都不存在了。可是一聽到打雷聲,王裒就發瘋往母親墓地跑去,其目的只是擔心死去的母親被雷聲嚇到,所以他要跑到山林間的母親墓地去安慰母親不要怕雷聲。

此事的疑點在於:

其一是人死後無知覺,如何聽雷?

其二是打雷日,山林間最為危險,王裒往之,豈不是找死?

二十四孝這4則故事,為何今天看來如此冷酷和殘忍?

​結語:行孝,原本是品德之本。畢竟,人為父母所生,盡孝是一種義務。但行孝也要用正確的方式去行孝,不然還有什麼意義?倘若吳猛之法,父親倒是睡了安穩,自己被咬遍體紅斑,若意外傳染造成病疾,豈不是得不償失了?又若王裒之孝、郭巨之孝、臥冰求鯉等,除了無知,就是冷酷。把原該溫情厚重的孝做成了匪夷所思的冰冷事,就問題嚴重了。

當然二十四孝的形成,主要跟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除了古代帝王對孝行的政治化誇大之外,還有人們對許多事情的認識不足,才導致發生了一些比較獨特的孝行事件,以至於有的行孝事件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冷酷和殘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