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中國自古以來對海的探索就少之又少,一是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大海是一個充滿黑暗和恐怖的所在,人們對之敬畏又倍感神秘,只能在海域的周邊區域小範圍的活動;二是古代的中國人戀土情結濃厚,不願遷徙,不願離鄉,更不願踏上茫茫大海而不知所至;三是古代的中國人欠缺航海的必要技術,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等都沒有太多的系統性和傳承性。

這個時候,我們千年以來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航行,也就只剩下了大明最高統治者鼎力支持的鄭和下西洋了。“矬子裡面拔將軍”大楖用到這裡也是比較合適的。如果說航海是中國古代縱向的一個對比的話,鄭和下西洋是真了不起的,比起以往的航海無疑是登峰造極,無出其右者;可是我們以與歐洲大航海橫向比較的話,就世界影響來看,鄭和下西洋就似是一個“自娛自樂”的旅行了。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鄭和,我們是比較熟悉的了,不用過多介紹,大體概述一下就可以了。他原名馬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在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朝軍隊進攻雲南時,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那時他才十歲,被閹割成太監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他靠著聰慧機敏,又喜讀書,逐漸獲得朱棣的常識和信任,從一個秀童,逆襲為皇帝身邊的紅人,也真真成就了一段傳奇。

鄭和是在永樂二年(1404年),立下赫赫戰功的。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登上帝王寶座,封賞有功之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下西洋次數之多,也是世所罕見,只是重複線路較多,實則沒有多大探索之意。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但是世人好似評價甚高,歸納起來有四點: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且先不從橫向上進行比較,就鄭和下西洋本身的目的、過程和影響談一下對以上“四點極高的評價”的個人看法。

壹:首先看一下明成祖讓鄭和帶給西洋各國的詔書: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佈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今特遣鄭和齎敕,普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這個詔書,很明顯朱棣把自己的大明作為了世界各國的中心,把自己作為了天命的傳達者,當然,朱棣囿於當時所受文化的影響,自然無法更多的感知外部世界,認為天朝中國,自然是世界的中心。朱棣希望通過鄭和,去宣傳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禮制體系,最終實現共享太平之福。這很明顯體現了朱棣的自大與自負,同樣也體現了他的固陋。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推行和平外交,實則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居高臨下的讓它國臣服於自己制定的禮俗規則。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實際情況是鄭和的艦隊無比強大,所到之處,皆是蚍蜉小國,鄭和又是從靖難之役打過來的人,軍事素養極高,艦隊人員達到驚人的27000人,軍事實力直接碾壓所到之國,凡是所交之國,禮儀習俗理念制度符合天朝的就安撫,反之,則剿滅擊之其國反叛者,實則深度介入了當地的政治軍事。

雖然鄭和的艦隊深度介入當地政治軍事,但鄭和的軍隊所到之處並沒有侵略它國的土地,也沒有掠奪人口、財物,只是讓所到國家保持對大明的敬畏、感恩,保證政權的唯一,結束混亂,然後再轉向別的國家。若說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我尚認可,但要說推行和平外交,實則不敢苟同,和平外交,自是不可干涉別國內政。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吾不敢苟同也!

倭寇很可恨,給當時我國沿海地區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他們主要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紀侵擾劫掠中國和朝鮮沿海地區的海盜,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他們曾經被歸於海盜之類,但實際上其搶掠對象並不是船隻,而是陸上城市。明成祖晚年,由於陸上北方威脅未除,南方鄭和下西洋以後,激增的海陸來往也帶來了漸盛的倭寇侵擾,遂實行海禁政策,而海禁政策的實施,則加劇了倭患的侵害。

鄭和艦隊的強大,甚至包括元朝的兩次征討日本,都對日本形成了震懾,再加上朱元璋和朱棣對日本的和平外交貿易,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倭寇在當時的發展。震懾是有,但可惜沒有持續性。

但若說蒙元勢力受到鄭和艦隊的牽制,就顯得牽強了,蒙元勢力在鄭和下西洋時,對大明的威脅已經只剩下北方和西北方分裂的元朝舊勢力了。在陸上方向朱棣實施遷都、親征漠北,但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朱棣已經把雲南的蒙元勢力趕跑,要不然,也不會俘獲只有10歲的鄭和了。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幾十年後,鄭和下西洋,再來說牽制蒙元勢力,只能往大里說,那就是宏觀上,或是大戰略上勉為其難的附會了,實則鄭和下西洋對當時被朱棣深維度打擊的蒙元殘餘勢力來說,可能連皮毛都沒有感知到。這些龐大的艦隊對這些正在草原上疲於逃命的馬上打天下的蒙古騎兵來說,風馬牛不相及,談牽制,亦不敢苟同!

