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恨”么?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康熙王朝》里周培公去世,在大清地图下,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为其守灵,而后在众臣面前讲解回忆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其用意不言自明,称没有先祖爷的七大恨诏书,就没有大清今天局面。

是真“恨”么?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呈上七恨诏书: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是真“恨”么?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是真“恨”么?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简单的说七大恨:

(1)害祖父

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

(2)发兵挑衅

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3)负盟约

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4)抢女

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5)逐百姓

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6)侮辱

明朝就信任外贼他们所说的,特地派来使臣送信给我,信中对我们大肆辱骂,挑衅这是第六恨。

(7)阻挡还击

明朝不但不帮助我们抵挡外敌,反而是阻挡我们抵挡外敌,让我们的领地被其侵占。

先说第一恨。杀其父、祖是事实,但是战乱中之中的误杀,不是蓄意杀害,事后明廷即承认是误杀,并送还尸体,给予敕书三十道。

第二恨为明朝违誓出边“护卫叶赫”,难以成立。建州与明辽东守臣立碑刻誓,仅仅是指双方不要越界,并不是规定明兵不能越过边境一步,须知,努尔哈赤管辖的建州地区,也是大明的辖地,明兵当然可以进入女真地区,明朝为什么要出兵边外,援助叶赫?显然,明朝政府介入是为了平衡双方势力,并非是存心偏袒叶赫。

第三恨,明朝有负自己定下的盟约,他们捉了我们得人,在边境将他们杀死,这这件事确实是明朝理亏,确系欺人太甚,实为大恨。

第四恨,明遣兵出助叶赫,致使努尔哈赤已聘之女转嫁与蒙古。已聘之女,不能迎娶到家,反而被悔婚,这当然是一大恨事。但是这怪不得明朝。叶赫纳林布禄之所以悔婚,是因为杀父之仇。九部联军失败时,叶赫索要遗体,努尔哈赤竟将尸体剖为两半,仅归还一半与叶赫,如此不共戴天之仇,焉能不报?因此,这一恨,也是努尔哈赤强加给明朝的。

第五恨为明朝不许收割柴河、三岔口、抚安三路庄稼,此恨与事实出入也很大。所谓柴河等地,原来都是哈达王台、蒙格布禄辖区,努尔哈赤灭哈达后,就遣派耕种哈达旧地。但是,明朝不承认建州灭哈达的行动,认为这是叛逆不法行为,而且因为这些地方邻近叶赫,易起争端,威胁叶赫安全,威胁明境安全,故一直不许建州人员往种收割。就此而论,这个不许收谷的第五恨,又是强词夺理,缺乏根据,难以成立。

第六恨为偏听叶赫之言,遣人侮辱建州,此事指的万历帝责令建州退地退兵,不要耕垦哈达之地,不要攻打叶赫。努尔哈赤将此事列为明朝对他欺凌侮辱的切齿大恨,其理由似乎不太充分。

第七很为明朝责令建州退还哈达,恢复其国,偏袒叶赫,此事前面已经讲过,根本谈不上什么恨。

是真“恨”么?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总之,努尔哈赤所谓明帝欺人太甚的“七大恨”,只有第三恨,明朝全无道理,第一恨杀、祖之仇,明朝应负其责,但不是无故蓄意杀害,而是误杀,并且明朝也承认其过,有所抚恤和封赏。其他五恨,理由都不充分。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宣布不承认于明朝的附属关系,起兵反明。

这七大恨先不说哪条是真哪条是假,但它每一恨直指明朝,又拉起了建州女真对叶赫的仇恨。可以算是非常振奋人心的誓师大会发言了,对于鼓动士兵,提高士气有很好的帮助。每一恨都是对明朝的指责。也将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弱化他臣子反叛君主的色彩。

名正则言顺,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更换迭代,总要找好理由,出兵也得师出有因。怎耐大明王朝衰败,气数将尽,也就有了努尔哈赤的七恨诏书。

强者王,败者寇,面对苍生,我得有个出兵伐明的借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