叄:對於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的極高評價,我同樣只認可後半句。

發展海外貿易一直不是我們古時的經濟政策,絲綢之路更是指的陸上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幾乎隱藏不顯。從唐宋兩代直至清代中葉,海外貿易以極其微弱不顯的姿態存活著,包括後面的倭寇橫行,皆是鎖國不貿易的政策使然。在當時更多的貿易形式是走私,而把鄭和下西洋歸為發展海外貿易顯然錯誤!之後既沒有見到貿易量的增加,更沒有見到航海貿易的持續發展。

但最大不能認可的原因在這裡,什麼是貿易?就是兩者都獲利,才可稱得上互惠互利的貿易原則,恰恰相反,中國當時實行的政策叫厚往薄來,什麼是厚往薄來呢?就是我到你那兒去,我帶很多很多東西,很多很多財物給你;薄來,我從你那兒取來的東西非常少,如此這般賠本的買賣,能叫貿易?能更好的發展海外貿易?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非要說形成貿易的話,也只能概括為朝貢貿易,就是明朝和很多國家之間建立了朝貢貿易關係,用傳統的詞叫做:威德遐被,四方賓服。說得直白點,我有錢,我給你東西,你來朝貢就行了;或者再反過來說,你來朝貢,認可我大明天子,帶點紀念品過來,我就賜給你幾十倍,上百倍的物品。如果把這種賠本的朝貢貿易理解為發展海外貿易,實不敢苟同!

賠本的買賣做多了,饒是你大明地大物博,也經不住你這樣豪爽的送送送呀,這不在大明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就是明證了。

肆: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在我看來,更是無從談起!

先不必談麥哲倫,更不必談哥倫布,單單就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來說,對其拔高到“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不覺得不合適宜,啼笑皆非嗎?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只能說鄭和下西洋,可能微乎其微的開拓了海洋事業,前面說了,這在中國的航海史上是了不起的一次航行!鄭和七下西洋之後,中國的海洋事業幾乎就停滯不前了,並且逐漸的背離了世界大趨勢,閉關鎖國起來,哪怕是明朝中後期的倭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閉關,他們掠奪,他們走私,他們的囂張,還在於和他們走私串通的閩浙沿海奸民與他們沆瀣一氣。

"推其禍始,乃由閩、浙沿海奸民與倭為市;而閩浙大姓沒其利,陰為主持,牽連以成俗。當時撫臣朱紈欲絕禍本,嚴海禁;大家不利,連為蜚語中之,而紈驚死矣。紈死而海禁益弛,於是宋素卿、王直、陳東、徐海、曾一本、許恩之流爭挾倭為難。自淮揚以南至廣海萬餘里,無地不被其殘滅,而閩禍始慘矣"。

如此這般,哪裡開拓了海洋事業,以致後來葡萄牙人入侵發生了屯門海戰與西草灣之戰,此後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機,明朝遂宣佈中斷一切貿易,期望以圍堵政策來減輕倭寇威脅,但終究也斷絕了許多自唐朝以來整個貿易產業鏈相關從業人員(魚業、手工業、造船業、貿易)的生計,致使貿易地下化,商業糾紛無從解決,遂轉成武力報復,倭寇之亂不減反增。這樣,明朝中後期就已經不存在海洋事業了,更無從談起發展開拓了!若強說開拓了海洋事業,也只能說侷限於當時,但如此說來,開拓的意義何在?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至於鋪平亞非航路,只能說鄭和到達過,再到達過,鄭和去世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至於說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我都感覺汗顏。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裡,效果僅此而已。

最有力的明證就是《鄭和航海圖》了,原圖呈一字形長卷,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這是何等的了不起,多麼偉大,可是最具諷刺意味的是《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只是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一個最具價值的航海圖,卻以這般慘烈的方式留存,真真是莫大的對“開拓”對“鋪平”的嘲諷。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上面所說的四個層面,還基本沒有與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進行橫向比較,倘若一比,無論從目的,過程還是影響力來說,可以說被完全碾壓,沒有任何可值得炫耀的地方。

就目的上來說,鄭和下西洋,無非就只有以下三種情況: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在清朝張廷玉編纂的《明史》裡有這樣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宣德柔遠,經貿互利,南京天妃宮出土的《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中也有類似記載“恆遣使敷宣教化於海外諸藩番國,導以禮義,變其夷習”;捕獲鮫人,煉造長生不死藥。就這個目的來說,怎麼會有效持續的發展海洋貿易,促進海上航運的發展呢?

而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目的明確,過程血腥,結果影響深遠。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地理大發現,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產生了久遠深刻的影響。但恐怕又有人會說這樣的大航海、大發現充斥著血腥和屠戮,不要也罷,著實不如鄭和下西洋的溫和與和平,我對此只能哂笑,倘若如此,你們現在也看不了頭條,更不可能在下面留言評論。

航海史上被誇大拔高的航行:鄭和下西洋

借用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裡一句名言: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歐洲的大航海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了世界,雖然過程既殘酷又罪惡,畢竟從全世界來看,推動了歷史的進程。可是我們的鄭和下西洋,烜赫一時,曇花一現,終歸沉寂,惜哉!悲哉!再後來,我們的民族,沒有繁盛的航海貿易,沒有強大的艦隊,最終遭受了太多的磨難。

切勿再把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和影響看得如此之高,與歐洲的航海橫向之比:一種是炫耀,一種是探索;一種是饋贈,一種是索取;一種是和平,一種是戰爭;一種是自娛自樂,一種是改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